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金陵十三钗》关于人性与追求的思考,另类解读

影视台词 > 影评 > :《金陵十三钗》关于人性与追求的思考,另类解读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金陵十三钗》关于人性与追求的思考,另类解读的正文:


  关于人性与追求的思考,另类解读《金陵十三钗》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喜欢它的叙事真实,以及喜欢它的人性主题。如下是本人评论,如有雷同,真的完全是巧合。

  一,电影叙事策略
  
  《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在叙事策略上可以说已经接近于美国电影叙事水平,整体连贯。这虽然是一部描述南京灾难和日本侵略的电影,但许多情节已经处理地非常人性化。以往刻画战争时的日本人,主题思想一定是我军最后取得胜利,而失败的原因都是日本人像傻逼一样的笨头笨脑,以及像动物一样只会强奸不懂策略。以往的叙事都不能算客观,尤其是早些年的黑白电影,里面无论日本人还是汉奸都傻逼地可爱。
  
  
  
  这部《金陵十三钗》则不然,越来越公平的对敌人进行评价。日本人之所以能占领南京,与他们的军队战斗力是分不开的。如果日本人满脑子想着强奸,那么南京大门恐怕都打不开。这部电影,对日本人的刻画摆脱了传统的日本人都是傻逼笨蛋的角色,也摆脱了日本人只会强奸不会打仗的定位,也摆脱了日本人只考虑当下快乐,不考虑长远计划。日本人“打仗时”肯定是不会像《雪豹》里描述那样整天想着中国妇女的。但打仗之后可以,他们事实上也这么做的。所以,《金陵十三钗》里面弹钢琴的那个家伙,知道放长线,知道短时间地忍耐,甚至懂得怀柔。他们要留着这些学生,是为了满足大东亚共荣的假象。满足了物证记录之后,当然就不需要人了,才可以祸害。这些都是敌人的智慧。
  
  
  
  从歌颂中国人民的抗争方面,敌人越聪明越狡猾才能证明我们越伟大。反之,如果对手是头发情的猪,怎么能证明我们的苦难抗争?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这次对日本人坏的刻画更完备,更深刻。不是坏,是损,损到骨子里了。所以,个人觉得这次对日本人的刻画,更接近于历史,对日本人的奸诈残忍描述地更深刻。
  
  
  
  二,关于《金陵十三钗》的主题
  
  关于这部电影的主题,恐怕很多人都会有所讨论。关于别人的讨论,我没有看,但我估计最主要的肯定是“妓女的无私”。关于这点,我不否认。但我要从新的思路来解读它的主题。个人认为:《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是以南京沦陷为大背景下的关于人性的追求以及自我价值的回归。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奇怪的数字。我们一直在说《金陵十三钗》,其实真的不是十三钗,实在应该十四钗。14个女学生(12个活着两个死了),以及14个风尘女子(12个活着,两个死了)。算来算,这里两组数字都是14,为什么呢?是情节的巧合,还是作者的有意安排?这其实不是巧合,而是一种隐喻。
  
  
  
  如何理解14个风尘女子?
  
  其实,14个女学生和14个风尘女子(我不希望用妓女这个词汇。风尘女子有生活的无奈,而妓女是自身的堕落,这两个词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是同一群人。14个女学生其实就是14个风尘女子。理想与现实其实同时活着。现实是自己身体不干净,但内心向往着美好的事物。于是,这14个风尘女子化作14个纯洁的女学生。他们与其说在保护女学生,不如说是保护自己的内心。身体可以被人糟蹋,心灵绝对不能。所有人拯救的不是单纯的学生,而是纯洁的心灵。
  
  
  
  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其实跟政治,跟救国无关,而跟自我认可,自我价值回归有关,只不过这事儿是发生在战争这一背景下的。如何给这部电影定位!是爱国抗日电影,记录中国人的苦难?也许是。但更可能的是:在日本人侵略,南京沦陷这个大背景下,表达对人性的思考,对自由的追寻。
  
  
  
  在14个风尘女子看来,“我可以控制不了我的生,但是我能控制我的死。我控制不了我的身体,但是我能控制我的灵魂。”
  
  
  
  如何理解神父?
  
  神父是什么?神父其实是一个符号,可能不是一个实在的人,真实的人。是14个风尘女子的信仰。信仰给予人们力量。是正面的,有光亮的,有未来的力量。14个女人内心是那么的纯洁,纯洁的人相信上帝,相信神父,相信美好的事物,相信真善美。
  
  
  
  神父也许不存在,是幻化出来的人物。是14个女人内心的呼声。约翰本人并非一个好人,或者根本不是一个英雄。但14个女人集体帮他想象成了神父,于是他就变成了神父。约翰的转变跟本人无关,是女人们的心灵所求。
  
  
  
  如何理解佟大为?
  
