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布鲁克林》迁徙,让灵魂得到自由

影视台词 > 影评 > :《布鲁克林》迁徙,让灵魂得到自由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布鲁克林》迁徙,让灵魂得到自由的正文:

关于故土,在小城或者乡村长大的孩子一定会有同样的感受。在这里,时光就像寂静的流水,从容不迫,生活仿佛永远也不会改变。人们彼此熟悉,喜欢互相寒暄,对事情追根究底。所有的街道和小巷,田野和山林,大河或小溪,都是你所熟悉的,正如它们熟悉你。这是小地方才有的温柔和细腻,有着饱满的世俗感和细碎的温暖。你拥有的或坚强或柔软的内心,或骄傲或卑微的灵魂,都是曾在这里汲取的或甜蜜或苦涩的养分。故土滋养你的生命,但不会令你变得强壮。而有时,它也会露出丑陋的一面,忽然间面目可憎。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名利场,也有小地方的世界观,这里是窥探和攀比所构成的小宇宙,有着约定俗成的道德,也有着难以逾越的阶级观。彼此熟悉构成严明的法律,大家都要接受监视和审判。对于故土的爱与恨,永远无法说清。
《布鲁克林》是一部关于故土和远方的电影,镜头在五十年代的美国纽约和爱兰尔沉寂清冷的小镇上游走,优美的旋律弥漫着旧梦的碎影,编织了一段美妙的旧时光。
对于Eilis而言,小镇生活就像一片望不到头的贫瘠荒漠,阴郁而孤独;理想和爱情似旷野上被烤干的雏菊,无人采撷;青春平淡无奇,如同爱尔兰冰冷悬崖上溅起的雪白浪花,随时会湮灭。她已经预感到自己的人生,将缓慢地走向枯竭,永无盛开的机会。一次偶然,她得到一份美国的工作,这对于她而言,是一次奇异的冒险,也是一个美好的开端。
第一出门的小镇姑娘佯装成熟,小心翼翼地藏起怯懦。在船上,她结识了一个从美国归来的女人。女人美丽自信,光彩照人,她身上展现的气质令她仰慕。她不明白为什么女人会流露出对故乡的鄙夷,但她从女人的身上看到一座繁华都市的影子,那仿佛隐藏着一个梦想国度的秘密,她还无法获悉。当远渡重洋的女孩踏上美国的那一瞬间,她感受到一种剧烈的扑面而来的气息,这是一种宠杂的、繁复的、陌生的气息,交织着滚烫的燥动和冷冰冰的生硬,令她感觉既奇妙又惊恐。
初到美国的生活并不如意,她难以融入合租的女孩们中间,不懂得如何跟人交谈,她的爱尔兰口音也遭人调侃。当她独自躺在冷冰冰的房间,或穿梭在汹涌的人潮里,孤独感便涌上心头。小镇女孩的小小梦想,被异乡的繁华都市碾得粉碎,她初次感到自己如此渺小和卑微。如果说爱尔兰的生活是一谭死水,那么眼下的生活便是大洋中的一处漩涡,她感到盲目而眩晕,被巨大的城市黑洞所吞没。
她的心性是在那个冷冽的夜晚骤然成熟的。圣诞节,她到教堂为老一代爱兰尔移民发放午餐。她看到年老的同乡们为了生活离乡背井,如今已满面风霜,他们都无家可归。席间有人唱起了爱尔兰名歌,优美的凯尔特调子,弥漫着层层叠叠的忧伤。苍凉的歌声中,仿佛再现了一个民族漫长的迁徙之路,从遥远的荒凉古国,穿越冰冷的虚无时空,一直到世界的尽头。歌声勾起了所有人的思乡之情,无家可归的人们湿了眼眶。那一夜,Eilis走在风雪漫天的异乡街头,神情忧虑。未来的路还很长,她终究为何而来?又将何何从?她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产生了全新的思考。她明白自己跟那些老人一样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行。
她获得神父的帮助,读夜校,生活展开了全新的一面,大城市的优势逐渐显现。在这里,只要肯努力,便会有收获。没有人在乎你的出身和家世,也没有人窥探你的卑微和怯懦。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更像一种尊重,保留了隐私和空间。这是她从未感受过的,一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一种全新的自由生活。 爱情也翩然而至,那个人温柔体贴,不同于家乡装模作样的小镇青年,他的真诚率直令她心动。大城市的生活强健了她的内心,让她变得自信,爱情令她的生命变得丰满和多姿。
