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再见,在也不见》影评:无处话凄凉

影视台词 > 影评 > :《再见,在也不见》影评:无处话凄凉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再见,在也不见》影评:无处话凄凉的正文:

初了解《再见,在也不见》是因为忻钰坤导演,想必2015年的《心迷宫》给很多观众包括我在内都留下了好印象,这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导演。相比于监制陈哲艺(《爸妈不在家》导演)的威名,我是完全冲着忻钰坤来的。到后来我知道这是一部合集电影。三个来自不同地域的导演每人拍一段。忻钰坤导演的是“亲情”:《背影》、新加坡导演是“友情”:《湖畔》、泰国导演是“爱情”:《再见》。
我观影的时候很迷惑,因为我身后的观众一直喊着“看不懂。”我猜想他们是不是不懂这部电影是陈柏霖在一部电影的三个故事里一人诠释三角色吗?或者是这部电影温吞的节奏让他们沉闷、不耐烦?
但是,在我眼里,《再见,在也不见》绝对没有那么“烂”和“不懂”。
本片是文艺剧情片的类型,但由于一部电影里有三个导演分别拍摄的三个故事,它的节奏就是割裂的,风格也会迥异;它得让观众产生这种意识,意识到多样化。
《再见,在也不见》总体看来,三个故事水平无高低,各有千秋,但质量只能算是还行。
诚如片名所解释《再见,在也不见》是有情感的内敛表达,这么决绝的一句话概括了三个故事的内涵,其实是一种非常直白的剧透,不过相对于中文名的”再见,在也不见“,本片的英文名才是赤裸裸地剧透:“distance(距离)。”
这部电影就是在讲一个“距离”的故事,你不必纠结“在”与“再”的文字含义,你只要知道这是一个“距离”的故事,你就很大程度地看懂了这部电影,当然,更深层次的理解你要认真地看了这三个故事才知道。
三个故事确实都涵盖了“距离”一义,浅层次的是地理距离和时间距离:佛山与广西、台湾与新加坡、北京与泰国,每段故事的故事都有十多年的时间变迁。深层次的就是三个故事分层次的亲情距离、友情距离以及爱情距离。每个故事都由主角(都是由陈柏霖饰演的陈姓主角)的“情”故事展开。
第一段“亲情”《背影》是讲述秦沛饰演的父亲因在佛山经营的工厂破产欠债而逃、抛妻弃子至广西重新生活,父亲的工作地广西工厂是大儿子陈柏霖出差工作考察的地方,于是两人相遇,父亲不认识儿子,而儿子却只能看着父亲,也不敢相认。之后他还知道父亲在广西有了一个孩子,此外他一直纠结是否让女友/妻子生下自己的小孩。
《背影》给我第一反应就是朱自清的同名文,朱自清讲的是一个父亲的伟大形象,而在忻钰坤执导的《背影》里我们很少看到这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抛妻弃子、潜逃在异地开枝散叶却又生活十分拮据的父亲形象,我不禁揣测忻钰坤质疑父权的情绪又多大?秦沛的角色已经是一个劣迹斑斑的父亲,在异地生下一个男孩,而男孩长大后又排斥这个父亲,这是一种父权的报应,抛弃了一个孩子,结果被另一个孩子抛弃;更可怕的是,当我们得知陈柏霖的角色的孩子被打掉后,一种轮回的绝望植入了这个家庭。
家庭是破碎的,留下的只有个人。角色们深深陷入家庭与个人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烂泥,每个人想挣脱这个、那个家庭关系,却又越陷越深,无处可走。而导演的处理是,这个问题是没办法解决的,破镜难以重圆,哥哥最后痛打弟弟的戏份虽有“烂泥扶不上墙、身在福中不知福”之意,实则是一种深深绝望的无力感,背影不再刻画父亲高伟,而是卑微、无奈。
第二段“友情”《湖畔》倒是把影片的内涵压得很深,虽然有老套的开头即结尾蒙太奇手法,但这段故事还是讲得很温吞,甚至真的可以用沉闷来形容。故事讲述在台湾的陈柏霖收到来自新加坡监狱的通知,他被告知他的少时好友林政民(杨佑宁饰演的角色)即将被执行死刑,同时他又想起了当年大家一起在湖畔的时光,而父亲却又禁止他与林政民往来,父亲却因此给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
本以为死刑肯定会传达一种莫名的伤感,可《湖畔》并不是这样,与其说抒情,倒不如它在揭示一个致命的真相:好友为何再也不见?

