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季风中的马》的视听语言分析

影视台词 > 影评 > :《季风中的马》的视听语言分析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季风中的马》的视听语言分析的正文:



   简单的来说,《季风中的马》讲述的就是一个蒙古放牧家庭在自然环境和经济压力的双重逼迫下,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开草原进城谋生的故事——当然,经济压力一定程度上源于自然环境的恶劣。
   本片全长共计101分钟。与大多数草原电影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类似:节奏较为缓慢,主题以小见大,画面风格简洁,以自然风光为主等等,这些特点在本片都有所体现。在这里,对本片做一个简要的,视听语言的分析,来简单的剖析一下本片的特点。
   视听语言,顾名思义,则包含“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本片的视觉语言。视觉语言包含很多内容,包括镜头之间的组接,画面构图,色彩,灯光,等等。本片的视觉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镜头较长,节奏缓慢。
   在看完本片后,我想所有的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个片子的节奏十分缓慢。在第二部分的分镜解析中,最短的一个镜头是4s,其余所有的镜头都是5s以上,平均一个镜头能达到7s左右的长度,最长的一个镜头甚至到了1min。这样的剪辑速度是绝对算不上快的。我曾经对SHERLOCK第一季第三集做过分镜分析,那个片子可以达到一分钟切换20个镜头的速度,平均3s一个,有些镜头甚至只有1s。从这样的一个简单对比,就可以看出,本片的节奏是多么的缓慢的。当然,这个是由题材、剧本和导演风格决定的,且节奏快慢并不代表片子水准的高低。
   本片虽然节奏缓慢,但是却并不乏味沉闷,所有情节的开展一环扣一环,有条不紊,甚至让人揪心。孩子的学费交不上,银行欠款催着还,自家的秋营盘却被圈了起来连放羊的地方也没有了。乌日根内心急切,与圈地的工人动了手,因为对方人多势众而被打了,但事情却没就此完结,乡派出所又找上了门来。这样紧凑的剧情与缓慢的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却不会让人有对立矛盾的感觉,反而会因为剪辑节奏的缓慢而更显本片剧情的揪心和急促。
   因此,缓慢的节奏起到了很好的烘托和反衬的作用,用镜头切换的慢,来衬托情节发展得快,即抓住了观众的心,又不至于是观众在观看时过于累心,感到辛苦。
   二:色彩明丽,配色简洁。
   整部片子的取景大部分都是取在草原,这样的选景就决定了本片色彩的基调。蓝的天空,黄的土地,夹杂绿的野草。这是纯自然的颜色,虽然简单不加修饰,但却是最能给人以美的感受的配色。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雕饰”正是如此。
   黄色,蓝色,绿色,这样的颜色明快清爽,让人觉得十分之清新。而人物的衣着,以黑色为主,乌日根,呼和,道尔基大叔皆是如此。而英吉德玛主要是有两套服装,一黑一白,白色是中性的颜色,黑色则与片中主要人物的服装颜色统一。
   之所以这样详细的分析片子主要背景色及人物衣着,是因为,不同的配色也是体现了剧情的走向的。黄蓝绿等清新的颜色对比人们深色的衣着,更显出乌日根一家人境况的拮据和恶劣。尤其是黄色,它并不是美好的象征,正因为这大片的黄沙,大片绿地的沙化,才使得乌日根一家近乎无处谋生。
   而英吉德玛的穿着也似乎是有一定意义的。在影片开头,英吉德玛身着黑衣。在影片后半部英吉德玛与丈夫吵架最后独自进城时,穿的也是黑衣,而中间这段剧情,英吉德玛也身着白衣。白色象征圣洁纯真,说明英吉德玛在与货车司机的交往中是心无杂念的。英吉德玛是一个传统的贤惠的家庭妇女,绝对的尊敬丈夫,而在片头穿着黑衣绝对尊敬丈夫,和在片尾穿着黑衣与丈夫超级独自进城,不得不说这中间只有首尾呼应之妙的。
   总的来说,色彩在本片中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气氛的作用,大部分画面的色彩都十分的简洁,这在让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也达到了显示剧情气氛越来越紧张、乌日根一家状况越来越窘迫的效果。
   三:自然光线,层次丰富。
   本片绝大部分镜头都是使用自然光线,清新真实,但是却避免了一些使用自然光线时容易出现的问题——诸如光线亮度不够,人物不够清晰,或者光源单一,人物过于死板等问题。
   草原上的太阳光是极好的,而且阳光照射的角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因此,在使用自然光线拍摄时,随着光线的变化,人物也会显得更鲜活更灵动。
   比如说,在片子15分钟左右的地方,乡干部在屋子里向大家传达最新的政策,这个时候,自然光线从屋子右侧的窗户中透进,略有过度曝光的效果。而乌日根坐在屋子阴暗的左侧,光线在这边就显得不是那么强烈。直观的明暗对比不仅仅表现出了屋内的透光度的大小,更表现出乌日根与那些已经进城或者自己有操场的人的心境喜忧。这充分表现出了乌日根当时愁苦的内心,更为后面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如果不是一筹莫展,乌日根又怎么会保护区闹事,又怎么会进派出所呢?这都是具有强烈的关联性的。