姐姐的突然离世令她返乡。临走前,爱人带她来到长岛,他们站在一片广阔的旷野之上,勾勒彼此的未来。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人们用双手创建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家园。美国梦不是虚幻的浮影,而是用努力和汗水铸造的生活。
回到爱尔兰,她看到母亲的孤独和痛苦,感到羞愧难当。这是每一个离家孩子的悲哀,理想和亲人,究竟该如何选择?然而,所有人都看到了她身上的惊人变化。一年前,她还是那个普通的小镇姑娘,衣作陈旧,神情暗淡,舞会总无人问津。如今,她衣着时尚,举止优雅,像杂志封面上的女明星。城市生活为她增添了光彩,让她脱胎换骨。走在大街上,她总能获得人们的赞美,小镇公司老板向她发出橄榄枝,镇上的有钱富少Jim向她表达爱慕之情。她用自己的美貌和才华征服了曾经的世界。
眼下的生活令她着迷。在这里,她是超前的,迷人的,受人尊重的,她不再担忧自己的前途,也不再担忧寻不到优秀的对象,她在一种从四面八方投来的赞赏目光中沉沦,感觉奇妙而眩晕。大洋彼岸的美国、阳光明媚的布鲁林克、曼哈顿直入云霄的高楼、长岛荒凉而美丽的旷野…..它们通通变得遥远和陌生。美国仿佛变成了别处的故乡,化成一种情结,深藏在她的内心深处。大洋彼岸的爱人,已经变得梦幻且飘摇,仿佛属于昨天。她将爱人的信丢入抽屉,不予理会,选择暂时不面对。
她与富少Jim的关系逐渐变得微妙。英俊的男孩向她讲述自己的内心。他说,他想很多地方,但终究走不出这个小镇。他的谦卑和温柔打动了她。或许她并没有意识到,她之所以吸引Jim,并非她本身,而是她身上显露的外面世界的影子,那里有一个小镇男孩所幻想的远方城市的模样。他对于遥远的繁华都市的理解和想象,在眼前这个女孩身上得到了模糊的信息。或许,女孩并没有意识到,她归来之后所受到的尊重和优待,通通来源于她在另一个城市的成长和收获。她在一种令人眩晕的虚假光环里,忘却了思考:她因何离开?又为何归来?
她觉得一切都很好,家乡的小镇平静美好,人们友善宽厚,令她感到舒服。这是她从未体会过的,当她重新审视了小镇生活之后,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幸福滋味。直到那一天,她被曾经的顾主叫借机羞辱,她才惊觉,眼前的美好生活,不过是场幻觉。一切都没有改变。外表平静安详的小镇,这些看起朴素亲切的人们,他们在闭塞的环境和封闭的文化中,早已养成了狭隘的心性。那些傲慢与偏见从未改变,隐匿的冷酷和恶意也从未改变,她只是在虚假的温情和虚幻的光环中遗忘了一切,在自负和虚荣心中迷失了自己。她重新审视了一切:她因何离开?又未何归来?她的人生究竟是要捆绑在这个充满恶意的小镇?还是翱翔在自由宽容的大洋彼岸。她终于理解那个从美国归来的女人对故乡的厌弃。她们并非不爱故土,当故土开满耀眼的罂粟,大洋彼岸的冰冷城市反尔成为了心中的故乡。
在回美国的邮轮上,她望向自己出生成长的土地,心中泛起眷念和伤感。她在船上遇到一个初次离乡的小女孩,她怯生生地问她美国的情况。她像个大姐姐般叮嘱她,将自己的经验告诉她,同时向昨天的自己挥别。当她再次沐浴到布鲁克林温暖的阳光,她看到温柔体贴的爱人向她走来。这一刻,眼前的城市变得柔情似水,她知道,这便是属于她的家园。
