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布达佩斯大饭店》精确框架内的狂想自由

影视台词 > 影评 > :《布达佩斯大饭店》精确框架内的狂想自由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精确框架内的狂想自由的正文:

  在自由与界限之间,在真实与虚假之间,在童话与历史之间,在失落与传承之间,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布达佩斯大酒店) 继承了 Wes Anderson 的美学风格,
  严谨执行其平行完美的构图,却在开场给了观众一道暗示,这一次有了变奏的空间。
  就在老作者对镜头自述的一刹,小孩突然闯进,破坏了平衡,还让镜头倾倒倒向一方,
  这个设计,就是 Wes Anderson 在既定的形式中表现突破的第一道线索。
  
  自由 VS 界限
  
  导演对於画面框内的设置有高度要求,以致每一部作品的人物与环境位置,都有如重复的倒模,
  这次依然是每一格都遵从其规条,手写的字卡、缤纷和谐协调的色彩、九十度转的镜头移动等。
  三个时代,都有属於该时期的银幕比例,
  1932年 (1.33:1)、1968 (2.35:1) 与现代/八十年代 (1.85:1),
  现代与八十年代的比例再有细微的差异,工整有序。
  
  这种坚持,在故事文本中赋予各个主要正面人物的个性,刚好结合,
  如酒店管理需要一丝不苟的整齐企理、
  律师文件的每行每句需要准确无误的描述、
  作者作访问亦需要一字不漏的忠实反映受访对象的经历,
  就是对周边场景的形容都在旁述中钜细无遗地交代,
  他们的原则不需言明,却活现在其行为习惯的模式中,有如编导的自我投射。
  
  拍摄的限制设定,亦是电影中的主题 – 在哪个时候,自由突然受到拘束?
  从前欧洲国土之间由火车穿梭无阻,何时开始要以护照证实个人身份?
  人与人的交往本没有界线之分,但一道道「门」的防线筑起,是失互信关系的象徵,
  就看酒店之中没有锁上而任意进出的门口,对比监狱闭门深锁的重重关卡,
  前者的功能是欢迎新旧朋友,後者则是囚禁区隔,
  那界限的出现,正好代表酒店的衰落,
  酒店背後所代表的人情 (老板间一通电话即仗义相助) 都不复再。
  
  真实 VS 虚假
  
  布达佩斯大酒店的登场,
  从远景看的遥不可及一路向前推,由下而上展现其独立於山上的高不可攀,
  它的地理位置,以致它的事蹟,都是一致的如传说与神话般,
  是美好的故事一则,还是曾经存在过又消失不见的真实?
  
  三段式叙事,个中转换了不同的视点,
  从读者看作家的书,到作家听酒店管理人的过,过渡到学徒看师傅的经历,
  语言也经过翻译的转换,增强了说书的效果,也就模糊了虚实的界线,
  电单车追逐战、酒店枪战、逃狱大计等,就有了夸大主角的英雄神勇之嫌。
  
  正如 Wes Anderson 不是来自欧洲正统,他以美国人身份表现欧洲文化;
  《布达佩斯大酒店》从小说以致其所在国家皆不曾存在过;
  《Boy with Apple》换成了 《Two Lesbians Masturbating》,
  贯彻着「伪经典」、「伪小说」、「伪历史」的命题,
  观众甚至可以怀疑 Zero 的真实性 (在种族肤色上似有不同之处?),
  或1968年的年轻作家是否80年代老作家的真身,
  经过几层的揭示,真正的冒险旅程与酒店本身就有了被神话化的光环。
  
  童话 VS 历史
  
  Wes Anderson 作品一向都是糖衣的布景版,像真人的卡通,
  样版得没有血肉,反而被定调了,抽空了情感;
  这一次可算真正地走出「安全区」,让角色的世界出现无处不在的危机感,
  画面内仍然是风光明媚,但观众却能感受到没有拍摄到的腥风血雨,
  因此,镜头愈美,就愈受到外在无形的威胁,担心当下的美梦成幻影。
  《布达佩斯大酒店》甚至不怕正面描写死亡的可怕,没有保留地拍摄谋杀与特写人头,
  那份随时到来的恐惧笼罩着角色间,将这冷酷的追杀延伸到外头的战争想像,
  从而使作品从活在童话内的世界,提升到历史层面。
  
  鲜明、丰富、华丽、对称,
  Wes Anderson 一向在电影中经营的梦幻国度,是次的重现就此有了时代的重量,
  完美得仿似不在现世的风景,只能以人工手艺重塑,
  进一步强调对二战前世界的向往,
  每一个定格在电影内都有被留存保护的必要性,却又有着注定消散不留痕的宿命。
  
  失落 VS 传承
  
  在1932年美轮美奂的酒店,到1968年开始衰残退化,直至现在只是一堆坟墓。
  两次火车查票,最後停下来迎接二战来临,预示着欧洲文明/人性的崩塌,
  自此之後,优良的传统再得不到继承,学徒都不再如从前的亲近与忠诚。
  
  Gustave 所代表的贵族优雅、诗意与犠牲精神,有没有随着时月而流逝?
  他的酒店交给了 Zero,但 Zero 却给作者表示,
  他并没有相信 Gustave 的价值观,只认为是幻象。
  1932年最终没有大团圆,1968年也只剩下作者独白的忧郁慨叹,
  不过,到了八十年代,到了现在,
  仍有人阅读《布达佩斯大酒店》,仍有这麽多锁匙挂在铜像上,
  在银幕之外,仍有观众关心《布达佩斯大酒店》的电影世界,
  相信 Wes Anderson 是坚守 Gustave 的方向,
  纵使人性光辉有倒退之时,但依然有流传下的希望。
  
  《布达佩斯大酒店》扩阔了其电影板图上的格局、视野与深度,
  从一向个人化的内在封闭天地,走进了大时代变迁的见证。
  过往的风格不再只是创作记号,而是与文本有所契合连结,
  以前形式结构上的美,得以提升到内涵上的美。
  Wes Anderson 作为电影作者,在重覆的创作框架中仍能有所超越,
  使观众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会否持续向上,步向真正的大师。

《布达佩斯大饭店》精确框架内的狂想自由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布达佩斯大饭店》精确框架内的狂想自由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布,自由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