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换子疑云》剧评,观后感

影视台词 > 影评 > :《换子疑云》剧评,观后感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换子疑云》剧评,观后感的正文:



  当鲁迅在1919年写要药的大约十年后,大洋西安的美国洛杉矶,同样病了。只是他们用太快的时间痊愈并且更加健壮的走到世界前列,而中国在今天,也未能找到缓解病症的药。
  电影《换子疑云》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洛杉矶地区,一个单身母亲因为丢失了自己的儿子,多年里同警察局的无能和强加于身的不公坚持抗争的故事。
  在科技尚不足以支持NDA鉴定的时代,如何证明一个人不是另一个人,确实是件复杂的事,尤其是面对专家权威且充分的逻辑,连身高相差4英寸都会得到合理的解释,并被《时代》之类的杂志刊出。
  而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在21世纪的今天,即使蛟龙潜海天宫升天,这一疑难病症仍然不能被真的准确判定。
  到时,是谁病了?而药,又在哪里?
  片中的单身母亲在得到其子的牙科医生和老师的书面证明之后,在其将复印的证据公布于媒体之前,直接被警察队长下令扭送至精神病院,遭受众多残忍和发指的对待。而精神病院主管的手段和追问,看上无懈可击:再左右逢源的应对,都是精神病患者的难辩之举。
  当看到这个部分,让我产生恐惧的并不是电影里各种对待精神病人的残忍手段,毕竟作为观众,有信心期待导演会给出足够安慰的结局。
  更多的恐惧,是来自当前中国背景下,设身处地的假设:如果在今天,被精神病的是自己,药在哪里?
  《换子疑云》的药,是在信徒中拥有足够影响力和同警察局抗争多年的牧师。他能通过礼拜好找信众,他能通过广播质疑抨击警局,他能引起媒体关注。正是他,即便在警察局被警察队长恐吓,也能无惧。
  因为他身后,是众多的媒体记者,因为警察局楼下,是游行呼喊的民众。
  电影的结局,是遭受悲痛折磨的单身母亲,用自己的坚持诠释了她在片头告诉儿子的两个字:责任。而在牧师的合理帮助下,多名被精神病的人重获自由,警察局长、队长和企图息事宁人的洛杉矶市长,得到了相应的代价。
  最重要的是,从法律上确立了被精神病这一行为违法。
  而导演用片中单身母亲又一次激动的奔赴警察局,却只是见证了另一个家庭的团聚和自己孩子的高尚之举。
  当被警察探长问及是否还相信自己的儿子仍然活着时,她用一个复杂的微笑说出一个词:Hope。
  电影最后用长时间的街头镜头,表现了洛杉矶这个城市。
  在中国,当各类媒体在和谐面前展现出来的畏惧和物理,当少有宗教的高度集结和信仰能如电影中展现出正能量,当游行自由只是打杂泄愤,很难不恐惧一旦 被精神病的是自己,将无药可医。
  而通常,事不关己的独善其身,也丝毫改变不了这个国家里,总会有人承受如类似电影主角的悲剧,并不能展示于银幕,甚至出现在新闻里。
  只是这种悲剧的主角,很难否认会不会轮到那些围观的人。
  而但愿我们的冷漠不关心,不会在后面,冰冻了我们。
  一如美国的伟大,才有如此震撼和引人思考的电影。而这,却是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我期盼在后面的时间里,有用中文演绎的真实结局。
  乐观的想,还有希望。

《换子疑云》剧评,观后感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换子疑云》剧评,观后感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换,后感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