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狗镇》观后感,故事解读

影视台词 > 影评 > :《狗镇》观后感,故事解读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狗镇》观后感,故事解读的正文:


  天堂:
    
    要理解结尾为什么这么安排,要先理解grace和她爸爸的那一段互相指责。他们并没有指责对方的人性堕落,而是指责对方“arrogant”。这个词,就是理解这个片子的关键。
  
  公路:   
    其实,这部影片的寓意是非常明显的。在基督教话语中,grace这个词就是“上帝的恩典”的意思,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用来指耶稣。我们把基督教文化和古典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区别开来,认为古典的特征在于“此世道德”,其核心是一种善恶报应的质朴的正义观,而基督教的特征在于“彼岸信仰”,其核心是绝对宽容,以宽容来超越此世道德的善恶之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古典世界中,人和人是不平等的,有德性的人比没有德性的人更高贵,而区别一个人有没有德性的最明显的标准,就是他的行为是不是好的。而在基督教,不管一个人行为好不好,在理论上是无所谓的,哪怕是无恶不作的罪犯和一个虔诚的修道士,在上帝面前也是平等的,信仰的超越性要求宽容一切罪恶。     
    我们承认,基督教的“宽容”是一种优秀的精神和高贵的理想。但是这种绝对宽容的精神,如果发展到极端,就失了人性的支撑,因为人生在世,是不可能完全宽容一切罪恶的;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善恶之分,恰恰需要古典的“正义”来承担。
    基督教的宽容,本来是从arrogant讲起的。基督教讲,用道德审判别人的人,是一种arrogant,因为真正的审判权在上帝手中,人不可僭越。而grace的老爸指出这种逻辑的吊诡之处,那就是企图宽容一切,恰恰是最大的arrogant。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既然只有上帝才有审判的权力,那么也只有上帝才有宽容的权力。其实,无论是审判还是宽容,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错误的审判,是僭越的,错误的宽容更是僭越的。人间的事务,还是必须在人间的正义精神之下得到真实的执行,不能以宽容的名义敷衍了事。
      
  吴功青:
    在导演的逻辑里,只要我们的权力是用来行善的,能达到善的目的的,手段的不正义或许是可以原谅的。但问题是,即便他真的知道了善,并且拥有权力,他就真的可以用这个权力行使他要做的事情吗?简单表达就是:影片的基督教逻辑和其政治—社会逻辑是有张力的。虽然在相当的意义上,这个影片揭露了基督教的困境。但是,在我看来,当它以一种反基督教的方式实现福音时,我觉得他的逻辑有些简单、甚至有些危险。基督教诚然是讲对人的宽恕,可并不意味它没有惩治人罪恶的手段。基督教自身、基督教所影响的法律精神都是一种体现;用暴力的权力方式诚然可以消除恶,但这自身并不一定就达到了善。Grace把狗镇消除了,但其实自身又处在罪里。这样看,影片最后的讨论也有很多模糊和伸展的空间。
    
    狗镇人内心的恶跟Grace无限制的宽容有内在的关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出卖Grace,更主要的和他们的处境有关系。正是因为害怕自己会遭受不幸,他们才一次次地要挟Grace。这其实只是说明:普通人的道德总是有限甚至是虚伪的。我想,影片已经客观地表明:人性的这种局限是人的基本本性,并不能说完全说成是Grace刺激的结果。
    
    不过,就象我们上面的讨论已经呈现的那样:基督教的普遍宽恕确实又在激发恶。人作为人,其道德永远是不足甚至是虚伪的。关键的是,怎么看待这种虚伪?这里,古典和基督教的理解确实是很不同的。古典时代的人并非不知道人的道德如此,但是,他们愿意承认这是事实,然后在可能的基础上追求它的改善。这样,面对恶就应当是以正面的方式回应,因为这种回应是人的自然本性;基督教恰恰相反,它知道人性是不足的但是它认定人性应当是更完美的,人应当以上帝的样子为榜样,克服私心,达到宽容和救赎。但问题是:基督教的这种做法有无人性基础?也就是说:人是否可以象上帝这样做到对一切善恶的宽容?在这个意义上,基督教确实是很不自然的。回到影片,我们看到:Grace在影片前面部分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基督徒的理想:用普遍的宽容接纳人类,企图用这种东西感动人,实现他们道德的提升。但问题是,对人来讲,这种宽容对他们的道德无益,甚至激发了人们内心的罪恶。对Grace自己,她实际上又不是上帝,所以注定在人和神的两重面向上挣扎。按道理,Grace的结局应该如同耶稣一样,被那些民众钉死,但导演却做出了极大的革新:耶稣不仅不应当被钉死,反而应当审判人。但问题是:Grace的做法是不是对的呢?
    
