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后会无期》电影观影影评

影视台词 > 影评 > :《后会无期》电影观影影评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后会无期》电影观影影评的正文:

   第一次在发影评,还是写在电影上映前,说实话有点忐忑。
   事实上这一篇断断续续敲了大段的文字写于每一个睡不着的午夜而显得零零散散,一直缺少一条线将所有零散的字句串联起来,直到朴树的《平凡之路》和韩寒的《后会无期》横空出世。主题曲出来的时候看到先曝光的那几句歌词,不需要听也知道这是一首讲故事的歌。直到发布的第二天,我坐在图书馆窗前开始一边看歌词一边听,然后移开目光看着三楼露出一截的树,突然什么都不想做。这是一首会让人无限单曲循环然后发着呆内心却放完一部21年长度电影的歌。
  
   郭韩两人这么多年一直被不断放在一起提起,除了早年各种际遇和腐女意淫之外,其实两个人非常的不同。刚好近期两人的电影相隔7天上映,有人说韩寒的后会无期像,预告片和主题曲都透露着文艺的逼格,郭的小时代是QQ空间,适合鱼龙混杂的低端口味用户。事实上两个人渐渐代表了人生某个阶段分水岭之后的两种状态,三十上下,有人娶妻生子,你可能觉得韩寒还是那个意见领袖知道分子,但是不得不说他这几年的舆论态度已经随着生活的阅历有所缓和,就像一根刺,还是尖锐而特立独行,但是不是燥进的逮谁扎谁一下,继续塞车,少量的作品,而他的one app虽然非常流行,但还是保持着非常小众的气质,每天晚上一段话一篇文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和一样新奇之物,就这么多内容你爱看不看,不需要华丽包装也把更多同样有意思的作家捧到了台前。而他的微博可以说是他少量作品里很大的一块,跟他的app风格一样慢慢从桀骜变成漫不经心的自黑。自黑是种好东西,特别是带着质感的精神上的自黑,远不是自嘲一下身高能比上的。而郭这么多年还是活在福布斯作家富豪榜上,名牌加身,电影都带着迎合大众口味结合时下流行的作秀感,真多年过了似乎他的受众还是13-18那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以及我这个年龄段的人以怀念青春为由,赖着在那个阅读审美水平上不走。两个人都抱着人生导演的转型计划,但是总觉得韩寒已经到了洗净铅华,回归平凡的拐点,在后台做一个导演从监控器里看别人演自己的故事。而郭却像一个还想活在镁光灯下的导演,看着台上华服丽影自己也忍不住冲上台走一下秀。
  
   平凡之路和后会无期无疑是韩寒和朴树送给文艺青年久别的礼物。
   两年前,鲤有一期的主题是文艺青年,张悦然的卷首语用了32个字形容了文艺青年这个群体。
   “没有情节,只有细节,没有情感,只有情愫。
    没有性格,只有性情,没有全景,只有碎片。”
   一时惊为天人,觉得十几年来从来没有这么被人理解,也从没这么被人一针见血地揭穿。再年幼点的时候,还不是文艺青年,只能称矫情造作,现在也还是被无数次划进这个群体,是不是文艺有待商榷,但青年是毫无疑问的了。但是偏偏到了这个时候不想再承认自己内心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文艺情怀,这个时候“伪文青”一词诞生了,成了文青们解窘的自嘲。
   而郭韩两人,是自诩为文艺青年的商业作家与自嘲为屌丝、伪文青实则是文艺心不死的生活人。
   事实上“伪文青”是再准确不过地为那些纯度不是99%的“亚文青”找到了一个定位,就像我,并不完全存在上述的一段话的描写,没有对文学艺术到达一个痴迷透彻的境界,并非完全封闭,也没有被这种钝重情怀而消磨了野心与创造力,在现实生活交际、争取,也为了某些目标而步步为营,似乎也足够游刃有余。也许是因为这个纯度很高的文青群体里参入了我们这些“败类”版的群体,不懂什么时候开始文艺青年被赋予别的寓意,谈起来似乎等于矫情、作死、负能量携带者。然后又有了“脱离了高级趣味的人”这种说法,又有了“少女和QQ空间贵族双卡双待”的说法。郭韩二人无疑代表了一个心理年龄段的人过渡到另一年龄段的状态,代表了一个人生分水岭的左右拐点选择。
   从十四五岁到现在的二十一,那时候觉得郭敬明构建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开发了无数少女对所谓青春文学的启蒙和创造了所有能被创造出来的美好少年,用悲悲戚戚的文风和白衬衣少年来美化理想世界的造世主,而韩寒无疑是那个年龄里无法理解的叛逆、荒唐、“特别的存在”,是少年时代内心潜藏的一面,两者无疑代表了一个人能拥有的两种性格。事到如今,我仍然认为这两人对我影响巨大,一个教我如何表达,一个却教我如何洞察,七八年后站在现在来衡量,看远比说更重要。而现在我也已经学会了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文笔表达自己,却也学会了用怎样的姿态和幽默语言与世界对话。我不再以哀伤或者尖锐的言辞与世界争辩,原来还有一种自辩的语言叫“呵呵”。
  