死亡在《湖畔》里是很重要的叙事元素,林政民要死,父亲在不断地干扰两人的友情后因故世。它展现了一个尘封的悲剧,更有意思的是《湖畔》对“男性”一词的解释,父亲身为男性极力地压抑两个男性好友之间的交往,这是否是为了压抑禁锢灭绝孩子可能是“同性恋”的存在?《湖畔》故事里女性是缺失的,男性荷尔蒙从开篇的摔跤到后来的裸泳一直散发着;这一切都像湖水一样透彻、像微雾一样迷糊,一段本是很清晰很明了的纯洁关系因为一次又一次的不理解变成了一种很隐秘的情感。
同性亦可,友情亦可,但这种关系因为《湖畔》故事的不断深入幻化成一种很抽象的疑问,这个疑问重要吗?不重要,因为,故事的终点都是死亡。男性自身的敏感、自身伤害让本是很光明的关系变成一种有层次感的绝望,大家最后都是木讷,都在死亡的现身后崩溃、伤感。
第三个”爱情“:《再见》是让我欣喜的段落,可能因为故事缘由,前两段的陈柏霖近乎无生气,在空洞与忧郁徘徊的他在这里突然有了血色,他到了《再见》这里终于有了多点儿表情。《再见》的泰国导演用一种开放的态度的讲述了一个爱情伦理悲剧。过的师生恋和无起因和结果的师生恋作为主线,而副线又是隐忍于无法道破孩子归属的真相。明亮光线、异域都市照耀的却是灰色的心灵,照亮的是每个人一直渴望隐藏的秘密,异乡人寻求的是逃避。
东南亚的导演很直面地讲一个以名正言顺、纲常礼教为精神内核的中国人爱情故事,这故事击溃了多少人内心的那道道德防线,或者粗俗地说:“多少人自以为瞎了眼?”在现实,这事已经不少见,搬在艺术故事上,这当然不足以为奇;可我们的观点是否有随着这个时代发展而释怀?
《再见》这个故事又时时刻刻地表现着一种“进步中”的状态,通讯技术的发达让我们在一千个好友里验证真正在乎的只有五个。这种进步中又在丢弃的意识形态跟我们的情感态度息息相关。女儿自认自己是泰国人而非中国人,这人物的自我定位与觉醒更侧衬了蒋雯丽角色的可悲。你我之间无法告知世人的那些事儿都在制造着因自身自私诱发的惨案。出轨注定了自己的悲剧,与学生私生的女儿又给家庭悲剧深水炸弹做好引线,暖色调的泰国人文风情也挽救不了一场来自中国的绝望爱恋。一个老少吻,没有证明爱情是多伟大,而是证明一个爱情悲剧到底能多悲凉。
纵观在三个故事,“孩子”都是一个藏得很深的元素:第一段,陈柏霖的孩子被堕胎;第二段,陈柏霖的孩子是个婴儿;第三段,陈柏霖的孩子是个无法认亲的女儿。创作者们都在传达一种无处安放的孤独和无处话凄凉的哀愁,每个角色都是可怜的,因为人是情感动物。而在《再见,在也不见》里,创作者们都放大了这种可怜、可悲。让那些我们已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秘密预备好给我们重重一击。每个人物都渴望爱,但又无时无刻不在摧毁爱。更可怕的是,新生的爱又会在未来时光被逐渐撕裂,无法调节、原谅的破碎之花飘洒在着浮世间。
作者小郭钓大鱼最早接触到“同性恋”这个话题,应该是在小学。当时我在学校的女篮球队,队友里面有两个女生,好的时候不像朋友,不好的时候也不像朋友。其余的队友在闲暇的时候会说起,说她们像对情侣。甚至有的还说看见过一个吻过另外一个。
  不过那个时候毕竟小,对什么事情都是一知半解的。况且女孩子的表达友情的方式本身就比男生微妙。举个例子,关系稍好点的女生拉个手什么就很正常,夸张一点的偶尔会亲个脸蛋儿。所以我们都没有给她们的关系扣上“同性恋”的帽子。
  再次频繁接触到这个话题,就是到大学了。那会儿我记得有个特别火的泰国电影,说的就是女同。叫啥我还真给忘了,还有第二部的说。起初的时候,我没有办法认同同性恋,原因说不清,说有些反感不为过。对于一些相关同性恋的书籍影视动漫也是绕行。这种感觉,应该是持续到大二下吧……直到开始看了《Glee》这部美剧。看过的各位都知道里面包含了很多元素:黑人、残疾人……其中就有同性恋。开始的时候觉得Kurt(男同)这个角色还挺可笑的,后来居然喜欢上了这个角色。原因么,也说不明白。可能是因为他不顾外人的眼光,即使每天被丢垃圾桶也坚持自己的理念和理想。他把自己是同性恋这个事实很勇敢的告诉了家人,朋友。而且他也直面了接下来被校友欺负的辛酸历程。还有就是他唱歌真的很好听~那时,我开始接受“同性恋”这个群体,也意识到,处在这样的一个圈子里,太多有苦说不出,真心不容易;而且每个人的人生中,不受控的东西太多太多,同样也无法逃避,只能学会正视接受。
  再后来么,就是前天看了这部电影。很感人(而且作为一个看见帅哥就流口水的女汉子表示两个人真的都挺帅的啊~~)。相比较于正常的情侣来说,他们的一路有太多的困苦。世俗不接受的眼光,背后的指指点点,甚至还有至亲的反对……只因他们找到了彼此,这一切都熬过来了。看到他们的情路历程,总觉得自己特别渺小。相比较他们,我们拥有太多了,也太容易了。所以我们不懂得珍惜,鸡毛蒜皮的事情都有可能走向分手。但天不遂人愿,这段同性爱情故事最终被用上了凄美这个形容词。命运,有的时候真的很不公平。
  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像曾经的我一样,无法接受同性恋这个群体。如果有的话,我希望大家看看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也都是原人物出演。其实爱情这东西,本来就无关乎国籍性别。伦理道德上也没有严格的说出一定要两个异性的人才能相爱。就像Shane的祖母说的一样:
  “他们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是罗密欧与罗密欧,那又怎么样呢?!”

《再见,在也不见》影评:无处话凄凉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再见,在也不见》影评:无处话凄凉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再,凄凉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