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心如猛虎亦白莲

影视台词 > 影评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心如猛虎亦白莲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心如猛虎亦白莲的正文:

  《Life of PIE》是一部具有丰富寓意的影片,耐人寻味良久。几乎所有的观影者都在解谜般津津乐道影片中诸多隐喻所昭示的意义,尤其对两个版本的海难求生故事的解读,是多数影评的重彩着墨之处。我不否认这是影片的精妙所在,也为李安匠心独具地运用隐显结合的手段,在两个故事之间形成巧妙互释的手法而叹服。可是在我看来,两个海难求生故事本身孰真孰假已没有太大意义。每个人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诠释与答案,真相被肢解,随风而逝,留给我们的诠释与答案才有意义,因为它们是每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正是它们以无形之手推动着我们的命运。如同派的父亲说,你所看到老虎的眼神中恰恰折射着你自己。我们如何解读自己,如何解读他人,如何解读世界,揭示了我们是怎样的人,也终将决定我们的命运何何从。
  
  派,经历了与故乡的割裂,与至爱亲人的死别,与猛虎共度漫长、孤独且凶险的海上漂流,以及非人性所能承载之极端残酷 -“食母”之后,最终在加拿大安居,像那艘船顺利抵达,随后的暴风骤雨也从未发生过那样,平静、安稳地享受食物,阳光,亲子之乐等等一切平凡生活所能赐予的温馨与美好。派心中的“我”终究克服了惨痛的记忆,分裂的人格,露出坦然、由衷的微笑。对于曾经的无助,苦难,挣扎,疯狂,甚至是命运的作弄,他选择统统和解。那是一个怎样的“我”才能做到的和解?我以为这正是影片要探寻的命题,它通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样一个极具冲突的故事抛出命题:究竟人应该有一个怎样的“我”,才最为坚强,充满智慧,拥有战胜命运、对抗苦难与挑战的终极力量?
  
  影片通过讲述派从幼年至成年的经历,清晰呈现出对这一命题的探寻过程,首先对信仰与理性进行平行铺垫,尔后渐次展开信仰与理性的较量,最后留与我们一扇窗,让我们看到自己心里的答案。
  
  派自幼年就对宗教表现出超越其年龄的热爱,影片用有限的镜头却清晰、生动刻画出幼年派所处家庭环境的浓郁宗教色彩。派的母亲是虔诚的印度教徒,信仰在她内心深处源源不断地给予其力量。她与派的父亲结合,因而遭到家庭的强烈反对并最终断绝与家庭以及故乡的关联。这样一种断绝无疑斩断了人的根一样,随之而来的漂泊感,茫然,无助,孤独,会日积月累在心中咬啮出一个空洞。镜头停在她凝望远方的眼神,那一刻,我们便读到了她内心的这个空洞。她选择用宗教信仰代替家庭与故乡给予的扎实感,以稳固其内心。我们在很多镜头中看到了一位坚强,温柔,宽容,智慧的母亲,她所展现的令人温暖、安定的力量正是源自其内心的信仰力量。因此,母亲,在影片中不仅是派的宗教启蒙者,更是一个信仰的代表符号。影片用大量镜头描绘了神秘且美轮美奂的印度教祭祀活动,母亲讲小黑天的故事,以及母亲以沙代笔描画宗教符号,其动作缓慢,庄重,极富仪式感,无不展露了母亲对信仰的崇敬之心。母亲的宗教启蒙教育是促成少年派宗教意识早熟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影片也揭示了少年派宗教情结的另一个形成原因。派毋庸置疑是一个天才少年,有几个人能够利用仅仅一个暑假就熟背PIE的上千位数字?但是,天才少年落入凡间,不得不日复一日走进平庸的学校,接受平庸的教育,遭遇平庸少年的讥讽戏弄。于是派有了存在的孤独感,他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宁可独自躲在波涛汹涌之上的涵洞中看书,也不像同龄孩子那样结伴嬉戏,他对现实的荒诞与平庸提出质疑,尽管他以自己的天赋嘲弄了现实,他还是有着离世的愿望。这样的经历直接激发少年派对内心的探索,对信仰的询问,对永恒的思索。这两个外部因素对于派的宗教情结形成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但是,毕竟,派是这样一个骨子里便具备信仰情怀的人,相比哥哥,幼年派对浓郁宗教色彩的故事与活动表现出更浓的兴致,他甚至会在家人熟睡后,独自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亮宗教故事的图画书。相比在我们的内心根植什么东西,外在的力量更容易撬开我们的内心,释放其中已有的东西。
  
