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地心引力》与中国科幻小说《三体》的一些联想

影视台词 > 影评 > :《地心引力》与中国科幻小说《三体》的一些联想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地心引力》与中国科幻小说《三体》的一些联想的正文:


  趁着周末,学校对面的某影城看了一次3D的《地心引力》(以下简称《地》),无力吐槽我WD影城购票程序的不人性化了:苦苦等了1个小时,终于赶上了当晚8点档的3D版的末班车了。在此规劝朋友们,如果你与一位对3D效果特别敏感的朋友观看《地》,那就做好在影片中碎片飞来时你的胳膊、手背被撕扯的准备。当然了,如果你是一个人的,那也恭喜你,等走出电影院时,你旁边的她(他)应该会万分愧疚地为你胳膊上一块块的抓痕而说请你吃点或喝点什么的。PS:我只能帮你这些了......
  闲话少叙,转入正题。
  单从观影效果来说,场面真实而震撼,3D效果逼真,不论是深邃的太空,蔚蓝的地球,逼真的太空站,以及夺人心魄的音效,还有峰回路转的情节,都堪称 “年度神作”1。就在排队购票前,我还满心期待着影评评分达到8.2(个人觉得能过7.5就可以载下来观赏一下了)的高分作品是不是真的名副其实,可就在排队的过程中,前面一个哥们儿无意间说,“我昨天刚看的,无聊之极,整个电影就两个演员,太不值了”。最终终于下定决心看,也亏得是选了这部影片,让我能体会到一部有异于剧情俗套的《环太平洋》之外的一部神作,《地》选择了简化叙事,将技术推向极致,同时又能让技术服务于故事和情感表达,这一切都让“《地》成为今年好莱坞最好的电影之一”。“同时它也是必须走进电影远“体验”的电影,因为这或许就是它的意义所在,重现电影最原始最纯粹的魅力,让观众走进影院经历一个永远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在短短90分钟内亲身体验故事中那些角色的所感所受,而在我的记忆中,如此极致的观影体验是我从未有过的"。
  从情感上来说《地》摆脱了普通好莱坞大片那样仅仅靠技术征服观众的电影,它极简的故事却包含了充沛的情感。得益于导演细腻入微的指导,桑德拉?布洛克的深情演绎,以及配乐摄影等各项技术环节的极致,《地心引力》将这个简单的“绝境逢生”故事中所有的情感力量都挖掘出来,并加以无限放大,让观众的观影体验并不仅仅局限于视听,而是所有感官全方位的情感释放,这其实反过来得益于故事的极简,才有足够的空间营造气氛烘托情感。于是才有包括我在内的观众会有恐惧、兴奋、刺激、紧张、绝望、感动、悲伤、释然等丰富的观影体验。1
  体验了好莱坞影片带个我的极致体验后,我也想从中挑出一些骨头来,谁让咱是学工科的啊。女主角进入“天宫”后,不一会儿,男主角竟然来敲他的舱门。这时女主角还没有穿上太空服,而男主角竟然打开了舱门!然后男女主角竟然神情自若地谈论了起来。就在我正惊异于女主角为什么不会被太空外的低温瞬时变成冰棍时,镜头一转,原来女主角竟然只是做了一场梦。本以为自己发现了一个超大bug,没曾想竟然入了编剧成心设好的“陷阱”。我只能很无奈对高中的物理老师说一声:“我差不多把您教给我的天体物理的只是交给您了。”关于影片的bug,我看了的一些评论,有一篇是纯吐槽影片bug的,网址如下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418592/ 。当然,如果完全抱着寻找影片的bug的心态观影的话,那就完全失了观影的乐趣。当然,出于对老美想要打开我天朝影片市场的心态,我很是厌恶影片添加“天宫”的桥段,这很容易让我天朝一些子民又回到大清时那种集体“意淫”的状态中:你看,你们老美的航天器和欧洲的空间站都狗屁用没有,还是我天朝的“天宫”号NB吧。其实,在老美眼里,天朝就是一个“人傻,钱多”的地方。 影评《这是一部反映美国经济软着陆的电影》中对这一点进行了深刻的调侃,虽然观点多少有点牵强,但反应在现实中却能引起我“相关部门”的一些深思,我不敢妄加猜测。
