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变节:潜罪犯》观后感,结局点评

影视台词 > 影评 > :《变节:潜罪犯》观后感,结局点评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变节:潜罪犯》观后感,结局点评的正文:


  
   一
    自从一部《学警狙击》火了Laughing Gor,这个人物已经被TVB数次搬上荧幕,过度消费的结果是毫无意外的审美疲劳。因而作为《潜行狙击》这样一部中规中矩的电视剧的延续,电影《潜罪犯》从一开始并不能给我太大期待。百无聊赖翻出来看,庆幸“续集”只是噱头。影片没有继续刻意着墨于“为复杂而复杂”的卧底身份,也没有困限于黑白界限之间人性的迷失和彷徨,转而向另一个层面挖掘不同理念之间的挣扎和博弈。因为篇幅和投入的局限,整部影片在表达上显得力不从心,但已殊为不易。这是一部商业电影,却好看得出乎我的意料。
    让我想到了戚其义的《天与地》,一部收视惨到谷底,口碑却好到爆灯的剧集。人性、理想、宽恕、选择、救赎……《天与地》所承载的,并非普通的师奶观众所能承受,收视惨败不足为奇。一直很钦佩戚其义,在影视圈越来越功利的今天,他依然愿意付出诚意和坚持,用隐蔽晦涩的表现手法剖析深沉厚重的人性,我行我素却饱含深情。讽刺的是,《天与地》的命运与《潜罪犯》毫无二致,前者惨遭封杀难见天日,后者则被删减到面目全非。
  
   二
    动机伟大是不是可以行为卑鄙?或者说,目标正确是不是可以手段踩界?
    这是我思考过无数次的命题。正如影片开头,吴镇宇饰演的犯罪心理学教授在警队的培训课程上提问:假如警方抓到一个怀疑为恐怖分子的嫌犯,知道他在一个有很多人的地方放置了一枚定时炸弹,时间一分一秒的过了,他不承认自己的恐怖分子,死都不说炸弹放在哪里。大家会不会用酷刑对付他,直到他说出为止?
    我想,通常情况下大数人都会选择刑讯逼供。因为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讲,用一个罪犯的痛苦来换取几百条人命实在无可厚非。这时,嫌犯的人权以及他无辜的可能性就成了被我们牺牲掉的权利。
    所以,某种程度上,犯法确实并不完全等同于犯罪。比如教授说,他小时候念书时,班里的小孩都很穷,甚至要靠拿综援生活,但有的家庭政府就是不批给他们。当时有个同学A君非常看不过,帮同学做了份假文件,结果批了。后来大家都来找A君造假,久而久之穿帮了。学校开除了A君,把他关进了男童院。那么A君有没有错哪?
    毫无疑问,A君犯了法,但他并没有犯罪。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在合法的途径得不到公平的对待,只能用非法的手段拿回自己要的东西。而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之间站在了触犯法律的一方。
  
   三
    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我们何尝不是常常做出这样的选择,让自己成为潜在的罪犯?
    在邓玉娇怒杀毛手毛脚的邓贵大时,我们将其奉为“正义女侠”;在杨佳屠戮毫不知情的警察时,我们追捧其为“京城刀客”;在夏俊峰刺倒城管执法队员时,我们拍手称快;在钱明奇引爆身上的炸药时,我们大呼过瘾。我们并没有认真衡量邓贵大是否罪该致死,也根本不在乎警察也是为人父、为人子的寻常百姓;我们并没有心思探究城管人员是否执法失当,也毫不介意暴力犯罪会祸及无辜。
    于是,影片在抛出应不应该“刑讯逼供”的问题后,又引申出了另一个问题:根据美国多年反恐的经验来看,靠刑讯逼供得到的情报可信度非常低。事实上要让疑犯说出炸弹的位置,唯一的办法是严刑逼供他只有五岁的女儿。如果是这样,又有多少人赞成哪?
    这个问题最终也没有给出答案,因为它需要我们每个人扪心自问给自己以解答。很多时候,我们不可避免的遭遇不公,是否因为这样就可以不负责任的将对社会的不满宣泄到某一个特定的人群身上,除之而后快?这样的冷漠无情又比那些制造不公者高贵多少?
    Laughing Gor并没有一枪打死杀害自己妻子的瘸子报仇,不仅因为他是一个警察,更因为他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底线。然而现实并不像电影那么梦幻,我们这些冷漠无情的帮凶多多少少左右着摇摆不定的法律。这让我认清了一个颇为讽刺的事实:如果制度无法约束不合法的执法行为,那么它也无法保护合法的执法行为。所以,不管影片中教授的言论有多么“荒诞”,但有句话绝对正确:在这个世界上,公平和正义是非常重要的。
  