  《金陵十三钗》不是宏大的战争片,没有铺天盖地的部队集结场面。而是通过以佟大为为中心人物的国民党最后抗争的画面。事实上,1937年南京沦陷,国民党国军放弃抵抗,撤出首都南京。但部分爱国的将士并没有。佟大为非常的伟大,也非常的真实。只要有我一个人在,我也要抗战到底。但是观众们可能会发现,与其说国军小队在抗争,不如说在保护这14名女学生。佟大为甚至临死都保护到最后一刻。
  
  
  
  所以这是一部关于14个风尘女子心灵追求的故事,佟大为的责任不是抗战,而是保护于14个风尘女子的心灵,保护他们的梦想。我突然想起了《当幸福来敲门》里面的台词,when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佟大为跟党派无关,他是14个柔弱女子的保护人,是他们可以依赖的男人,是他们理想的保卫者。
  
  
  
  所以,在佟大为活着的时候,他恪尽职守,用生命保护14个风尘女子心中的梦,即14个纯洁的女学生。于是,14个风尘女子在地窖里待得老老实实。可是,当佟大为死后,没有人保护他们的心灵了,他们就自己用肉体保护他们自己的灵魂。所以这是一部关于救赎的电影。
  
  
  
  如何理解教堂?
  
  教堂根本就不是一个避难的场所,为什么?因为在教堂第一个场景的时候,导演就介绍了。约翰问陈乔治,father ingleman 在哪。陈乔治说,“fly away”
  
  - Where is Father Ingleman?
  
  - fly away?
  
  - how?
  
  - by bomb!
  
  寥寥数语,观众们得出“日本人真坏,连教堂都不放过”的结论。其实我不这么认为,有无数个电影,包括《南京南京》,都已经赤裸地刻画过日本人的缺德。这样的情节恐怕是滥透了。那么导演为什么还要描写炸弹的镜头呢?其实,他就是想告诉观众,日本人早就不拿这里当教堂,当“红十字”人道主义场所,因为巨大的“红十字”赫然在教堂的空地上,可是就是这样,日本人还是轰炸了教堂,目标很有可能就是“英格曼神父”。所以导演是想告诉观众说:这里早就不是教堂了,也不可能有教堂保护人的职能。
  
  
  
  那么教堂是什么?只是一个普通的“地方”而已。
  
  
  
  如何理解教堂里面的“红红的十字”?
  
  教堂里面的醒目的红十字。一是象征和平,但被日本人践踏。二是互文霍桑的《十字》,女人是纯洁的,是独立的,是自由的,是高尚的,是符合人性的。上面关于教堂的解释,我已经说明白了,教堂早已不能看做是教堂,那么红十字也就不再象征和平。那象征什么呢?答案是:它根本不是“人道主义”符号,而是一种象征意义,象征着14名被标签为婊子的女人,以及他们为自由而抗争的故事。这个“红十字”就是霍桑的“红字”。在红字里面,女主人公Hester Prynne胸前每天都要带着一个大大的“A”字,A是通奸Adultery的缩写。但Hester本人是那么的纯洁善良,于是后来A字被解读成了天使Angle,有能力的Able,或女勇士Amazon。
  
  
  
  我们可爱的金陵14个风尘女子就是这样的缩影。表面上是被人贴上了A字(婊子/妓女)的标签,实际上做出了许多所谓的正人君子都做不出来的自我牺牲的事情,是那么的崇高与伟大,于是A字的解读也悄悄的变了。自从玉墨跟约翰说出自己想替书娟唱歌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变了。
  
  
  
  如果把14名风尘女子和14名女学生比作现实和梦境的话,那么改了容貌扮作学生的14名风尘女子就是早晨刚醒还未醒迷迷胧胧的状态。是现实和梦的统一与融合。观众可能要问,那最后13钗的命运怎么样呢?其实怎么样是无所谓的,他们已经脱胎换骨,羽化升仙了。被拉走的是他们的臭皮囊,留下的是高贵的灵魂。
  
  
  
  有人说结尾太仓促了,草草收尾,其实不然。因为完成了灵魂的转变,实在没有必要再纠结于肉体太久。
  
  
  
  如何解读那只猫?
  