诗人总是用美丽的字句讴歌故乡;艺术家用朦胧的线条勾勒故乡的美景;小说家的故事在故土萌芽,将遗落的美梦悄悄装入口袋。爱情和理想是人类永恒的梦,故土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情结。回不,不是因为遗忘,是人生无法重来;离开并非抛弃家园,而是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人类再眷念温柔的土地,终究会抬头望向浩瀚的星空,在未知世界探寻生命的轨迹,寻找存在之外的意义。人们总要离开家,走出,迁徙让灵魂得到自由。只要有太阳升起的地方,有爱人在等待,人格和尊严能得到尊重,灵魂能回归自由,那个地方便是永恒的故乡。
作者散步的鱼生於爱尔兰的同志作家柯姆.托宾(Colm Tóibín,1955-)是当今英语世界的重量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多聚焦於爱尔兰乡镇的风土人情,并处理国族和性别两大课题,出版於2009年的小说《布鲁克林》(Brooklyn)即为一例。故事舞台设定在1950年代的爱尔兰,来自南方小镇的少女艾莉丝在姊姊的安排下,离开亲人和家乡,只身到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寻求发展。托宾不仅以内敛沉稳的笔触精准勾勒出爱尔兰的社会景况以及布鲁克林的移民生活,更打造出一位令人难忘的女性角色。
这样的小说素材交到尼克.宏比(Nick Hornby)手里似乎顺理成章。同为小说家的宏比,过曾两度选择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并塑造出鲜明立体的角色让演员得以发挥最大的潜能。不管是《名媛教育》(An Education,2009)的凯莉.墨里根(Carey Mulligan)还是《那时候,我只剩下勇敢》(Wild,2014)的瑞丝.薇斯朋(Reese Witherspoon),都因为精湛的表演而广获各大奖项与评论的肯定;想当然,《爱在他乡》的莎雪.罗南(Saoirse Ronan)也不会例外。父母皆为爱尔兰人并在爱尔兰长大的莎雪.罗南,自认这是她演过最贴近自身的电影,而最终的表现也让宏比和导演约翰.克劳利(John Crowley)赞不绝口,彷佛艾莉丝这个角色就是为了她而存在。
回到电影本身。故事开始於阴郁灰暗的爱尔兰东南方小镇恩尼斯科西(Enniscorthy),那里宛如「密闭空间」,放眼所见尽是生於斯、长於斯,甚至死於斯的爱尔兰人,十分纯粹。单纯的环境让人与人的关系更为紧密,整个社会彷佛是个大群体,谁习惯在什麽时候做什麽事或者谁与谁交好都不是秘密。这样的互动状似亲昵,却也令人窒息;不过,前提是你必须体认到自己是个人——独立之人。在这般处境之下,艾莉丝没有太多选择,只能顺从。虽然她在影片伊始不久便直接向凯莉太太(Brid Brennan饰)提出辞职,但别忘了,那根本是姊姊若丝(Fiona Glascott饰)的苦心计画,而非艾莉丝的自主意愿。如今回过头来看,戏份不多的若丝其实是个关键人物,同时也是片中第一位产生「自觉」的人(女性),可惜碍於身体健康等现实因素,只能让艾莉丝代她实践。
相较於爱尔兰,移民社会布鲁克林则是个多元并存的「开放空间」。这里的人来自世界各地,种族混杂,成长背景也不尽相同;更重要的是,布鲁克林提供了工作和学习进修的机会。或许是刻意为之,爱尔兰和布鲁克林就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凡事恰好都成对比,譬如:爱尔兰的凯莉太太刻薄刁钻,而布鲁克林的百货公司主管方提妮(Jessica Paré饰)温柔体贴;爱尔兰人会在沙滩上换泳衣,而布鲁克林人则先将泳衣穿在外衣里面。总而言之,那道闪着白色圣光的蓝色海关大门仿若预告了布鲁克林是个事事美好的天堂,即使是室友之间的酸言酸语,听来也只觉逗趣。故而艾莉丝一开始虽曾困於思乡之愁,但仍是一帆风顺,事业、课业如是,爱情亦如是。不仅如此,布鲁克林更是进步(文明)的象徵。当艾莉丝因故返回爱尔兰时,旧时友人频频向她探听所见所闻,首先关注的便是摩天大楼。可惜艾莉丝从未在那些新奇事物上过份留心,当然故事的主轴也并非於此。如前段所述,艾莉丝的自觉才是重点,而布鲁克林的社会特性正是触发自觉的绝佳空间;换言之,《爱在他乡》是一部女性的成长故事。
