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致青春》观影感受: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殇

影视台词 > 影评 > :《致青春》观影感受: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殇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致青春》观影感受: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殇的正文: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这是王蒙成名作《青春万岁》开篇时的序诗。写完这部小说的时候,他才19岁。用今天的眼光来看,19岁的王蒙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韩寒、郭敬明或者村上春树,唯一不同的是,在王蒙笔下,青春更多的与祖国、人民这些宏大的词眼联系在一起,而韩寒们讲述的则是工业背景下个人的迷茫、空虚与疼痛。虽然情有二致,但没有人否认,青春是让我们最为怀念的时光。
  
  1983年,《青春万岁》被黄蜀芹改变成剧本,搬上了银幕,在这部时长93分钟的电影里,我们几乎看不到爱情的影子,全篇都在讲述一群高中生怎样摆脱陈旧的观念迎接新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正是强烈的家国情怀,用时代话语表述便是为社会主义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虽则如此,这部电影一经公映,便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和认同。人们并没有因为剧情中缺少爱情的元素而觉得遗憾,相反这样的剧本更为鼓舞人心。在影片的开始,李春以富于哲人的口吻告诉胖姑娘吴长福:“生活是一种匆忙的追求,恬静和安逸是对追求的报答。”这句话概括了那个时代中年轻人普遍的人生观。它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对现实冷嘲热讽,甚至抱怨不满,而是立志要成为时代的主人,改变世界的英雄。三十年后,这一代人终于实现了人生梦想,他们中的脱颖而出者,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宰者;即便最普通的人,也是我们生命中的中流砥柱——他们是我们的父亲,母亲,兄长,姐姐,正在扶助着我们上路。不可忽视的是,在我们的年代,梦想或许更为飘渺不定,因为现实有时令人极度失望。在《青春万岁》里,李春和她的同学在河里撩水洗头,那是多么清澈的河流,而今天,当我们面对各种环境问题、食品安全的时候,这样的镜头恍若神话,甚而令我们感到羞耻。
  
  伴着《青春万岁》成长起来的那些人中,便包括出生于1976年的赵薇。对于这个名字,没有多少人会感到陌生。1998年,22岁的赵薇以“小燕子”的身份进入了中国观众的视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那个说话不经过大脑、热情奔放、敢说敢做、眼睛大的像拳头的“小燕子”成了无数少男少女的梦中偶像。我清楚的记得,那一年我刚读初二,下课后我们总是奋不顾身地冲向后勤主任旁边的小卖部,只是为了看一下有没有新到的“小燕子”贴纸,那种贴纸总是藏在一种叫比巴卜的泡泡糖里。于是在那一年里,所有男生送给女生的礼物几乎都是比巴卜泡泡糖,而女生都渴望自己能成为飞檐走壁、脚踢拳打的“小燕子”。更离谱的一件事情是,邻班居然有一个女生突然要退学,理由是她要少林寺学习十八般武艺,成为真正的“小燕子”。这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最终惊动了校长,他在广播里要求所有的班级要开一次“‘小燕子’与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主题班会。青春就是在这样的激荡与反抗下发芽茁壮,每个人都企图挑战神圣的“父权”,可世界就是不属于我们。
  
  可以说,“小燕子”是80后心中最难以抹的偶像之一,虽然我们也曾钟爱过刘德华、张学友以及后来的周杰伦,但是“小燕子”带给我们的心灵解放却是不可代替的,它就像《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对那些禁锢之魂的解放,让我们第一次碰触到了人性中最真实、最直接的呼喊。“容嬷嬷”、“皇额娘”就是我们平日里讨厌的班主任、校规、父亲铁青的脸——一切需要反抗和重构的秩序;紫薇是和我们同病相怜的人;永琪、尔康、尔泰是我们的兄长,他们可以帮助我们挣脱家庭、学校的束缚,与我们红尘作伴,浪迹天涯。
  
  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小燕子”带着我们跨越了1999年,时间终于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严格地说,80后是21世纪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人。从那时候起,我们开始真正地体验人生百般滋味,离别、背叛、誓言、梦想、现实的残酷,这些都在我们的身上无一例外地发生着,“小燕子”也成为了记忆,赵薇也日渐变的成熟起来。她一改从前的天真烂漫,转而成为《绿茶》中黑白分明的吴芳和朗朗,我一直觉得,这个角色像极了《东邪西毒》中的慕容燕和慕容焉,它略带残酷地打碎了我们心中的那个“小燕子”,可是,这并不是赵薇的错。仅仅是时间改变了她,同时也改变了我们。
  