   四
    吴镇宇,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演员。不管是多年之前《灰网》里浪荡不羁的程浩,《无间道》里冷酷无情的倪永孝,还是《冲上云霄》里内向木讷的唐亦琛,甚至那些略带神经质的精神病人、变态杀手……都让我惊艳。影片里有句台词“这个世界,你顺从权力就是正常的,不配合主流社会的要求就是有病”,像极他本人给我的感受——格格不入,但光芒万丈。他在内地也拍过滥片,不过无损在我心里的形象。时间并没有放过这个年过五十的演员,却让他的每条皱纹都在演戏,每个褶子都充满魅力。于是,时隔多年之后,我终于再次沦陷在老吴举手投足之间。
    影片里,吴镇宇饰演犯罪心理学教授霍天任。他智慧、优雅、风度翩翩、极富煽动力,颇具领袖气质。
  记得一场他跟黄宗泽的对手戏,他说:读法律干什么,帮自己上诉?上诉赢了怎么样?拿张证书走到社会上就能再给你一次机会吗?别傻了,有个理论叫标签理论,一天是囚犯一辈子都是囚犯。这个世界玩你,你为什么要让他玩?世界对你不公平,你就要站出来抗争。不满意这个制度,就要走进然后拆散它。大部分的法律都是由利益所得者制定出来保障自己的,这个世界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也可以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加入我们,一起改变这个世界。
    黄宗泽说,拍这场戏时吴镇宇的表演让他一时恍惚,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戏剧。我想说作为观众亦是如此,此时此境我也为吴镇宇恍惚,似乎从小到大的是非观念在一刹那间被彻底颠覆,左右摇摆中不自觉站到了他的一方。
    谢天华,其实也很喜欢,他没能凭《潜行狙击》获得视帝很为他可惜。他的表演交足功课,但在吴镇宇面前还是失了颜色。演技,真的是需要比较的。
  
   五
    影片中多次引用村上春树在获颁耶路撒冷文学奖时演讲的立意: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无论高墙多么正确和鸡蛋多么错误,我也还是站在鸡蛋一边。正确不正确是由别人决定的,或是由时间和历史决定的。
    这也是霍天任和Laughing Gor的契合点,他们都说过“这个世界黑白开始模糊,对与错已经没有界限”,“铜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选择鸡蛋”。也正因为如此,霍天任才一直将其引为知己,一心争取他的加入,只是在选择的方法上两人却分道扬镳。改变这个世界有很多种方法,有人选择打破建制重整秩序,有人选择框架之内坚守正义。霍天任选择了前者,Laughing Gor则选择了后者。
    革命,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视之为中性词。革命,意味着牺牲和流血。教授可以为了救大切捐出自己的肾脏,大切同样可以为了保护教授慷慨赴死,卓景全也可以为了实现理想视死如归,这之中未见得有多么深厚的同志情谊,更多的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和狂热。这些都太符合革命开始时的特征。然而,大切的死,Carmen的意外,也让我们明白革命常常会陷入失控的无奈。这些又都太符合革命发展过程中的特征。纵观历史上的很多次革命,不过是一次次的循环往复,流血牺牲的永远都是弱者和平民,即使最初信念美好,最后也难逃失控。所以今天我们需要革新而不是革命,需要民智觉醒而不是揭竿而起。
    昂山素季曾说:“你真的不能把手段与目的截然分开。为什么有些革命走到了非常非常错误的地步,原因在于革命者认为为了革命胜利可以不择手段。你不能那样做,不然革命的初衷就被扭曲了”。对此,我深以为然。
    影片结尾,老谋深算的教授死于视他为救命稻草的精神失常的律师之手,忠诚履职的Laughing Gor被他一心维护的同僚乱枪射杀,这是影片留给我们的颇为讽刺、又颇为无奈的结局。
  
