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告白》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

影视台词 > 影评 > :《告白》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告白》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的正文:

   电影《告白》讲述的其实是一个复仇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导演欲与观众探讨母爱的方式。女老师森口悠子由于女儿爱美被自己的学生无辜杀害,而亲手向凶手渡边修哉和下村直树展开报复。下村直树的母亲过分溺爱儿子而漠视被孩子杀害的生命;渡边修哉的母亲是学术界的女强人,从小便对渡边修哉要求苛刻,修哉没有体验过一天的温情母爱。这两种畸形的爱,使得下村直树神经异常并幻觉中杀害了自己的母亲,渡边修哉在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可过程中杀害了无辜的人(包括自己的母亲),罪孽深重。凶手家破人亡,森口悠子复仇成功。
   不过,这样的故事内容并不新颖,在以往的影片中,并不少见。类似的有《枪火》、《喋血双雄》等。
   但是,该片一举夺得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的桂冠,不得不说有其特殊之处。除了影片剪辑、电影风格、演员表演的近乎完美,影片巧妙的叙事手法是一个不得不说的特征。前面提到,虽然影片的故事内容并不新颖,但是导演在向观众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采用的是“多声部”的叙事手法。
   所谓“多声部”,即通过不同人物的视点出发,围绕同一个事件展开叙述。由于每个人的认知局限和个人情感态度的不同取向,整个文本将显示出一个多视点、多层次审视故事的框架,也就会形成“同事异说”的现象。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我的名字叫红》采用的就是多声部的叙事手法。
   影片《告白》中以第一人称“我”作为故事讲述者的人并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五个。由于叙述者“我”的不断切换,造成了时空的畸变,电影的本文时间的自由转换,打破了线性的叙事方式。同一件事每个人都讲一次,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主观原因,每一次都呈现不同的风貌。比如,在森口悠子的讲述中,渡边修哉和下村直树都已经喝了带有艾滋病毒的牛奶,而在北原美月的叙述中,老师其实是吓唬他们的;又如,在渡边修哉的叙述中,是他杀死了爱美,而到了下村直树的叙述中,观众发现真正杀死爱美的其实是下村直树,并不是渡边修哉。正式这种叙述差异,使得故事真相变得扑朔迷离,悬念迭起。
  悬念作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给爱美致命一击的到底是下村直树还是渡边修哉?那瓶放有艾滋病病毒的牛奶到底是被谁喝了?北原美月真的杀过人么?诸如此类的一系列悬念都在观影的过程中徘徊在观众的脑海,后来又被一一揭开。迭生的悬念紧紧抓住了观众,给观众留下无限的询问和探索的空间,并将故事的未知因素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而这来源于“多声部”叙事手法,故事里面每个人物的告白都不是绝对真实可靠的,由此也就使得故事产生了不确定性。可以说,影片的悬念为影片在票房成绩和艺术成就上都有很大贡献。
   纵观整部影片,故事内容并不夺人眼球,但是由于叙述手法高明,使得故事的意义陡然升华,饶有味道。每一个人的叙述都是有局限的,都只能展开故事的某一部分。只有当所有的告白都拼凑起来,我们才能看到电影事件发展的多个棱角,展现人物性格的多种层面。

《告白》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告白》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告,产生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