   再说到朴树的《平凡之路》。
   从之前《董小姐》的小清新调调被无数人拿来当做文艺的招牌,可见文艺界的入门门槛已经从小众变成了大众。或者准确的来说,装文艺已经成为一件流行的事,慢慢这个圈子也出现了“围城效应”,真文青觉得“文艺青年”一词渐渐加入了贬义,随即自嘲为伪文青,而无数的伪文青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逼格,积极向这个群体靠拢。所以这些人看《赎罪》等英国文艺片,看安妮宝贝,听张悬陈绮贞,穿森系背单反梳中分,混写文章编鸡汤,很多东西“不明觉厉”,通篇狗屁不通却被封为文艺美文。
   而我,渐渐处于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得不面对理想净土不断被现实恶魔渐渐吞并的尴尬人生阶段。表现在灵感的不断流失和神经慢慢变得钝重,每一篇文章的构思背后经受的难产和便秘。我变成一个为挂了一门数学而难过,为中午中午吃面说了不要辣老板却放了辣椒而烦躁,为每一件柴米油盐等级的小事情发愁的人,变成一个无感人士,对很多东西都是后知后觉,但是真正一点东西都写不出想不出的时候 我就找电影看找小说看好像非得刺激身体分泌一种叫悲哀的激素刺激灵感,才能证明自己没有完全大脑瘫痪。
   我知道我在一点点变得平凡乃至平庸,那是以前的我特别害怕的事情,而现在,我特别希望自己在平凡路上走的越来越稳,越来越远。
  
   是了,未来二十年后的我们会是如何的光景,我不知道,那日我与喜欢过的男生在穿越城市的公车上以玩笑的语气完成了对生活的预言,这本该是庄严的事情。但是没关系,因为我知道不管怎样都不会是一样,都不会是站在年轻时憧憬的那个位置都不会是金光闪闪,我们永远没有机会站在30层的写字楼光亮而洁净的巨大落地窗前,带着成功人士独有的落寞神情俯瞰这个城市,没有机会感受人生巅峰上愈发清晰的孤独感和空旷感。因为励志的人生似乎从来都是小概率事件,发生在我们遥远的新闻里,却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也许死到临头我们还相信着自身命理不凡,我们一定存在着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二十年过了,除了在在乎的人面前拥有独一无二的标签,对于这个世界,似乎每个人都是努力挣扎却仍显得渺小的存在,庆幸的是,反过来说,我们如蝼蚁般毫无彰显的意义,但我们又是努力生存的战士。是了,我终于不甘心地承认自己的平凡乃至平庸,换在几年前我多担心自己重复别人的故事和人生,但现在多希望自己是一汪水,可以用任何姿态融入社会,寻一平安角落,再也不被分辨出来。
   所以于我来说,没猜中那千万种未来的可能,却提前猜中了它的否命题,那不也一样吗?伟大的人都是相似的,平凡的人却各有百态,真到那时哪一种也无所谓了吧。
   看着天朝被染红的云,伪文青想起了初中写作文的时候,自己学当时风靡的“忧伤体”把傍晚的火红的夕阳比喻为“失火的天堂”,被自己的才气惊艳到。她想,哪有日不落的梦想,地平线始终在等着太阳坠落。不过诗人们虽然是一群毫无用武之地只会风花雪月的庸才,却承担着给世界留存希望的伟大使命。所以,必须要用夸父追日的姿态告诉人们,太阳尚远,但必有太阳。青春就是一场上进的春梦,而我已经心里遐想了无数遍,早已过完好几生。
   我们在名为“平凡”的这件防弹衣的保护下顺其自然地成为一名小角色,温静和喜乐,过着四合院里买菜时经过一群大妈然后扬起声打招呼的融融生活,不会受到社会和世故过多的袭击和伤亡。就如我,三餐温饱,以至于这一个个尚不需要拿加班的无聊夜晚,得以拿来躺在黑暗中一遍遍与自己谈人生谈文学,谈那些不会创造出任何GDP和人民币的,甚至分文不值又执拗紧抓在手中的,所谓理想。
   如果生活缺少动容与温情,变成一汪死水般平淡无奇,那就在清晨听一段没有歌词的旋律,在午后信手誊一张明信片,在深夜放一部充满悲情的文艺电影 ,一本凌乱伤怀的散文,然后伴着他人沉重的呼吸声 掩卷熄灯,沉入梦境,次日醒来,仍可以是嘻嘻哈哈的姑婆,彷佛昨夜孤灯相伴的女子,仅是不明身份的梦旅人。
   “说来有愧,我一生的愿望,是做一个吟游诗人。”

《后会无期》电影观影影评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后会无期》电影观影影评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后,影评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