一如继承父亲宅邸的吉姆(Domhnall Gleeson饰),片中的爱尔兰小镇仍流露出浓厚的父权气息,女性只能盼望赶快找个好人家,没有太多属於个人的发展空间。身处其间的艾莉丝,自然呼应了父权的控制,是个「密锁」的身体:衣着打扮朴素无害,而且是处女。艾莉丝就像罗曼史小说中常见的女主角典型,至於布鲁克林便是导引出她潜在慾望/自觉,使其成长的角色。在艾莉丝初到布鲁克林时,影片中不时出现她照镜子的画面;这是值得留意的标记。法国心理分析学家拉冈(Jacques Lacan,1901-1981)曾提出「镜像阶段」(mirror phase)的理论,他认为这是建立自我观念的重要时期,藉此能认知到自己是一个自主存在。由此见得,在这段期间,艾莉丝透过反覆的照镜观看,自我的主体性也随之慢慢建立起来。不过,在传统的观看关系中,女性往往是「被看」的客体,即使是在较为自由开放的布鲁克林也是一样。因此,当艾莉丝受东尼(Emory Cohen饰)之邀前往海边度假时,室友和主管提出种种的衣着意见无不是为了迎合男方的视线,东尼的口哨便是最好的证明。
一直要到故事中後段,艾莉丝才真正确立她作为「人」的主体性。首先是情/慾的展现。在东尼说出「我爱你」後,艾莉丝当下没有立即回应,而是过了好一阵子才重提此事,并明确地向东尼告白。我思故我在,这段期间无论是犹疑或思考,都只证明了一件事:艾莉丝的存在。确认个体的存在後,艾莉丝下个动作是找回主动性。东尼曾多次送艾莉丝回居所,但两人终究只在门口道别,直到某次,艾莉丝让东尼进了家门,踰越寄宿家庭的规矩,两人更发生关系(打开「密锁」的身体)。此举不仅打破层层禁忌,艾莉丝还主动表露自己的慾望,翻转了女性原先被看/被慾望的位置。
不过最为关键的还是在片尾的选择与决定,那是一次完整的自我实践。回到爱尔兰後,艾莉丝不但邂逅了吉姆,更和他坠入情网中,两人几乎从头再演绎了一次她和东尼的所有互动,包括吃饭、跳舞以及与家人见面。前後两段发展分量相等,让观众难以捉摸艾莉丝的想法,为的就是突显出艾莉丝的犹疑不定,而最後的选择也才会更具重量。大约有人会以为,艾莉丝是因为凯莉太太戳破她已婚的事实,才急忙做出决断。事实上,当艾莉丝不再懦弱退缩,愤而挺身扞卫自己的那一刻,艾莉丝早已不是过那个艾莉丝;那句「我叫艾莉丝.费欧勒罗(Fiorello,东尼的义大利姓氏)」更是有力地表明了自我意志。於是,虽然姊姊已不在人世,但爱尔兰还是那个爱尔兰,蜕变後的艾莉丝会如何抉择,结果实在显而易见。
艾莉丝的选择也为故事带出另一项议题:所谓的「home」(家/家乡)是什麽?爱尔兰是艾莉丝出生的地方,也是母亲所在之处;布鲁克林让艾莉丝找回「人」的主体,赋予她全新的生命,同时也是东尼居住生活的地方。在驶往美国的客船上,艾莉丝与另一名爱尔兰女孩的对话耐人寻味,她说:「布鲁克林就家(home)一样。」也许心之所归,家之所在。看来,艾莉丝的蜕变在无意间也松动了传统对於「家」的想像与定义。
如同艾莉丝,常有评论家指出托宾笔下的女性角色有着深刻的女性主义凿痕,但托宾以为与其说是「女性主义」,倒不如看作一个女性如何面对社会、如何在社会中生存。生长於1950年代的艾莉丝,或许已受惠於第一波女性主义的努力,但影片并未刻意强调这层社会背景,通篇描述的不过是艾莉丝的生命故事,有乡愁、有亲情,也有爱情,当然还有迷惘。她的成长、她的自觉、她的蜕变,恰恰都是因应这些人生课题自然而然产生的变化。如若她的行为真的反转了什麽传统价值,那仅仅说明了生活即政治,每位「女性」都是运动的一部分。
作者开到荼蘼花事了

《布鲁克林》迁徙,让灵魂得到自由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布鲁克林》迁徙,让灵魂得到自由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布,自由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