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钢琴家》影评

影视台词 > 影评 > :《钢琴家》影评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钢琴家》影评的正文: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这句话已经被引用烂了,但是,放在此片同样适用。但是,从一个侧面,可以得知,一部好的作品可能拥有这样的特质,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深深思索的那个话题。
  
  有人说这是一部揭露纳粹罪恶的片子,没问题。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人认为此片最心疼的那个镜头是纳粹把轮椅上的犹太老头从阳台扔下。
  
  有人说这是人性个光辉和伟大,形形色色的人,波兰德奸(联系汉奸理解),波兰进步人士,德国军官,都为了主人公的生存雪中送炭。
  
  有人明白了老一辈的为什么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浪费粮食了,他也知道了“先填饱肚子再说”这句话的份量了。片子大量寻求食物的描写。
  
  也有人很生气,说犹太人,你为什么不反抗??并触景生情的说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反抗??针砭时事一下,好不亦乐乎。
  
  也有人质问 当战火纷飞、屠杀来临时,人们真的会如片中的犹太人那样,不强烈反抗吗?是什么样的精神魔咒,占据了他们的脑袋?死到临头,尚温顺如狗?
  
  甚至有人说,这是一部GAY片,片子钢琴家与德国军官互相爱慕,送食物,松衣服等等暧昧描写.....
  
  当然也有人对主人公无限爱慕的,喜欢这位大鼻子琴圣...
  
  我已经吐槽无力了。
  
  所以我不能评论,评论是一件很需要水平的事,通古博今,内外兼修,还需要方舟子那样舌战群儒,网络掐架的本事,我没有那样的本事和精力。
  
  一个细节,苏联人来解放华沙之后,席皮尔曼身穿德国军官送他的大衣,出现在街头,被人误认为是德国人,吓得半死,主人公也差点在就要通关的时候死在战友手里,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无耻的笑了,可是细想之下,导演另有深意。
  
  在影片中,席皮尔曼的行头一直是个标志,反应了他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等,最后出现的德国军装是什么意思?
  
  可以理解为钢琴家的性格使然,影片慢慢交代了这是一个白面书生的形象,纤悉,修长,文艺气质,不知时事,在求生的本能面前,屡次好运当头,才幸免于难。
  
  也可以理解为,在乱世,每个人的标签。决定了他的命运走向。
  德国人,波兰人,犹太人。德国人中又可以标签:纳粹簇拥,爱好和平,救助犹太。
  波兰人中又可以标签:反动分子,一般民众,救助犹太,趁火打劫等等。
  犹太人中又可以标签:参与纳粹的德奸,普通民众,奋起反抗等等。
  
  也就是说,在历史的大潮中,一个渺小的人,无论是钢琴家还是杀猪匠,他的命运早就被无形的力量限定,而在社会和历史的变动中,他是怎样抗争或屈服的。
  
  这样的片子让我想到了《活着》和《霸王别姬》等等
  
  然而,在席皮尔曼,穿上德军大衣的时候,他的命运差点给他开了玩笑,差点在通关前玩完!
  
  整个电影的色调是灰色的,但是观众随着主人公的求生,在慢慢猜测和暗示中,陪他度过了一段独特的旅程,也许,这样的过程也就够了,所以,无需评论。
  
  然而,作为一部以《钢琴家》命名的电影,片中的演奏片段少的惊人。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部写音乐家的电影,未必一定要用过多的音乐。
  
  片中波兰斯基从众多肖邦的作品中选用了三首夜曲,两首叙事曲,一首圆舞曲,一首前奏曲,两首马祖卡和电影结尾时的钢琴与乐队的Grande Polonaise。
  
  波兰斯基在这里采用的完全是史实: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三日,正当钢琴家Szpilman在华沙的录音棚里录制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纳粹的炸弹无情地飘落下来。
  
  电影中最震撼人心的一个片段,是在钢琴家的磨难即将结束时,为了打开一厅罐头,在火炉旁被德国军官发现。
    
    波兰斯基在这个场景之前,已经通过音乐为这位德国军官是个什么样的人作了巧妙铺垫。当时钢琴家发现有德国人回来,便抱着罐头躲进阁楼里。这时,楼下隐约飘来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琴声,德国军官将这段音乐弹奏得清冷悠怨,充满了人情,弥漫着惆怅和无奈,即暗示了他心有音乐灵犀、是一个艺术的欣赏者和同情者,又暗示了他骨子里没用其他德国刽子手那种凶残本性。有了这个铺垫,他作为一个德国军官,冒险拯救一个苟延残喘的犹太艺术家的薄命,才不显得唐突。
    
    当军官得知自己面前这个瘦弱无助的犹太人是钢琴家时,便请他弹点什么。钢琴家略微迟疑了一阵,似乎是惊魂未定,因为这个时刻也许就是他弱小生命的最后一刻。沉着下来后,他选择了弹奏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是一个大义凛然的选择,他要用生命的最后一刻,表达自己对迫害者的反抗。
    
    肖邦叙事曲深受波兰大诗人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g小调第一叙事曲》更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叙事史诗《康拉德·华伦洛德》而写。1828年,《康拉德·华伦洛德》问世,叙述十三世纪立陶宛爱国者华伦洛德领导民众抗击入侵的日耳曼十字军骑士的故事。钢琴家选择这首曲子,不是同样不屈地抗击日耳曼恶魔、准备从容赴死吗?
  
  影片的女配角,那个同情和帮助钢琴家的非犹太裔大提琴艺人,也被波兰斯基巧妙地用音乐加以升华。清晨,阳光温柔地照在窗帘上,让你觉得这更象是在美好的梦里,只有温情,没有铁蹄和枪炮。她从容专注、外忍内强、以宗教沉思的方式演奏巴赫的《第一大提琴组曲》中的《G大调前奏曲》,给她腹中的小生命。波兰斯基让一个被占领国的艺人,演奏占领者的音乐,他要表现的不仅仅是音乐可以超越种族、宗教和国界,更是人性可以超越种族、宗教和国界!
  
  好吧,我也绕不开不讲人性,但我尽量谨慎,非要评论的话,只能说,这是一部好片,他值得你拥有!
  
  PS:影片中有华沙起义的镜头,对于华沙起义的真相,大多数人是不太了解的。战争一开始波兰人默许了纳粹对他们犹太同胞的屠杀。战争末期,苏联人即将解放波兰,而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沉不住气了,决心要抢在苏联人前面夺回华沙的控制权,并且试图对抗苏军的渗透。于是乎就上演了那处惨烈的闹剧,让上万手无寸铁的百姓和精锐德军争夺华沙控制权。那边斯大林就气急了,放了狠话,说不插手华沙起义,让他们自己尝苦头吧。而流亡政府期望的英美空投人员物资也成了空谈。总之华沙起义不单单是纳粹的凶狠,更包含着英美、苏联、波兰前流亡政府之间的丑恶政治企图,华沙变成了废墟,起义者领导者本身没有为失败付出致命代价,为他们丑恶企图埋单的是大约20万华沙市民。

《钢琴家》影评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钢琴家》影评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钢,影评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