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主持人台词 > 正文
文章正文

雷锋精神永放光芒:雷锋的故事

影视台词 > 主持人台词 > :雷锋精神永放光芒:雷锋的故事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雷锋精神永放光芒:雷锋的故事的正文:

 2月25日晚6时30分,由中央电视台、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中共抚顺市委、抚顺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型特别节目“永远的雷锋——雷锋精神永放光芒”主题晚会在抚顺雷锋体育场举行。晚会通过“开篇”“雷锋之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永远的雷锋”“尾声”五个部分,以平民的视角来还原真实的雷锋,以质朴的方式来诠释当代雷锋精神。特别是主持人对新时期的雷锋——郭明义、把《雷锋日记》翻译成英文的美国人雷夫、“藏北高原的雪莲”彭燕、“高空救新娘”的郭中凡、“板凳妈妈”许月华和抚顺“百姓雷锋”代表——侠义兄弟洪博、洪玉等各个时期学雷锋先进人物的现场访谈,将写实手法与艺术再现结合起来,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雷锋城里的侠义兄弟

  洪博 洪玉

2006年11月4日凌晨,在大连一家汽车美容店打工的新宾满族自治县的双胞胎洪博、洪玉兄弟,被刺鼻的气味呛醒。两人发现火情之后迅速逃出。可跑到门口,他们都停住了脚步。他们同时想到,楼上还有7个人在睡梦中,本可以脱离危险的双胞胎返回火场,拖出一名昏迷的工友,挽救了他的生命。兄弟俩的叫喊,也惊醒了其他人,他们再次返回救人时,哥哥洪博一脚踩空,从二楼滚下。弟弟洪玉因为烟熏,晕了过去。两人的烧伤面积达50%,吸入性损伤也很严重,年仅十七岁的他们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洪博、洪玉的治疗和康复过程艰难而漫长,进行了多次手术,社会各界捐款总额有三十多万元,贫穷的家中也背负了十余万元的外债。

面对疼痛的折磨、并发症的危险,历经生死考验的兄弟俩始终坚强,他们以优异的成绩从抚顺二职专毕业,并留在本校、走上实训教师岗位,哥哥洪博教汽车维修,弟弟洪玉讲授汽车底盘检查与维护。

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两个青涩少年变成了真正的男子汉。虽然小哥俩的脸上现在还能看出烧伤后的疤痕。但是,每一个见过他们的人,都会从心底里认为,他们是真正的棒小伙、帅小伙!

???[现场同期声]洪博、洪玉

“虽然在救人时我们俩都受了伤,但是我们认为非常值得。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要学雷锋做好事,所以我们俩不后悔。”

“通过参加此次活动,我们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加深了我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过去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很多社会上的好心人帮助了我们,现在我和弟弟要加倍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在新的岗位上发扬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更要学习雷锋那种满怀感恩之心、真情回报社会的精神,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让雷锋精神继续传承。”

高原上不败的雪莲

彭燕

在网上搜索“西藏那曲”,会看到这样的介绍,全国唯一一个没有树的城市。它还有一个别称,叫做“女人的生命禁区”。

没有树,因为它平均海拔4600米,号称“世界屋脊之脊”,盛产狂风暴雪,13年前,西藏那曲的军人在冻土层里栽下了1000株杨树,几乎全部死亡,为此,那曲军分区有条不成文的规定:种活一棵树,即立三等功,一代代官兵愚公般地种树、种树,却没人能摘取那枚闪亮的军功章。

说它是女人的生命禁区,因为军分区陆续有过几十位女性,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她们中的大多数在一两年后就调离了。2002年以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号称“藏北军营三朵雪莲”的段绍慧和郑金玉两位大姐先后病故,她们的生命长度都不到40岁。然而,时至今日,在这个树和女人的不毛之地,出现了一棵树,一个女人。

13年前,就在那曲军人栽下1000棵杨树的时候,20岁的彭燕从成都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主动申请到全军驻地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那曲军分区门诊所工作,成为军分区组建以来的第57名女军人。多年以后,1000棵象征生命的小树,只成活了一棵,而彭燕,也成了这片高原上唯一的女军人。

植物学家说,没有树能够在那曲成活,但那曲军营的小树推翻了这个论断。人们说,女人不属于那曲,但彭燕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12年。在那曲的巡诊路上,冰峰沼泽遍布,雪崩塌方频繁,彭燕的身上留下了23处伤疤,13年里,她走了5万里,17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彭燕在日记里写道:“宽广坦荡的那曲草原啊,我为你而来,你却为何容不下女人的存在?”

