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无人区》展现与被展现之间

影视台词 > 影评 > :《无人区》展现与被展现之间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无人区》展现与被展现之间的正文:

   在一节我纠结了半天要不要逃掉但最终还是迫于点名很怂的上了的教法课上谈到了这部电影。
  
   那天下午老师和我们探讨的是如何把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适当地教授给高一学生。讨论之前全班老师学生先一起吐槽了大半天教编委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把这种象征主义中偏黑暗的文章编集在高中教材里,不过后来又想想初中教材里都还有鲁迅先生呢不是?于是吐槽抱怨似乎可以化为沉默无语了。那天的主讲老师属于偏爱文明教化美育型的那种,她坚持余华只是一个冰冷的牙科医生,于是大家又各执一词东拉西扯地谈到了类似这种风格的电影,其中就有宁浩的《无人区》。
  
   我对内地电影多年以来都出于悲观失望态度冷淡的状态,所以之前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对宁浩的了解也只浅留在《疯狂的石头》,连后来《疯狂的赛车》也没看过。在讨论时有人提到了这部片子的审计问题,才晓得《无人区》原定的上映日期是2009年的春节档,却硬生生被拖到了2013年底。经过剪刀手们多次的剪裁,在将导演变成了“狼来了”的孩子后,终于把一个阉割修补过的故事投递给了外界。当然这一定程度上也会重新化为强有力的宣传噱头,给大家更多的好奇。起码我就是因此决定看看这部影片的。结果呢,确实令我惊喜。
  
   影片从主角讲述一个故事开始,说有两只猴,在摘桃的时候为了避免老虎的攻击决定分工合作,一只先上树吃桃,一只在下面放哨,吃桃的要留一半桃给放哨的,而放哨的也不能擅离职守,这就要求两只猴子不能只想着自己,于是俩猴变成了猴群,猴群变成了人群。
  其实单把这个故事抛出来就引发多少联想,两只猴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况且人又不是猴呢。很喜欢这种简单俗套翻烂了但又总是可以有无限重解的故事。
  
   和《疯狂的石头》很不同,这步影片就一条线索,清晰明了,但情节处理上又环接环,圈套圈地绕起来。有人觉得影片处理有些冗长,其实个人感觉还算不错了,毕竟是内地的首部西部片,公路片,一切细节处理上的黑色幽默也还是做到了。当然它够不上《低俗小说》的里程碑式高度,但你可以明显感到宁浩有多虔诚滴膜拜在昆汀之下。
  
   片头的捕猎景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陆川的《可可西里》,但后来两者的发展却大相径庭。毋庸置疑,《无人区》更癫狂,更直白,也更荒诞。潘肖是个精明强干的律师,为了利益跑到西北大漠帮助盗猎国家野生动物的罪犯系统罪行。而在他得意洋洋达到目标回归都市的路上,却扯出了一堆破事,遇上了一群和他一样不正常却又不正常得各有不同的人。毕竟是自己放出了一只野兽,到头来竟似一出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闹剧。
  
   无人区没有法律和道德可言,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警察保护不了民众,民众也随时可以转变为强盗。这一秒我在你的刀下,下一秒你也会沦为我的盘中餐。哪里会有最后的赢家呢?不过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暴力就是无人区里丛林法则,就像王朔的《动物凶猛》,人的本源就是动物,而谁又知到兽性是多么强大的本能?你几时能战胜它?又战胜它多少次?无人区不仅是西北大漠远离城市人烟的所在,也是我们心中最原始本能不受道德干预的所在。一个代表人类道德,文明,法律,克制,约束的律师被丢到了无道德,无文明,无法律,无克制,无约束的所在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他的存在本身就几乎已经失了意义,又如何以此自赎?回想一下人类诞生以来的历史,文明与野蛮的斗争中,表面上文明似乎一直在前进,但文明真的胜利过吗?
  
   反而是剧中的那个傻子身上寄予了一点人性的微光,他跟着父亲穷追不舍来找那个女孩,只是出于本能的不想让女孩离开,没有多少利益损失的计量,他帮女孩剥头发上的枯枝,也是出于真正的喜欢和关心。但他的结局是什么?死掉,最后的一点微光也要死绝。回想一下那个特写,当撞向他的车灯亮起,他不退不让,本能地高举起他那柄自我保护的铁锤,给出了一个很高大悲壮的形象定位。谁知道他以一个荒诞疯狂的状态在这个更加荒诞疯狂的世界游走了多久?然而一响之后,他亦只能倒地死,这其中是什么?外力的不可抗据?人性本恶的不可挽救?这种无力的愤怒感让我在脑海里闪回了一下《蝴蝶效应》的最终结局。
  
   听说原版的结局到潘肖死,女孩在前来撞击的疯狂卡车追逐之中就戛然而止了,没有明确交代究竟是幸得逃脱,最终走出无人区,还是惨死车下,同其他人一样。而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结局是后来响应审计才补拍的,女孩回到城市,不再谎话连篇,还得到了一份工作终于可以稳定下来。我完全倒向第一种结局的处理。其实绝大多数观众应该都从前篇的基调和安排中猜得出女孩真正该有的结局,但我无意在看到一位网友建议还是留下一点希望,“上帝在决定在毁灭人类之后不是都还留给了诺亚最后的方舟吗?”也许他是对的吧。
  其实除却影片中关于道德,谎言,利益,人性等等深层问题的思考外,留给我最大震动的是它的制作问题。即便它已残破不全,面目全非,但通过它剩下的残枝末节我们还是可以窥见出它的许多闪光点和革新性。由此可见,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思想,没有创新,没有技术,我们没有的是良好的机制和宽容的环境。我们能够模仿,甚至未来也能超越,如果我们能有与之共同前进和配套的审查方式。很多人诟病本片中宁浩对昆汀,科恩兄弟等大师级导演的模仿太过蹩脚和明显,但哪一种学习不是从模仿开始的呢?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模仿,才能从模仿到超越,难道还有不需基点的空架式超越吗?
  
   由此再回扯一下我看开头提到的那些琐碎问题。我们把余华,甚至把鲁迅的一些可以带有多层次解读的东西搬进教科书,却又千方百计避开它的黑暗性和真实性,既违背作者的初衷又造成大众的误读,是为了什么呢?我虽然学习的是师范专业,有时却真的非常害怕将来真的要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当真正关注起教材教学的时候我才发现以前初高中学到的太多文章和作品都是强加和误读的,而且尽是极为低等和可笑的错误,但这样的教学直到今天为止依旧存在并蔓延。学以致用,学习到的东西应该是能适应到生命真实之中的,我真的不知道将来该如何把一些我自己都怀疑的东西信誓旦旦地讲授给别人。展现与被展现要怎么寻求平衡呢?精妙的好影片胎死在剪辑室,优秀的艺术家输给了剪辑者,先进的思想性败落于传输人,真实的展现力受困于大时代。
  
   我们最该改变的改变,最该悲哀的悲哀。

《无人区》展现与被展现之间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无人区》展现与被展现之间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无,之间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