  内外因的结合造就了一个如此钟情于宗教的幼年派,他信奉印度教,又感谢毗湿奴把他带到耶稣面前,继而他又从伊斯兰教中发现了令心灵平静、愉悦的声音。以至于哥哥笑话他,再多信仰几个宗教,派就无需上学了。宗教信仰给予了幼年派稳固的安全感,那如同母亲怀抱般温柔、宽厚的关怀为派构筑了一个精神港湾。
  
  如果情节铺垫到此,尔后衔接以海难求生的故事,这部影片就落入对“信仰”本身探索的套路,要么宣扬神的无处不在,以及信仰所拥有的不可理喻的甚至乎荒谬的强大力量,如同《圣女贞德》的故事,或者批判宗教的虚伪,轻薄,不堪理性轻轻一击,如同李沧东的《密阳》。总之,如果只是讲述一个自幼持坚定宗教信仰的男孩儿,长大后遭遇非正常海难事件,最终在经历了命运的洗礼,信仰的考验,脚踏陆地的一刻,像约伯一样发自内心呐喊,“主啊,以前我只是听闻你,如今我亲眼见你”,噢,任谁也不会相信这是李安导演的作品,他怎会如此单薄。因此,信仰,只是影片的一条线索,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李安导演对另一条线索的铺垫 - 理性主义。
  
  前文提到,派的母亲在影片中不仅是派的宗教启蒙者,更是信仰的代表符号。而派的父亲,恰是派的理性主义启蒙者,是理性的代表符号。理性,在哲学上泛指一种智能,它通过识别、判断、推理从而获得更为合理的结论,使行为能够最大化符合特定目的。派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理性主义者。他曾经营旅店,凭借对商机的灵敏嗅觉,将植物园改造为动物园,成为一家人稳定、富足的生活来源。其后,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他决定全家搬迁加拿大,这是他在利弊权衡之后所做“最合理”、“最有效用”的理性决定。面对试探老虎的幼年派,他证明,老虎有凶残的本性,为此不顾母亲的劝慰,坚持让派目睹老虎扑食羔羊的血腥事实。面对钟情于宗教祭祀活动的派,他告诫,不要被这些光怪陆离之物所蒙蔽。面对信奉多个宗教的派,他提醒,什么都信意味着什么都不信,他宁可派持有与自己不同的观念,也不要随波逐流般盲信。每一个关于父亲的情节都充分表现了理性主义思维模式与做派。父亲为突显理性的效用与意义,特别在家庭聚餐中以 “科学”论之。“科学”是理性主义的代表,科学使我们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是人类生存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父亲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掌握这类有用的工具,从而获得强大的生存能力。科学,某种程度上,因为它赋予本与自然一体的人类一种凌驾于自然与世界之上的力量,把人类推至类似“万物之主”的地位,因而科学也代表了人类与自然的一种割裂,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为所欲为的权力与暴力。科学与理性的“权力”在影片中由派的父亲的权力得以寓示,派的父亲是“一家之主”,他经营动物园,似乎有着“万物之主”的地位。影片并没有倒向一边地质询“信仰”或者垂问“理性”,而是以母亲,父亲两大代表符号的言行分别揭示了“信仰”与“理性”各自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又巧妙地设置了“信仰”与“理性”的较量。
  
  如果主拥有神秘莫测,不可言说,不可试探的伟大力量,我们是否应该为科学有着伟大的效用而赋予其堪比主的伟大的力量与地位呢?派的母亲阐述了她的观点,科学,只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信仰,解决我们内心的问题。不少人都会认同她的观点。此处,我们对“信仰”的理解不应局限为宗教。科学本身是客观的手段与工具,没有任何感情色彩,道德因素,它只以效用为评判的标准。而人性必然包含着情感与道德体系,所以人在使用科学的理性手段的同时,会启动情感与道德体系评判一个行为在具备一定效用、能够实现特定目的的同时,是否在情感与道德层面应该为之。因此,我理解派的母亲所言意指理性与信仰应该在人性的天平两端,二者须达成平衡。
  