彭燕曾经有14次机会调离那曲,她14次选择了放弃。多年来,她和战友一道,共诊疗两万五千人次,挽救42名危重病人,迎接了43个新生命的诞生。

然而,这个在寒风暴雪中顽强得有如顽石的女人,也有伤心流泪的脆弱,这个对战友和藏民付出全部热忱的军人,也有哑口无言的愧疚,瓦解她的,是她7岁的女儿。女儿7岁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300天,只能在画上和自己的妈妈团聚。

今天,那曲军营只剩下一棵树,也只剩下彭燕一位女性。彭燕和小树一起,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生长,四季不败。小树和她,是藏北军营最美的风景。

[现场同期声]彭燕

“女儿三个月的时候我就归队了,第一次休假回家宝宝已经一岁多了,都已经会跑了,我妈对她说爸爸妈妈回来了,就看见她跑去找电话机,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对她来说,妈妈不是一个活生生的、爱她的人,而只是电话里的一个声音。”

“高空救新娘”

郭中凡

54秒,不到一分钟,一个男人仅凭一双臂膀,用超越百米运动员的大跨步,抵住了一百公斤的重力,从一扇仅有40厘米宽的窗口,抓住了一个已经下坠的生命。他不是超人,却在54秒内完成了超人的壮举。

2011年5月17日下午3点,很多路过长春市贵阳街与吴淞路交汇处的市民,都目睹了这样的惊险一幕。一个穿着婚纱的女孩坐在七楼的窗台上,看上去情绪很激动,大半个身子已经探出窗外,随时都有可能掉下去。周围群众见状,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民警和消防官兵随后赶到,在女孩的下方铺设了救生气垫,然而,面对救援人员的到来,女孩显得非常抗拒。

从女孩扔下的随身衣物中,民警找到了女孩和一个男生的合影。此时的围观人群中,有人认出了女孩,证实她是这栋楼的住户,她轻生的原因,正和照片上的男孩有关。

女孩在窗台上不时地哭泣,神情悲伤而绝望,随着围观人群越聚越多,女孩的情绪几近崩溃。她拒绝任何劝说,更不允许任何身着制服的人靠近自己。此时的救援人员还有一个更大的担心,由于女孩所在位置紧贴墙壁,一旦从楼上跳下,救生气垫将很难发挥作用,女孩将生命难保。

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迟疑,时任长春市宽城区新发街道办事处主任的郭中凡带领工作人员,来到女孩所在楼层的下方。经过半个小时不间断地劝说,让女孩的情绪稍稍稳定,就在这时,女孩提出,让郭中凡给她的男友打一个电话,这是一个绝佳的救人时机,遗憾的是,电话没有打通。这时,女孩的母亲突然出现在现场。

“你死我也不活了。”母亲痛彻心扉的呼唤也没有拉回女儿的心,下午4点21分,随着周围人群的一声惊呼,女孩纵身从7楼窗台跳下。就在女孩下坠的瞬间,一只手臂突然从窗内伸出,搂住了女孩的脖子,此人正是郭中凡,巨大的下坠力将郭中凡的半个身子也带出了窗外,稍有不慎,两个人就会一起掉下去。一切发生得太快,其他人还来不及反应。为了不让女孩掉下去,郭中凡竭尽全力,在空中悬停了22秒。随后,救援人员赶到,郭中凡拼尽全力,将女孩拉回窗内。女孩立即被送往医院,经过检查,没有受伤。当郭中凡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下楼时,周围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现场同期声]郭中凡

“事件发生后,体育科研专家实地测量证明,我当时站的位置距离那个女孩是4.2米,中间隔了8级台阶,要瞬间跑到窗前救下女孩简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人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说,我当时心无杂念,只是一心想着救这个女孩,下意识地就启动了,这个算是‘抢跑’了。”

板凳妈妈

许月华

她是一个女人,她希望可以穿上美丽的裙子优雅地走出女人特有的曲线,然而12岁之后,这个简单的想法却成为了她遥不可及的空想。

她还是一位妈妈,她的孩子有130多个,尽管他们并非她怀胎十月而生,但是她却给予了他们第二次生命。

她只是一个人,一个没有双腿的人。尽管38年来她只能依靠两条板凳艰难地行走,但是板凳的每一次落地都奏响了她大爱乐章里的最高音。她就是板凳妈妈——许月华。

许月华,1956年出生在湖南湘潭板塘乡。她1岁时失去父亲,?12岁时失去了母亲,成了一个孤儿。然而也正是在这一年,她失去了正常走路的资格。

在许月华最无助的时候,政府不仅免去了她的医疗费,还把她送到湘潭市社会福利院,许月华也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在那里,许月华的生活有了着落,她不再挨饿受冻,不再为吃穿发愁,从此在她心中有了一个家。