  在观影过程中,我不由自主地将《地》与自己最推崇的中国科幻小说《三体》系列联系起来。例如片中有一个长镜头,先是远景镜头中桑德拉?布洛克在黑暗无尽的太空中旋转,镜头逐渐拉进从全景到中景到近景直到特写桑德拉?布洛克的面部,然后镜头“穿过”桑德拉?布洛克的太空服面罩,贴近她的皮肤,捕捉她急促的呼吸和恐惧的眼神,最后镜头再转向面罩外。而这一场景在刘慈欣笔下的《三体》中层多次出现,这是我在读小说时无论如何都无法切身体会的,通过她的视角,我也能感受太空的震慑,同时也经历了的她的恐惧和绝望。当人作为个体完全暴露于太空或者宇宙中时,那种突如其来的虚无寂寥来得如此真切而又让人觉得如此“不真实”。习惯了在地球引力下附着在地表的我们,其实只是在二维平面缓慢“爬行”,哪怕是有过驾驶战斗机实战的飞行员,也不会体会到在虚无的宇宙中,“简单的”三维空间让你顿时迷失了自我的存在感,更无需谈什么方向感、目标感以及失氧气等生存必须品时要克服的恐惧了。
  在《三体》系列中,刘慈欣把未来的星际作战飞船定义为“舰队”而不是“机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也不太理解这种定义,现在我明白了:在对宇宙探索时,我们面对的景象与几个世纪前我们对大海的探索时是何其的相似。在浩浩荡荡、诡秘莫测的海洋上飘荡的探险家,狂放大作的海洋、炙烤灼人的焦阳、短缺的食物带来的生理上的煎熬已让船员处于奔溃的边缘,人吃人的现象估计也是每个史学家极力掩饰的历史真相,更让船员无法忍受的是越远离海岸线,心理上那无处寄放的归属感让整个航船已经处于倾覆的边缘,长期离岸使船员近乎精神崩溃。经历无数个颠沛流离的日日夜夜后,不断忍受着瘟疫、败血症、腹泻、呕吐、幻听、失眠的考验,甚至死亡对一艘远航的船来说都是家常便饭的非人航行后,海水中漂浮的生活垃圾、木头,结群飞行的海鸟,这一切终于显露出大陆临近的征兆,船员们一片欢呼,他们踏上坚实的土地时的心情与《地》中女主角游到海边时近乎狂喜地抓起一把海沙时嘴角露出的笑容时的心情绝然无异。
  在太空尚未进入人类视野之前,海洋是人类最不可知的险境。它绝不是我们今日拿着地球仪随意一转即抵的存在,也不是纪录片肆意拉远景或潜水描绘的乐园。无数船长带领着他们雄心勃勃的水手在马德拉停靠后再也看不到大地,或是在南美海岸的波折中与陆界限永别,在赤道无风区吃光所有身边人后痛苦的死,或是贴着海岸线求安稳却葬身于无尽的暗礁之中。在看《地心引力》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周际无边无垠的绝望感,那就是几百年前人类探索南极大陆是否存在时面对无尽的冰川时所体会过的绝望,那是一种今天或许已经不存在了的恐惧,但它们只是变换了身形重新在太空时代重聚。
  今天在面对大海时,已经只有极少数人还能保留天性中遗传的恐惧。那种面对未知的一切,一切未知时的畏缩。还有大多数人永远只会向着后方退却,而却有极少数人要把步子往前迈,置生死于不顾的历史。公平的是,这种未知的存在似乎永远不会止息。虽然几乎完全征服了地球的一切,可仰天望,那一片永远望不到边际的太空又彻底藐视了所有胆敢自傲的生命。 4所幸的是,对未知的探索是人类永不会放弃的,对海洋的探索人类从15世纪开始就一直不断,进入21世纪,人类的海上活动、海上贸易已频繁无比,这近6个世纪的不懈探索让人类以越来越熟悉海洋的脾气。对太空的探索从一九五七年时月、十一月间,苏俄相继将人造卫星「史普尼克一号」(Sputnik I)及「史普尼克二号」射入太空后开始 ,虽然这半个世纪的探索历程中人类也是不断失败,但这丝毫没有挫败人类进军太空的决心,这是大航海时代的又一次回放,是人类对未知探索的新的阶段。《地》中所展现的在无尽的旋转,破碎,飘零和失重中,仿佛看到了两个伟大时代重影的痕迹,它们是如此相近,就像时光流逝一者是另一者拉长之后的倒影。

《地心引力》与中国科幻小说《三体》的一些联想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地心引力》与中国科幻小说《三体》的一些联想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地,联想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