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辛亥革命》主角残缺的电影

影视台词 > 影评 > :《辛亥革命》主角残缺的电影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辛亥革命》主角残缺的电影的正文:



  今天,趁着周末的档口儿,用四妹给的兑换券去新街口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
  《辛亥革命》说起来还跟我有一丝半缕的渊源。其一,导演黎叔此前的《走向共和》和《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这两部剧集我都看了数遍,甚至十数遍。为此,我还专门请求哈维尔同学工作之余向黎叔以及《人》剧的其他主创索要签名。因此,我相信优秀的导演会使影片质量得到一定的保证。其二,袁世凯的扮演者孙淳是国内我最喜爱的男演员之一,我始终认为他的表演当属国内一流,不比其他任何一位男演员逊色。此次也是他第二次饰演袁世凯,让我十分期待。其三,这是赵文瑄第五次饰演孙同学,他是我和某位同学友谊的见证。赵扮演的孙中山总让我感受到浓浓的理想主义情绪。
  说完废话,就该转入正题了。很遗憾,要是让我给这部作品打分的话,分数也许只是及格。
  先来说说优点。黎叔的作品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光线的运用很娴熟,尤其是皇宫外景的那几场戏,逆光的处理,是可以进入教科书的。二是人物戏的细腻雕琢。我想这在《人》剧已经达到了巅峰,在《辛亥革命》也带有这种浓重的张黎特色。例子不胜枚举,比如黄兴和徐宗汉之间的对手戏,比如孙中山和黄兴之间的对手戏,还有对黄花岗起义之前,对同盟会青年骨干的描写,其中的每一张胶片都是一张完美的摄影作品。特别要提及的还有一点就是孙淳,相较于十年前的《走向共和》,这次他的表演更加老道和富有趣味。孙淳对表演精度的掌控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说完优点,就该着重说说这部片子的问题了。
  第一个问题,这部电影落于细节却使整部片子显得十分粗糙。这怎么理解呢?我上面说了,导演非常善于处理人物戏,尤其是表现细腻的人物情感,因此在《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这样的情节非常多。这样就会造成一个问题,作为史诗性影片,它的脉络其实不够清楚,因为你的精力全花在细节里,花在对情感的宣泄。这部电影就是在表达一种感情,一种简单的令人感动的价值观,而对整个事件的把握并不好,很多该写的东西没有写出来,不该写的倒是写了不少。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加黄兴勇擒刺客的情节,因为成龙是总导演,投了钱吗?
  于是,第二个问题就出来了,哪些该写的东西没有写出来呢?这似乎是编剧的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部影片的势力谱系:孙黄以及同盟会系、袁世凯以及北洋系、还有满清政府。其实从影片里,我们也可以看得出,这三股势力在当时这样一个多臂天平上并不构成一个平衡关系,因为孙黄为首的同盟会太弱了。不管电影里怎么去刻画他们如何英勇,如何不惧牺牲、为理想奋斗,都改变不了这一事实。这是一部主角残缺的电影,编剧和导演忘记了立宪派的存在。在这部电影里,至少有两个关键地方,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这台戏是唱不起来的。第一处是黎元洪立场的转变。电影里的处理方式太过粗暴简单,士兵们把黎元洪架到炮台上,黎元洪似乎被楚豫舰的炮火轰傻了,于是反正了。事实是怎样的呢?如果没有当时湖北立宪派的头面人物汤化龙出面说服黎元洪,这段历史还得另说。第二处是十九个省的相继独立。影片里用了一种相当艺术性的处理,一艘小帆船被船工推入大江,上面写着“陕西”,然后告诉观众,陕西宣告独立。如此这般,十九个省的宣告独立就这么交代过去了。这是件大事,是一组关键事件,是历史的转折点。而完成这段转折的,可不单单是同盟会,还有当时的立宪派。如果没有立宪派的支持,这十九个省的独立也得另说,辛亥革命可能就不会发生了。而恰恰在这一点上,电影《辛亥革命》让这帮人“隐身”了,让他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隐身”了。我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还不如《建党伟业》。他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辛亥革命就是孙黄为首的同盟会为了争取共和在上演的一部浪漫的理想主义独角戏。好吧,编剧,你赢了。
  观影的过程中,我旁边坐着一对母女,女孩儿应该上中学了。那个女孩儿总是问她母亲,黎元洪是好人还是坏人,汪精卫是好人还是坏人等等。当时我在想,假如一切都可以以简单的好和坏进行判断,这个国家的历史就不会走的这么艰难蹒跚了。这是送给电影《辛亥革命》的,送给那段历史的。我们不需要过家家式的简单判断的理想主义,那个不是真正可以创造未来的理想主义。

《辛亥革命》主角残缺的电影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辛亥革命》主角残缺的电影来自微语录网,更多《辛,电影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