1974年,一个名叫“胜利”的兔唇女婴被送到了社会福利院,这个出生只有三天的瘦小女婴,激发出许月华内心深处原始的母爱。久而久之,一个想法在许月华心中萌发了。

为了能够争取到照顾小生命的机会,许月华找来了两条小板凳,艰难地学起了走路。

她走得越来越远,步子越来越快,直到有一天,许月华用板凳走到院长办公室时,大家发现,再也不能拒绝她的要求了。那一天,她成了一名编外保育员,成了福利院孩子们的“板凳妈妈”。

许月华照顾福利院的孩子们一直是义务的,领导几次想给她转成福利院的正式员工,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她愿意一直这样服务下去,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8年间,一批孩子走了,又一批孩子来了;在许月华一点一滴的精心哺育下,他们一天天长大,不少人都已经参加了工作、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在填写履历表时,在“母亲”一栏里,写的都是一个共同的名字——许月华。

生活让她感受到一份温暖,她会一点一滴地传导出一片火热;她的身体没有常人高大,但我们却不得不仰视她的灵魂。

[现场同期声]许月华

“因为是党和政府把这些孩子养大的,所以他们要跟着党的姓,姓社会主义的‘社’,用这个姓来体现社会主义好。”

洋雷锋

雷夫 罗杰斯

雷夫 罗杰斯,一个美国人,因为名字和雷锋谐音,6年前他刚到中国就不停地听到中国人跟他说雷锋,他由好奇而去了解雷锋,从而和雷锋一样,把帮助别人当做自己的责任,被人们称为“洋雷锋”。

雷夫来到中国已有6年半的时间,一直在锦州银行工作,在这期间,他坚持到孤儿院为孤儿送爱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并多次到抚顺雷锋纪念馆参加各种活动,收集与雷锋有关的资料。“每次到雷锋纪念馆,看到雷锋的衣服、照片,看到伟人对雷锋的评价,都感觉像是在和雷锋交流。”雷夫喜欢收集与雷锋有关的书籍、胸章、帽子、衣服,他认为这些东西弥足珍贵。雷夫说,在他心里,抚顺到处都是活雷锋,每次来到抚顺都会得到很多陌生人的帮助,抚顺人的热情、友善,让他感到雷锋就在身边。参加《永远的雷锋》主题晚会是雷夫第一次登上央视舞台,这让他既紧张又兴奋。他说:“参加这样的晚会,可以向更多的人宣扬雷锋精神,我感到非常荣幸。”

2007年,雷夫用英文翻译了《雷锋日记选》并发表。他谦虚地告诉记者,也许自己并没有真正地了解雷锋精神,但他在一步步追寻着雷锋的足迹,在实践中使自己更贴近雷锋精神。雷夫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将《雷锋日记》完整地翻译成世界各国语言,让雷锋精神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雷夫 罗杰斯

“2006年的一天,我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在北京机场乘坐一辆出租车。当司机问我的名字时,我说‘雷夫’。司机就听成了‘雷锋’。那时,我还不知道雷锋是谁。一路上就听司机讲述雷锋的故事。自从那时开始,我认识了‘雷锋’。雷锋是中国精神文明的标志,他乐于奉献、大爱无私的精神值得宣传、值得学习。”

当代雷锋

郭明义

郭明义出生在一个矿工家庭。他从小渴望参军,最崇拜的人就是雷锋。进入部队后,他也和雷锋一样,成为了一名汽车兵,以雷锋为榜样,他也被评为“学雷锋标兵。1982年,他复员回到鞍钢。临别时老连长的一句嘱托,让他至今铭记在心。

郭明义告诉记者:“离开部队的时候,老连长亲切地对我说,你是部队的学习雷锋标兵,回到地方可不能给咱部队丢脸,要把雷锋的精神传下去。”

做雷锋的传人,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郭明义不仅记在心里,而且付诸行动。20多年,他捐给贫困家庭和贫困孩子的钱超过12万元,而至今他的一家三口还挤在40平米的老房子里;20年里,他无偿献血总计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他的血液流动到无数人的血管里,54本鲜红的献血证,是这一壮举最无言的见证。

从十里铁山,百里钢城出发,郭明义像爱的使者一路播撒阳光,传承雷锋精神,汇聚一切爱的力量。2008年3月,以捐资助学为目的的“郭明义爱心联队”成立,目前已经有2800多人加入,资助的特困学生累计超过了1000名;另外加上无偿献血志愿者、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目前参与郭明义爱心行动的人数已经达到了5800多人。当郭明义和老连长再次重逢时,当年的嘱托已一一兑现。老连长紧紧地抱住他说:“我要感谢你,我代表老兵感谢你。你传下来了。”

郭明义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人人都能伸出双手,为社会、为他人、为国家多作贡献,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家园才会更加美好。”(记者?毕玉才)?

雷锋精神永放光芒:雷锋的故事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雷锋精神永放光芒:雷锋的故事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雷锋,故事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