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小时代2:青木时代》电影好看吗?

影视台词 > 影评 > :《小时代2:青木时代》电影好看吗?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小时代2:青木时代》电影好看吗?的正文:

   齐泽克说他不用看电影就写出了《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的影评,有些电影不需要观看就知道它讲的是什么。当然本文没有老齐这么自信。惶且不论他的话说的到底有几分道理,我只是觉得把一个过气的现象再次展现出来放在这,到也颇有几分意义。抑或本文能更进一步,使我们在这个乱战的媒介环境里,心平气和的观看《小时代2》有所裨益?
  
   《小时代》作为一部现象级的电影,它引起的媒介关注和社会讨论的意义远远大于电影本身。从电影上映之前的媒体宣传和影视公关,到导演郭敬明粉丝的拥趸捧哏,一度使得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前就已经博得足够的眼球,谈不上是饥饿营销,但着实吊人胃口。电影上映时我陪同一位老师观影。上午9点50的展厅里,稀稀疏疏的大约10个人。除了我们俩,平均观影年龄估计也就15岁上下。现在《小时代1》已经下线,粗略在网上查了一下票房收入飘过5亿大关。在此本文不想再过多阐释这部电影到底带给我们什么,作为一部现象级电影,我只想把这部电影呈现的电影现象展现出来:来自学院派的反映、来自媒体炒作、来自网友口水战、还有一篇华裔美籍电影学者的文章所引发的关于电影现象的讨论。
  
   一、学院派
   电影上映的时候在和搜索了一些关于电影的评论。对于新近上映的电影学院派总是姗姗来迟,更何况一部目标观众是15岁青少年的商业电影,当然不会获得学院派老师多少关注。相比而言,一些青年影评人倒在第一时间给出了一些较专业的评论。此处说专业不是说他们文章写得比别人好,也不是说一般网友的文章就不够深入,而是纯粹从学理角度出发来就事论事。其中图品根木匠的影评《小时代:“硬盘”们的上海滩》,观点独到,分析了作为“硬盘”(上海人对外地人的称呼)导演的郭敬明对上海的城市想象。
   首先就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想象。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小时代》极尽人之能事粉饰了一座金光闪闪的现代都市,凤小岳的豪宅冰灵冰灵的闪耀光芒,各种地标建筑外滩浦东陆家嘴石库门,现代文明摩天楼标示着上海这座现代经济大都市的气派,外滩异国风情又留露出上海的历史底蕴和曾经的国际性大都市的繁华,亦古亦今,上海摩登的一塌糊涂。木匠说上海是“硬盘”的《想象中的城市》,这是一次集体意淫,似乎谁也脱不了干系。如果孙绍仪在他的书里面还似乎能为我们还原20~30年代的上海生活,那么现在,即使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即使你不是“硬盘”,在影像里,你找不到上海,你只能看到任何一个中国甚至国外的一个大都市。把上海的地标建筑的场景与其他城市的景色剪切在一起,你不会感到突兀,你会觉得这仍是上海。在影像层面上,我们的电影集体失语了。当然这不仅仅是针对上海,北京也是,但似乎上海最明显,最具有代表性。
    我想,这和中国电影自身有关,就像中国足球,你换多少次教练,结果还是一样。中国电影你再怎么批判它,它呈现给我们的上海还是一座想象中的城市。如果孙绍仪的《想象中的城市》还似乎是一个文学名称,骨子里他的确还原了上海这座老城的风貌的话,在影像里,在当下的影像里,上海消失了,这座城市就像只剩下外壳了,除了地标,我们拍不出上海了。这种集体意淫似乎和你是否是“硬盘”似乎没有太大关系,也不是一个本地户籍人的“鸵鸟行为”,中国电影业失语了。我想这才是关键。
     在一个整体抱着浮躁心态的影视圈里,你不可能期待他给你惊喜,不可能给你梳理出老弄堂里原汁原味的上海生活,而上海这座金融中心,最适合这种想象,那无处安放的意淫,似乎找到了最合适它的家。这和上海真无太大关系,我想我们还是从自身找找原因吧。我们在谩骂与诋毁这部电影之后,似乎更应感到悲哀的是我们自己,似乎我们并没有比影片中的人物好到哪里,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个被谩骂和诋毁的城市里,病入膏肓。
   但一位电影学专业的同学说,不得不承认在拍时尚片里,郭敬明算是拍的不错的,我们不能苛刻导演把故事讲的有多好,因为那不是导演的首要任务。只要一个导演把他能讲的都讲清楚,有其鲜明的视觉风格就可以了,毕竟能把电影和商业都达到完美的人太少,比如诺兰。我想这是有道理的。平心而论,也许刨除其它电影以外的东西,郭敬明这部作品还算不错。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博导石川教授说:“从电影的本身品质来讲,它可能泛善可陈。但一部商业片它进入市场受到观众欢迎,而且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我也觉得没必要对它反应过激,好像这部片子能毁掉一代人似的,没有这么严重。就比如说现在一些小孩子吃快餐垃圾食品,他可能小时候喜欢吃,但他到一定年龄口味慢慢就变了。”(http://tieba.baidu.com/p/2438209175)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在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3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欲望与梦想》中,他说:“有一部正在热映的国产影片叫做《小时代》。这部成本仅为4500万、拍了不到80天的影片,公映一周,票房就已超过3.5亿人民币;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四迷”们鼓吹的那么优秀和有趣,但也没有精英们批判的那么堕落和不堪。相反,我还非常喜欢片尾彩蛋载歌载舞的设计,尽管模仿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但歌词应该不是抄袭的。……正因为如此,毕业就只是一个开始。从今天起,更加深广而又无比复杂的社会敞开在我们面前。我们不一定会像钢铁侠和超人一样拯救地球,但也不会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样放弃义务和责任。我们有各种欲望,但也不会远离梦想。就像四年前我在迎接各位入学的大会上所说的,若干年后,你们中的一部分必将成为政坛领袖、学术翘楚或业界巨子;但不管怎样,都要珍惜梦想的高度,做一个有用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一定要自食其力,用辛勤的劳动换取应得的收获;把杰出的才华贡献给这个生生不息的民族与多灾多难的国家,还有这个动乱频仍、兵戈不止而又渴望美好与和平的地球。”这是一个专业电影研究者的谆谆教诲,也是一位观影者的平心言论。
  
