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圆融之日》一场流动的饕餮

影视台词 > 影评 > :《圆融之日》一场流动的饕餮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圆融之日》一场流动的饕餮的正文:

   我从未到过博卡拉,也只是从痛仰的一首歌里听到这个城市。但凡文艺青年总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出走,或许成为远离都市文明的一种排泄方式,这种烂俗老套的出走剧情在所有的是非人间上演。
  
  
   不少的旅游观光纪录片,也并非没有动人心魄的一篇。旅行被赋予了太多含义,向往,旅行地点成为自由精神的流放地,从三毛到海子到当代都市的红男绿女,各个想成为特例独行的那一个艺术家。
  
   这部圆融之日是导演的自叙传,显然,纪录片本身就是充满个人主义的一种叙事方式,即使你在场或缺席于镜头中,造成种种客观的假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有观察世界的角度,这种种主观的真实与客观的虚构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部纪录片就不再有意义,作者的旅行也没有意义,如果我们非要赋予它某种含义,那便是你认定的意义。
  
   纪录片开头,作者已经说明来意,博卡拉已成为她的第二故乡。
  似乎整个20世纪的世界,不断搬演着青年人出走的故事。转眼百年,他乡已成故乡,或许,这正是现代社会中个体意识的迸发,碰撞,再到自我寻找,获得认同的过程。本雅明讨论到19世纪巴黎,有这样一种看法,他认为大城市给人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使人无比亲切,在这里,你没有熟悉的固定人群和社会关系,也给你全新的行动支配权,而且不用承担被人指责的危险。但是在今天,尼泊尔的博卡拉成为了本雅明笔下的大都会。
  
  
   跟随镜头空降博卡拉,还没来及感受这座城,一个猝不及防的三轮车夫蹬车疾驰从镜头飘渺而过,他那种朝气蓬勃的微笑与对镜头的无视,连画外的观众都觉得自己不怀好意了。果然,这是座没有猎奇的城市,每个人到这里,来赶赴一场流动的饕餮,本来互不相识,离开此地亦或形同陌路,唯独丢下博卡拉自己,静谧而喧嚣地接待着各种国际主义者,他们或是宗教研究者,音乐爱好者,文艺支持者,反权威反标签共产主义者,乃至后现代左翼虚无主义战士等等等等。其实,只要到了博卡拉,你是没有身份的,以上标签,留给其他地方吧。在这里,你只留下美美的记忆,为了给以后的梦境加了几道鲜艳的彩色,成为一种傲慢的谈资——啊,你到过博卡拉!
  
   然而导演三顾于此足见其诚,从社会学角度,导演的尼泊尔之行处处印证着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当然这是句玩笑话。无论对西方还是东方,博卡拉时刻敞开心扉接受各种精神和文化“殖民”,但是,究竟是谁“殖民”谁“被殖民”仍有异议,这句话,还真不是开玩笑。
  
   “只要有音乐和蓝天,这里的人们随时可以party起来”,这是不是像极了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博卡拉的生活方式印证了这句物理学名言,英文中,physiological 一词的含义有两种,“物理的”和“生理的”,我想再提出一个中文——“本能的”,同“生理的”置换。在这里是没有心灵的,只有生理。因为身与心合二为一了。这个状态,是否能接近片中导演朋友所说(滑翔伞教练)的“冥想”,我并不得知,但是博卡拉早就把这些宗教默默地据为己有,溶化在它古老神秘无所不包的山峦河流里了。你说,究竟是谁“殖民”了谁?
  
  
   “自性圆融,破除我执”,是圆融一词的佛教天台宗解释。可是全片中,每个人都执着,他们坚守了一个随遇而安的信念,强调“personality",追求自我,抛弃传统,follow ur heart,这不是讽刺,因为所有的对立都会统一,统一也将对立,一叶一菩提,世界就是角隅。

《圆融之日》一场流动的饕餮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圆融之日》一场流动的饕餮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圆,饕餮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