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风暴》没有“香港”的香港警匪片

影视台词 > 影评 > :《风暴》没有“香港”的香港警匪片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风暴》没有“香港”的香港警匪片的正文:

  我们所熟识的港产警匪类型电影,多数不过是因袭自80年代而来的一些印象。
  
  当然,香港警队历史不过170多年。更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贪腐风波,到70年代末慢慢本地化,转为服务型队伍。伴随着这样的历史,才会出现警察在类型电影中所代表的正面力量——因为正邪对峙,向来是类型电影的一个重要母题。伴随警察身份的变化,类型电影中更慢慢衍生出忠奸难辨,在黑色地带中挣扎求存的边缘人形象,已是後话。
  
  之所以说这些,是想证明香港类型电影中的“警匪电影”虽然多数有着商业化包装的虚拟背景,或过火的场面,但归根到底,是源自於现实,是有它的时代背景的。回顾80年代经典的几部警匪电影,时代性都非常的鲜明。好似《省港旗兵》中大圈帮打劫银楼,便是源自於当时的真实案例和社会现况,片中有一段描述大圈团伙在讨论港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今天一看必定失笑(因港片和人民币的汇率已经互换),但80年代大陆人因改革开放对於金钱、城市的渴望,及97前香港社会的动荡,却被这部电影纪录了下来;另外好似吴宇森拍摄《喋血街头》,其实是还原60年代,三个好朋友成长於石硖尾的徙置贫民区(到《古惑仔》时几个主要人物也是相似成长背景),到後来远走越南後遭遇的越共动乱事件,皆强调当时的时代背景,今天重看仍然印记鲜明。
  
  回头看近几年香港电影中的警匪类型电影,尤其这部《风暴》,其实其中所有东西都是虚假的。97之後已不可能有劫持解款车的事情发生;在大陆城市化和财富急速发展之後,也不可能存在胡军这样的大陆悍匪;警察的形象在《无间道》之後其实已经不用再讨论什麽忠奸的含义,因为今时今日,警察在香港事实上已不是什麽民众的服务队伍,而只是政权的机器(随便问几个香港人,警察在他们心中是否还代表着“正义”的形象?)。最夸张的是这部电影在结尾对中环狂轰滥炸,你在其中能看到有一堆车,但并没有多少人(因为片子是清晨抢拍加上绿幕後制合二为一,固然也请不到那麽多临演),但中环的特色从来是人群汹涌,而并非车水马龙。创作人给出的理由是炸中环并不为剧情,只为“炸出港片新格局“。这种论调虽然可笑,但却暴露了他们的目标,他们不在乎城市背景的虚假,实质上他们只需要”中环“这样的一个地标,一个符号,消费一种奇观,而至於香港背景本来是什麽样的,有否发生这样事情的可能,他们是不予考虑的。
  
  所以他们所拍摄的其实不是一套香港警匪片,而只是面对观众(尤其是合拍片所指向的大陆观众)消费一种他们印象里所谓的香港特色(另外一部《扫毒》更甚),你看到《风暴》中的人物几乎全是样板化的,符合我们过往所看到的港产电影中的印象:包括有道德困境的警探刘德华,有嗜酒有离婚的警队队友,有爱好书法的反派胡军……这些设计乍一看好像立体,其实在戏剧里全部都是功能化的,根本没有推动戏剧,而只是一种假扮出来的”人性“层次,因为这部戏的所有目标不过是”打“”爆炸“,他们不需要一个真正的城市,也不需要人性,他们轰炸中环,其实和好莱坞轰炸纽约是一样的,他们已经是在制作一种“全球”电影,而这些blockbuster只在乎奇观,轰炸纽约和轰炸悉尼,改变的只是一种景象而已。
  
  这方面作为陈木胜编剧的袁锦麟当然是因袭了陈木胜的习惯。其实90年代开始陈木胜已经对奇观乐此不疲,但过往他电影中的人物其实都算得上颇为丰满,《怒火街头》(我怀疑这是否陈木胜唯一成功的作品)中几个配角张达明,李绮红,林尚义各个性格背景不同,但却用不少戏剧篇幅写得丰满有味,而不似《风暴》或《扫毒》这类电影,完全没有戏份交待人物之间的关系,而只是一味打、爆炸,当要阐明人物之间关系时,已经写不出什麽戏,只能让演员哭,或是做一些做作的自我阐述,以此强调彼此的联系,几乎比电视剧手法还要低端。
  
  虽然我不愿意做这种判断,但我觉得他们其实都已经堕落了,或许连他们也不知道,只是因为市场的利诱和创作上的懈怠,他们不期然把妥协当成了一种习惯。他们已经只在乎那个”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比如他们要拍“兄弟情”,他们只能消费,想像,堆砌一些元素,其实他们心中已经没有了”兄弟情“;正如他们说要拍一部纯正血统的港产片,他们也不过是消费,堆砌港产片的元素,其实他们心中早已经没有了”香港“。

《风暴》没有“香港”的香港警匪片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风暴》没有“香港”的香港警匪片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风,匪片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