   再举一个例子。影片35分钟左右处,英吉德玛高速公路上买牛奶,她躲在车后面躲避阳光稍事休息。这样的一个细节,不仅仅表现出当时她招揽不到生意的现状,更体现出英吉德玛当时的辛苦劳累与孤苦无依。
   可以说,光线在本片中的运用是十分出色的,运用自然光线,却能表现当时情景,甚至体现人物现状和心境,都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必须要指出的一点就是,片中有几处剪辑,我个人不是特别欣赏。例如:片中8分钟左右处,葡萄酒厂的人过来跳集体舞那段,同机位同景别的跳切,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好。这样的过度太不自然了,一看就有剪辑的痕迹。特别是这样一部整体比较自然的片子,有这种人工斧凿的剪辑,不得不说是硬伤。
   其实本片在视觉语言方面还有很多特点,比如镜头之间的过度基本上是硬切,有不少过度是声音转场;画面构图简洁大方,以自然风光为主;城市与草原之间强烈的对比等等,这些就不再赘述。
   接下来,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本片的听觉语言。听觉语言其实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同期声,二是背景音。那么,我们也从这两方面来简单的分析本片听觉因素的特点。
   一:同期声
   本片中,最最主要的同期声,除了人物的对话,就是风声了。至于片尾男声的蒙古长调,在这里不细表。
   其实在看片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片源音频并不是蒙族对话,而是汉语。虽然更方便于我们这些不懂蒙语的观众的理解,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使片子的可观赏性打了折扣。因为,在人物交流时,特别是一汉一蒙在对话时,汉语与蒙语的碰撞,流畅蒙语与磕巴蒙语的碰撞,更有利于我们这些观众来抓住片子的精髓。
   比如说,陶高在做乌日根和夜总会老板之间的翻译时,那种瞬间的蒙汉转换,会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陶高在其中的占小便宜那种小市民的心态,自然也就更为不懂汉语的乌日根的未来而担忧。而英吉德玛在与货车司机的交往中,如果听的是蒙语,那么,货车司机的磕巴蒙语会更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他对英吉德玛的情愫。因此,我觉得,如果是蒙语对话的话,这部片子会精彩不少,加分不小。
   而贯穿全片的烈烈风声,我想应该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少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强劲的风声,更加烘托了片中草原的荒凉与干涸,乌日根一家离开草原的无奈与悲伤。这是空旷的风声,也是寂寥的。
   本片的同期声还是比较真实自然的,听到那风声,就好像能真实的感受到草原上的劲风一样。
   二:背景音
   在做归纳的时候,我将脚步声、放碗声等种种声音也归结到了背景音中,因为这些声音很显然是在做后期的时候配上的音效。
   本片的音效配的还是很好的,非常有空间感,典型的就是脚步声,远处的脚步声小,近处的脚步声大,这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听觉规律。
   在广大观众的认知中,最重要的背景音就是影片配乐。的确如此,本片中,配乐的地方不多,但是配上音乐的地方,却十分的动情,让观众随着剧中人物的情绪起伏而起伏,十分抓人。
   比如说,片子57分钟左右处。乌日根将马卖给了陶高介绍的夜总会老板,然后独自一人步行回家。在这里,配上了苍凉的马头琴曲子。马头琴的音色辽阔却哀婉,此时的乌日根内心无比的无奈和哀伤,配上这样的沉郁的曲子,更烘托了人物的心境,使得观众更能理解角色的情绪。
   又例如片子44分钟所有处,那是乌日根在回忆他们曾经的美好日子,配乐也比较轻松大气,突显出乌日根一家当年放牧时的快意洒脱。这更能对比现在乌日根一家拮据窘迫的现状,使观众更加同情,同时更加为乌日根一家而感到揪心,并使观众更迫切的想要知道接下来的情节走向。
   总的来说,我认为本片在背景音的使用上是十分成功的,十分有效的烘托了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季风中的马》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的简要分析,总的来说,这部作品的视听语言的应用比较纯熟,比较好的烘托了全片的气氛。

《季风中的马》的视听语言分析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季风中的马》的视听语言分析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季,分析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