   六
    整部影片一直在打破建制和坚守底线之间挣扎摇摆,却用最后一个镜头另辟蹊径、开宗明义:被无辜杀害的Judy死后捐出了器官遗爱人间。追求理想世界,未必需要流血,“因为有了像Judy这样的人,我们已经生活在理想世界”。爱,才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记得《德兰修女传》中写到很多人曾对德兰嬷嬷的行为有过质疑:为何不改变制度惠及世人,而只是依靠微薄的爱抚慰世人?这让我想起有一次跟我妈一起逛街,遇到一群学生在慈善募捐,救助身患白血病的同学。我跟我妈讲,捐点钱吧。我妈说,我又不是大富大贵,捐点小钱出来能有多大用处?然后抱怨,国家为什么让人看不起病?
    从深层次分析,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我妈的言论至少表达了两种非常普遍的看法:一是我的捐款杯水车薪,捐了没什么作用,不捐也没什么损失;二是救济是国家的责任,我为什么要越俎代庖。但我想说,首先你不能指望体制解决眼前的问题;其次我们不会因为捐点钱变穷,也不会因为没捐钱变富。比如我捐了钱之后看到糖炒栗子便忍住了嘴馋,只是少吃一次零食而已,别无影响。
    所以,对于影片中打破建制与坚守底线之间的纠结,我们也许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不管怎样,选择爱总是没错的。  
   影片结束,导演用字幕揭示着当今香港社会的种种阴暗:政府失信,经济衰退,欧债危机,贫富悬殊……却用画外音传递着不灭的激情和希望: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站立起来,实现其信条的真谛:人人生而平等;我梦想有一天,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共叙手足情谊;我梦想有一天,正义匿迹、压迫成风的沙漠般的地方,也能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五十年过了,马丁.路德.金所描画的美好愿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公平和正义的执着梦想,直到今天,其道且阻,其路也长。
  
   七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你想要了解的信息总被无情的屏蔽,而你不想见到的无聊八卦却总如苍蝇般充斥你的眼睛。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历史走到今天,互联网的蓬勃发已然开启了民智,有些人却还在做着依靠信息封锁、思想禁锢就能天下太平的黄粱美梦。有些人明明早就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大道不畅,小道必猖”的道理,却依然年复一年上演着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老套把戏。有些人可怜的信任度早已沦为负数,却还每每巧言令色、言之凿凿,到最后不过都是自取其辱。
    中国有句老话:“谣言止于智者”,我想倒不如说“谣言止于知者”。我们也许没什么智慧,但我们也需要正确的认识历史,透彻的了解真相,客观的评判是非。当然,我无意标榜自己思想的高深莫测,或者境界的静水深流,天知道我越是睁开眼睛看世界,越感觉到自己的浅薄无知。我想我迫切需要的不过只是重建常识。
    也许你会以为常识大家都懂,何须重建?曾经我也这样以为。有这个想法并不荒诞,荒诞的是直到现在我才知道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并非我想当然的夫妻关系。也无怪乎北大教授张维迎会在达沃斯大会上说:如果所有的学校取消了,中国人的知识会大大降低,但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会大大提升。因为我们从小学开始,每一步走过来,都培养大家在说假话,这实际上影响到我们的国民素质。
    这话不好听,但它是真话。我们的书本大多是应付考试的工具,我们的文化大多是没有营养的快餐,我们的影视作品大多是只供娱乐的消遣。凡此种种能从中感知点人性与情怀已殊为不易,更遑论内涵。
    对此,我总有着深深的懊丧,但也总能看到一点希望。在李海鹏的书里看到他写“杀死知更鸟是一种罪过”,我惊讶了。这样的文字居然可以得见天日?忽而明白,不管是文学、艺术还是影视作品,总有些有心人为我们设置了些密码游戏。我们并非如上帝般单方面拣选着作品,作品同时也在挑选着我们。如果有心,你总能循着蛛丝马迹拨开云雾,看见太阳。朋友笑着形容为:道路以目。我并不认可它的夸张,却无比赞同它的贴切。在我看来,相较于大庭广众之下的十指紧扣,眉梢眼角之间的情意相通总是更为深切。
    如果你了解我这种感受,那么你一定会明白我为什么对一些事物嗤之以鼻,而对另一些事物爱入骨髓。

《变节:潜罪犯》观后感,结局点评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变节:潜罪犯》观后感,结局点评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变,点评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