  从此之后,我们的生命经历了更加深刻的变迁。2003年,我们在板蓝根冲剂和小柴胡汤中对“非典”永生难忘;2004年,《丁香花》、《我的地盘》以及那个从建筑工地上站起来的阿杜带着他的《天黑》敲打着我们的心;2005年,我们一边哈韩,迷恋《大长今》,一边反日,“小泉与猪不得入内”的广告贴满了大学周围的所有网吧和餐馆;2006年,为了看夜间12点直播的欧洲杯,一睹小贝发达的肌肉和犀利的眼神,我们不满寝室里11点半熄灯的规定,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粗暴的愤怒;2007年,离别在所难免,曾经令人羡慕不已的同班恋人果断分手,自投前程,曾经最“挫”的男生居然娶了我们的梦中情人,只是因为他得到了一份国有企业的offer。从那以后,《童话》、《挥着翅膀的女孩》、《过火》越来越没有人提起,大家都在为生活——这个无处不在的语词而奔波和奋斗。这期间,有的人香车宝马,美女豪宅,一路披荆斩棘,走向金字塔的顶端,有的人娇妻慧子,两点一线,日子虽然平淡,却也安康知足,也有的人,在《春天里》嘶哑的咆哮中泪下如雨,梦想的光彩还没有照进他的现实。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果真像《青春万岁》中写的那样,所有的日子都来了我们的眼前。有人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真正的大变革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个人梦想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过是历史车辙下的铺垫。这种看法未免过于悲观,但不论是谁,不论成功或者不成功,08后的我们,在面对当下与现实的时候,都会变得有点怀旧,有点想要追忆似水年华。如果说,在正当青春的年华中,些许的人追忆青春,是早熟早慧,那么在同样的时间里,一代人都开始过早地缅怀过,则是一种病态。这句话,难免尖刻,但现实大抵如此。
  
  赵薇或许看穿了这些,所以才创作了《致青春》这样意味深长的电影。从代际关系讲,赵薇并不是08后,她那个时代的大学,人生理想的节操和知识改变命运的国家信条还没有崩塌,相对而言,如果叙述她那个时候的青春岁月,怀旧的嘘头或许更大。有意思的是,赵薇并没有直接切入此点,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新千年之后的大学校园,兼顾了最为广泛的观众——在剧本背景上,《致青春》描摹了1998-2003年间的大学校园生活,那时候信息爆炸的时代还没有到来,BB机、单放机、朋克眼镜是大学生主要的潮流标志,同时教育体制也在悄然转变,“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开始在他们身上显现;从时间维度上,《致青春》中的大学生群体承上启下,在他们身上,既有90年代莘莘学子刻苦攻读、寄望知识改变命运(以陈孝正代表)的国家栋梁形象,也有新千年后思维开放、敢做敢爱在裂变中成长的85后新青年(以郑微为代表),更有深怀人文浪漫主义却在现实中屡屡受挫但仍与理想死磕者的影子(以张天然为代表)。总起来讲,《致青春》中的大学生,他们或许是最后一代还留存着“大学精神”的人,在他们毕业之后,一个信息爆炸、欲望膨胀的时代迅速到来,通信、网络等科学技术将地球村变得越来越狭窄,教育产业化的弊病完全暴露,物价飞升,社会情绪尖锐对立,理想、爱情这些不老的话题或许仍在延续,但“大学精神”却渐渐成了象牙塔里的神话。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确实需要《致青春》这样一部风格明快、切近现实的怀旧电影,虽然它其中也有像许开阳这样的富家公子,但剧本还是巧妙地避开了令多数尚在奋斗的年轻人敏感的“高富帅”、“白富美”等时代伤疤,转而通过一波三折的剧情向我们传达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深度思考。《致青春》显然不是一个一般意义的爱情故事,它所要呈现的是一代人从理想到现实的残酷成长与裂变,爱情不过是将整个故事贯穿始终的一个线索,它那极度现实主义的情节足够引起70后、80后、90后三代人的心灵共鸣,在每一位观众看来,这就是他们那个年代的缩影。
  
  但是,我仍然固执地认为,《致青春》是属于80后的。70后的兄长们,他们也许看《高考1977》或者《阳光灿烂的日子》更为合适;90后的弟妹们,他们无法体会周末的晚上排着队给远方的恋人打IP电话的情景,属于他们的台词还有待商榷。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磨练与打拼之后,80后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孱弱,也不会轻易被打败,尽管现实让人无比疼痛,但回望过,即便最深刻的伤害和背叛都露出了它美丽的一面,这便是我们与过的和解。
  
  1998年的那只“小燕子”和《致青春》中的“玉面小飞龙”其实是一个人,她是我们儿时的偶像,也是我们的过,而现在的我们,正在大踏步地走来,主导和主演一个时代。那时候,张天然在毕业酒会上的那首《南乡子》应该换成:
  
  所有的日子都吧,都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青春万岁!是的,这是不老的话题。 (网友原创投递文章,未经同意,请勿转载使用)

《致青春》观影感受: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殇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致青春》观影感受: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殇来自微语录网,更多《致,离殇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