    我们可以比较下Grace和耶稣本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似乎都认为她就是耶稣基督。她受苦,承担,肮脏。但是,她又实实在在的不是基督。因为,基督作的这一切是他的自然,他实在的就是神;而Grace的一切却是在痛苦和尝试中完成的。Grace象神但又不是神。他没有神的力量和本性,她无法真正宽容这些人。所以,当最后影片以神义的方式惩罚罪恶时,Grace的形象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果她只是人,她的一切合理性何在?如果她是神,她怎么解释她过的一切行为?
  
  
  狗镇(dogville): 慈悲的屠杀
  来自: 周六我要休息   
  
  车里,格蕾丝与父亲有一段很长的对话,关于“宽恕”。格蕾丝质问父亲,   
    “为什么我不能饶恕 (why shouldn’t we forgive them)?”
    “为什么我不能慈悲?(why shouldn’t I be merciful)”
    
    先不讨论为什么不能饶恕, 而讨论为什么应该饶恕。有些原因是影片中提到的,有些不是。   
    原因一,以格蕾丝的观点,那是他们的“本性”(nature)。人们(在他父亲眼中,人们不过是狗)不过是按照他们的本性进行反应。所以应该饶恕。父亲的反驳是:正因为他们是狗,按照本能反应,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教训,鞭打他们, 让他们不再一次又一次的依照本性反应,暴露丑恶人性。
    
    原因二,仍然是格蕾丝的观点:他们已经尽力了,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父亲的反驳是:他们真的尽力了吗?他们真的做得足够好吗?
    
    原因三,她站在道德的最高点,所以她认为她有能力并且她应该有能力原谅,宽恕他人,这,是她的恩典。父亲的反驳是:“格蕾丝,你才是我所见过的最(arrogant)的人。”汤姆把狗镇以及格蕾丝的到来当作人性的实验场,其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灵魂”,人类灵魂的哲学家道德家事业。格蕾丝何尝不是把狗镇以及狗镇的居民作为实验场,以佐证她那伟大的慈悲的灵魂?狗镇居民的丑恶,以及犯罪,又何尝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格蕾丝的grace所催化?
    
    原因四,这也是我们大多数时候饶恕的理由之一。那就是,如果换做是我们,在那种情形下,我们会不会做出同样的行径?很有可能。既然只有没有犯过罪的人才能向妇人仍石头,既然设身处地之,我们都有可能做出同样丑恶的事情。那么作为同类,我们应该也应有能力饶恕他们。
    
    父亲叫格蕾丝车外转转,想想。格蕾丝问自己,如果换做是她是狗镇居民,是查克,是维拉,是汤姆,是本森太太,是丽兹姑娘,她会不会做得更好?突然月亮探出了头,撕了小镇那层模糊朦胧的慈悲面纱。
    
    格蕾丝突然意识到,不,他们做得根本不够好。可是,她明白自己不会如此,于是,忽然的,所有的“悲伤和痛苦终于回到了它们应有的位置”。
    
    这,还是向妇人扔石头的逻辑。只有自己没有罪的人才有资格仍石头。只有自己设身处地不会犯同样的“罪”人,才能够轻视谴责惩罚他们。
    
    格蕾丝,似乎还没想明白。即便自己是查克,维拉,汤姆,本森,即便自己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会有可能做出同样龌龊,丑类的行为,这却不能成其为“饶恕”他们的理由;也不能为饶恕他们提供充足的证据(It cannot justify the forgiveness.)。 依照扔石头的原理,每个人都要道德没有瑕疵,行止完美无瑕,才能拥有资格。老大?你是要我们都成为上帝吗?
    
    以“如果自己穿着他人的鞋子”来佐证并支持要饶恕他人犯罪的观点,本质上,仍是对于“自己”的慈悲和怜悯;是无法直面自身也有如此丑陋的一面(假使给以适当的时机和环境)的懦弱和自恋,是无法面对自身人性的脆弱。仍是舍不得放弃“道德制高点”的虚伪。
  
  来自: 魔术师塔蒂 (为了生命安全,远离只言片语)
  托姆:小镇上的哲学家,尽管他无所事事,可是他把研讨人的灵魂和传播善良看做自己的职业并乐此不疲。刚好在他需要证明小镇团体的善良程度的时候上天适时地送给他一个他梦寐以求的礼物——格蕾丝,一个看似需要帮助的弱女子,需要他的爱心拯救,再没有比这个对他而言更有意义了,甚至他认为自己对格蕾丝的爱是对她的一种拯救。他自身的虚伪和丑恶一直有意无意的对格蕾丝实行强迫性的要求,尽管有着拯救和爱情这两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他始终没有丢弃格蕾丝父亲的名片是他明哲保身的一种自私,他借口对格蕾丝的爱期望从肉体上达到占有格蕾丝的目的,甚至在被格蕾丝识破后,是他提出将格蕾丝交出以换得更为实际的好处都足以说明他的本质和这个镇子上的所有人一样的丑恶。
    