   二、媒体炒作
   媒体炒作无外乎给电影造势,制造爆点,吸引受众影院观影。其实无论对这部电影正面、反面的还是客观报道,一切都是推波助澜者。在无所不用其极的背后,无论怎么样,他们成功了。
   三、网友口战
   网上关于这部电影的言论鲜明的分成两派。有一些人斥责这部电影价值观扭曲,演员做作,电影故事不知所云,加之对郭敬明的各种先入为主的成见,使得这些人将这部电影批的一无是处,更有甚者话语里夹杂着对于导演的冷嘲热讽及其粉丝的“脑残”攻击。无论如何,这已经超过这部电影本身。还有一些人,大多是郭敬明的忠实粉丝,他们大多受其文学作品的影想,对这部电影力挺并且褒奖。其间混战,在此也不做赘述。
  
   四、现象后评论:所谓的“外媒关注”引发的评论
   就在《小时代1》已经下线,这部电影已经快淡出人们实现的时候,一篇外媒评论被大肆转发,引起对这部电影的现象后评论。
文章中说:“这部电影讲述了4个大学女生寻找浪漫爱情和职业理想的故事,但是这部电影的实质却是讲述女性对有帅气男性陪伴的奢侈生活的渴望。尽管这部电影对女性角色重点塑造,她们从头到脚都是定制服装,还轻易被外表看上英俊非常的男性所迷惑——并非传统的好莱坞肌肉型而是有着结实体型、精致的脸部轮廓和看上永葆年轻的有着雌雄莫辨举止的亚洲男孩,但是《小时代》却并不是一部关于女人的电影。”本文写的言辞犀利,完全是社会学研究方法,将一些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撕裂给我们看。显然作者更关注的是电影呈现给我们的是什么,而非电影本身。这可以算作是对现象级电影的现象研究吗?在这个物质的时代,女性的欲望是被男性想象出来的,男性集体意淫了女性所需要的美好世界,而这一切错在男性吗?也许错在这个物质的社会。(不知道女性主义者看到这句话作何感想?)在经济增长高于一切的时代,我丢掉太多东西,以致我们只能拿起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来遮丑,但这似乎更快的暴漏了我们的无知。当然我们大可不必这么危言耸听,时代也没用坏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只是我们真的该多一些反思。但是,就像左派和右派他们就是counter structure,用力太弱是拽不回来。所以本文言辞犀利有点偏右但也能理解。
   本文作者是纽约城市大学新媒体的教授,作为一个华裔学者,本来是发表了自己对电影的观感,但在中国媒体的疯狂引用中,作者成了一个女权主义的斗士、对中国电影的批判者,显然这不是作者的本意。我很想知道的一点是:在国内媒体的转载中,为什么能够如此口径一致的发声?(国内转载标题几乎都是美媒被小时代的低俗境界惊呆了!)细分来疑惑有两点,一是为什么一个美国学者的文章被带上了美媒的帽子?二是就算本文非常犀利,但国内媒体的统一口径就好像事先排练过一样,国内这样的媒体环境意味着什么?
   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的是:孰是孰非,魅影重重,一切都是表象,但我们擦亮双眼就是了。

《小时代2:青木时代》电影好看吗?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小时代2:青木时代》电影好看吗?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小,吗?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