  完成了信仰与理性的铺垫之后,影片即通过派的漂流经历展现了信仰与理性的冲突与较量。因为我揣测李安导演的意图是要安排一场二者的“较量”,所以我认为第二个海难故事是真实的。因为,在第一个故事中,并不存在信仰与理性的明显“较量”,相反,是二者的“和谐”。理性使少年派用科学合理的手段驯化理查,掌握了多项生存技能,比如扎救生筏,捕鱼,收集淡水,储存食物等等。成年派在讲述完海难经过时,提起自己的父亲,心生感激。这种感激恰恰说明了理性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它毕竟使派在海难中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与此同时,信仰给予他坚定的信念与力量,绝不放弃,任何时候都不会遭主遗弃,即使停留食人岛,信仰也终究挽救他于弃世的边缘。在二者的和谐作用下,派终于重获新生。而第二个故事,虽然没有一帧画面,一个镜头,仅仅是与第一个故事相呼应的一段讲述,但是它却把信仰与理性的冲突渐次推向巅峰。这其中最重要的情节便是“食人”与“食母”。
  
  此处,我想稍用篇幅论证一下食母的真实性。第二个故事的人物包括派,水手,厨师与母亲,派讲述的情节可以简化为:厨师先杀死受伤的水手,以其尸体充饥,接着又杀掉了母亲,尸体被投喂鲨鱼,最终少年派杀死厨师,吃掉他的尸体。但我以为派对真实故事的讲述,仍然隐蔽了一些关键的情节。而影片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李安用两个故事互相解构,互相阐释,我们在第一个虚构的故事中拿到了打开真相之门的钥匙。比如,派以豺狗比作厨师,在虚构的故事中,我们已经领教到豺狗凶残,富有极强的进攻性,这恰好与厨师在与派的父母就膳食问题引发的冲突中表现相同,那么,凶残如豺狗的厨师,怎么会放弃生存的机会而将派的母亲的尸体投喂鲨鱼?合理的情节应该是厨师杀死了派的母亲,在他想要食用派的母亲的尸体时,被怒不可遏的派杀死。这样的情节与虚构故事中,豺狗咬死斑马和母猩猩,随后自己被老虎咬死吻合不二。之后,我们在少年派的漫长漂流中,始终没有看到豺狗、斑马与母猩猩的尸体,答案显而易见,尸体均被老虎吃掉。那么与此呼应,真实故事中,厨师与母亲的尸体该是被少年派吃掉,因而在虚构的故事中,除却我,母猩猩,豺狗与斑马,还多了一只老虎,这恰是为极端的生存理性所主宰的“我”的化身。真实的漂流中,派正是与自己内心潜藏的代表极端求生理性的老虎共存。
  
  少年派在求生的欲念驱使下,采取了极端理性行动,“食人”。就如同他在虚构的故事中,为生存之需不得不吃鱼,甚至奋然与猛虎夺食。生存的欲念在天平的一端日复一日膨胀,越来越沉重,越来越强烈。生存的欲念如同老虎的天性一样简单却粗暴,就是饿了要喝水,渴了要吃东西,欲念越强烈,就越不容许你的任何辩解、逃避和自我解脱,就是要吃要喝要活下。这个简单粗暴的欲念如恶魔一样控制并折磨着少年派,不停在他耳边命令,“吃掉尸体,不能放弃”。同时,少年派却对这个恶魔无可奈何,因为除非了断自己的生命,否则无法脱离已经在他内心扎根的恶魔的掌控。生存的欲念驱使少年派所采取的极端理性行动,不单是与其信仰相悖,而且也非一般理性所能容忍。此处,需要强调的是,理性并不能与“恶”,“兽性”画等号,理性的判断过程中除考虑目的性之外,亦包含了基于自身道德情感体系对善与恶的判断和选择。此时,少年派的理性已经开始分裂,一边要为生存而“食人”,一边是自己的理性认知所不能容忍。而信仰,却发挥了弥合理性裂缝的作用。少年派说,毗湿奴,谢谢你化身为鱼前来救我。信仰给他“食人”的极端理性行动提供了超理性的解释,信仰包容着少年派的极端理性行动,并依然给予温暖、宽厚的关怀。
  