  说起猫,恐怕有人自然的要说,猫是整个事件的连接点。有了猫,才有了多出来的一个人,才有了陈乔治的桥段。但这仅仅就是为了引出一个桥段吗?或是为了表现书娟的随机应变与聪慧?其实没那么简单。
  
  
  
  风尘女子养猫,甚至在战场上面临生死的时候,在面临缺衣少食的处境下,也养猫,为什么呢?作者或导演是想告诉人们,这些所谓的风尘女子都有一个善良的心。人善不善良,不看他跟“人”的关系,看他跟“动物”或“人类的朋友”的关系。猫代表着“真”,而琴弦则代表着“善”。“耳坠”代表着“美”。一个具有真善美的一群人,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妓女,他们是因生活所迫(导演一遍一遍强调)的风尘女子。风尘女子也有内心追求人性的一面,也有追求真善美的权利,所以他们才幻化出了14个纯洁的那么干净的女学生。
  
  
  
  猫的出现,是这14个风尘女子坦然面对困难,真正走近心灵(即14个女学生)的开始。于是,当出现14个女学生要给日本人唱歌,他们最终选择了代替14个女学生。有人可能会拷问到,难道妓女就不是人了吗?妓女就应该替女学生遭强奸吗?这样发问的人,只能算作虚伪的人权论者!14个女学生是纯洁的化身,是心灵的净土,是14个风尘女子的心灵。风尘女子因为生活所迫,没办法身体干净,但要放弃身体而保证心灵干净,有何不可?14个风尘女子控制不了身体,但却能保护灵魂。人人都有追求美,追求梦的权利,所谓的“妓女”(我实在不想用这个词)也一样。他们的身体早就没有了,难道连灵魂也要丢失吗?
  
  
  
  怎么解读George Chen?
  
  其实,陈乔治是数万当时中国,起码是南京男人的化身。他们太小了,太弱了,军队都撤了,普通男人又能怎样?只能默默的承担起照顾女人的责任,必要时可以螳臂当车。这是一部讲述女人的电影。神父,虽然是假神父,也不能算男人。整部电影,真正的男人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的陈乔治。很无奈。如果当时日本人很喜欢“爆菊”,我想无数个陈乔治会站起来,替女同胞人受难。
  
  
  
  陈乔治又是信徒里面最好的,他是英格曼神父捡回来的,6岁就走向神。于是,在有留学牺牲的时候,陈乔治出面了,他替人们死。14个风尘女子中,有12个要替学生唱歌,身体已经保不住了,他们却保护了自己的灵魂(14个女学生),但陈乔治保护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象征着耶稣,象征着主,流尽自己的血替世人赎罪。他同时复活了,在所有人的心里面复活了。他是真正死的人,是真正算作牺牲的人。
  
  
  
  如何理解玉墨与约翰的性爱镜头?
  
  其实,说到这里,也就很好理解了。玉墨与约翰的性爱镜头,非常的好。玉墨控制不了未来,但能控制当下。明天就没有选择的权利,而今天我对自己身体还说了算。所以是对“人权”的一种逆向争取。是女性对于自己权利的争取,是女性支配自己身体的自由,是对自由的一种自我追求。玉墨与约翰可能有爱,但爱不大。只是面对未知的苦难,有权作出当下的决定。任凭自己作出决定,无论对错,都是一种争取。
  
  
  
  如何理解书娟?
  
  我想,说到这里,真的不需要再说什么了!书娟就是玉墨。他们无论从长相,从气质,从脾气都是那么的相似。只不过书娟的书生气,幼稚气更浓,而玉墨的成熟度,社会度更多。但不变的都是舍生取义,机智勇敢的心智。玉墨坦然面对“送死“(姑且说送死吧),而书娟沉着冷静地为大家解围(猫引发的困局),都是何等的相似。
  
  
  
  书娟因父亲拿不来船票而被同学指责,而玉墨作为妓院的头牌而受到大家的排挤。都不是巧合,一个表现在肉体上,一个表现在灵魂上,表现形式不同,但最终本质相同。这也是为什么佟大为关注书娟,同时又给了玉墨一个特写。他保护的其实是同一个人!
  
  
  
  如何理解结尾?
  
  结尾没有说后来究竟怎么样?究竟14个人有没有被凌辱?或残害?其实,故事到这里,已经结束了。13个人中有12个(12个风尘女子)已经找到了灵魂的升华,他们的心灵已经得救。心灵得救了,何必再关注苦难的身躯?

《金陵十三钗》关于人性与追求的思考,另类解读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金陵十三钗》关于人性与追求的思考,另类解读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金,解读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