  善良是一种商业行为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导演选择了美国的国庆日作为第五章节,这个日子是一条分水岭,善恶的蜕变从这天开始。
    第二个合同开始是警察贴布告说明格蕾丝不仅仅只是失踪,而是两个星期前的抢劫嫌疑犯。尽管小镇上所有人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可是,就需要承担的风险而言,“沉默意味着犯罪”,从商业角度来讲,他们意味着付出了更为高昂了,所以,合同规定了格蕾丝的补偿措施为每天为每个家庭工作两个小时。而对进行实验的两个人而言,他们依旧坚持认为“留下来就是优胜者”。尽管他们已经开始摇摆,格蕾丝甚至说自己愿意接受一切,只要确认他们依旧让她留下来,“避免一切毁于一旦”。可是噩梦开始……
    
    “我们可以教狗许多有用的东西,但是不能原谅他们每次的本能反应。”善良作为一种人性的契约行为最终得到证实,它原来只是一种假象,一个人的善良需要别人的更多付出作为回报,而当你终于有权利占有合同条款有利条件的时候,似乎对弱者的践踏就会成为一种自然行为。可是,“每个人都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应该给他们这个机会”,格蕾丝的父亲终于让她明白了原来那种对人性善的期望和要求只不过是她内心一种“愚蠢的偏见”。狗自是狗性,“当它们贪婪地吃着他们的呕吐物的时候,唯一阻止他们的做法就是鞭打”。
  “反击美国”
    拉斯·冯·特里尔(Lans Von Trier)对美国的嘲讽曾经得罪了不少电影公司,可是在这个名为《美国三部曲》的第一部,他依旧没有丝毫企图掩盖他对美国社会的厌恶。电影的时代背景设置在美国的30年代、小镇居民的对民主的放弃、人性的丑恶从美国国庆日开始、甚至片末不断出现的美国矿工苦难生活的照片,所有的这些比在《黑暗中的舞者》中的暗喻做得更为明显和彻底。我想,我们该接受特里尔为共产党员,以表彰他在反击美国政治和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了,呵呵,这是题外话,何况特里尔曾经公开宣布他不是社会主义者。
  
  
  一部颠覆整个人类价值观的影片
  谢宗玉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分明在借格蕾丝的遭遇来挑向衅正被世人所称道的民主。很具反讽意味的是,狗镇每一次对格蕾丝的摧残都是通过民主大会和民主投票。甚至包括最后一次告密,也是通过了民主的。很显然,西方发达国家对外侵略的邪恶决策,同样每一次也是通过了民主的。我们当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是民主导致了社会的恶。但很显然,我们一直所推崇的民主也不能导致善。民主可能是同一阶层的福音,但民主一点都免除不了不同阶层的灾难。民主虽然不会加速社会道德水准下降,但民主也根本阻止不了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民主在狗镇的最大好处是,就是可以保证人人都能在和平的气氛中劳役格蕾丝。
  
  世界真相:魔鬼统治的天堂
    如果没有极权的约束,民主的力量对道德来说,简直形同虚设。换句话说,不是民主保证了道德,而是极权维护了道德。极权也许是邪恶的,但它却用它格杀勿论的邪恶震慑了民间的邪恶,从而使广大民间只能更多地表现出善的一面。道德是在敬畏中产生。强权才让人类敬畏。
    强权政府也许不会被上帝称道,但它却能用少数人的恶,来保证绝大多数人的善。这个社会假如没有强权凌驾其上,那么整个社会都会像狗镇的人一样为非作歹,而且采取的居然还是很时髦的民主形式。
    
  汤姆:人类内心的道德之镜
    最终,是汤姆倒在格蕾丝的枪口下,而不是格蕾丝倒在汤姆的告密中,是因为汤姆要借助强权,而格蕾丝就是强权本身。
    如果一定要对这两种杀戮分出个好坏来,那么我们不妨这么理解:由善良变为邪恶的汤姆,只想靠绞杀“善”来维持“恶”的平衡。而始终善良的格蕾丝却要靠绞杀“恶”来维持人类“善”的平衡。汤姆的杀戮有着先天自私的局限性,而格蕾丝的杀戮却蕴含广阔的新天地!换句话说,民主和自由都是强权的衍生物。离开了强权,二者皆不存在。

《狗镇》观后感,故事解读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狗镇》观后感,故事解读来自微语录网,更多《狗,解读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