  然而,“食母”却非简单“食人”。这个情节,我们单是想想就头皮发麻,不寒而栗。母亲,是生命的创造者,母亲象征着终极性的关怀与寄托,象征着人类信仰和文明的起源。“食母”,无疑是对最后一点残存的人性的吞噬。与这个真实情节相呼应的是少年派在虚构故事中漂至一座“食人岛”,此时,求生的欲念已经疯狂地霸占了他的全部心念,少年派已经陷入人性的崩溃,人格的分裂。他决意遗忘人的世界,他已经把初恋女友相赠的红线栓在树干上,并且已经乐于和狐獴共居。他的理性系统已经崩溃,他完全屈从于求生欲念的恶魔,不再有留下来还是离开的理性思考,没有人性与信仰可言。极端理性已经把他推至万劫不复的深渊。然而少年派发现,夜晚,“食人岛”把白天赠与狐獴的淡水、食物统统收回,变成一座死亡之岛。他从树上摘下一颗仿若莲花的果实,层层剥开,里面竟有一颗人类的牙齿。派告诉作家说,也曾有人像他一样放弃人的世界,决意定居岛上,但是最终这样死在岛上,被人遗忘,所以他要离开,继续漂流。
  
  这一段便是影片的高潮所在,也是李安导演安排的理性与信仰较量的巅峰。那颗藏在莲花中的“牙齿”唤醒了少年派,使他果断离开“食人岛”,再次回到装满淡水与食物的船上继续漂流。但是,与此前对抗死亡的求生历程不同,少年派此时开始的漂流是一段回归人性的历程。少年派并非因为对“食人岛”以及必死结局的恐惧选择离开,而是他内心苏醒的信仰与人性促使他产生了离开极端理性深渊的念头。在理性已经摧毁了少年派时,信仰再次挽救了他。
  
  “莲花”的灵感来自印度教的生殖崇拜,它象征着母性,生命的源泉。“牙齿”的灵感来自佛教的舍利,而舍利在梵语中的含义即“遗体的残骸”。影片中,“莲花”与“牙齿”无疑代表了信仰。即使在极端理性行动的吞噬、摧毁之下,信仰之光是永不熄灭的。在派做出“食母”的极端行为之后,神仍旧没有放弃他,依然以一颗散发微光的母亲的牙齿温暖他,唤醒他。母亲生育了派,给予他第一次生命;母亲的尸体化作食物,在海难中拯救了派,给予他第二次生命;母亲的牙齿唤醒派的人性,给予他第三次生命。这第三重的生命,恰好揭示了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意义,那是比生命本身更为宝贵的信仰。我们拥有着宝贵的生命,智慧的头脑,科学的手段,但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单纯为了维持这生命的存在,也不是以我们的智慧与科学手段实现越来越多的目的,凌驾万物之上。文明与信仰,才是人类繁衍传承的最重要的意义。
  
  至此,影片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答案,理性与信仰应以平衡之态分处人性两端,没有理性,我们缺少存在的手段和技能,而没有了信仰,我们的存在就不再具有人的意义。如同派的母亲所说,科学只负责外在的事物,而信仰关乎我们的内心。
  
  《Life of PIE》,中文译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人评论译名无非为影片商业宣传之用,未能准确昭示影片的核心立意,不够深刻,也不利于观影者对影片的解读与评论。我倒以为这是个无心插柳的好译名。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自生而始,至死为终的漂流,只不过,我们多数人的一生着实难遇少年派所经历的暴风骤雨般的变故,几欲撕裂人格的冲突。但是,奇幻也罢,平淡也罢,不论这一生漂流将经历怎样的起伏跌宕,我们都是孤独的,我们自命运中领受的种种,终将一一离,自始至终陪伴我们的只有自己,那可能是一只猛虎,也可能是一只白莲,只有“我”指引着我们走下还是半途而废,往东或者奔西,没有什么命运之手。命运,虽叵测不可知,变幻无端,可它从来只负责为我们安排情节,而结局,终究由“我”决定。
  
  成年派在影片末处平静地耸耸肩说,这一切发生了,已经没有意义了。是啊,重要的是,你相信,你是谁,你相信,你未被放弃,你相信,信仰之光永不熄灭。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心如猛虎亦白莲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心如猛虎亦白莲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少,白莲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