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天注定》虚无时刻人性解读

影视台词 > 影评 > :《天注定》虚无时刻人性解读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天注定》虚无时刻人性解读的正文:

  一
  借用汤祯兆谈香港人对本地建立的美学想象,如何不愿离开周星驰的戏谑风格,言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头周星驰鬼”,以近年来公认贾樟柯对中国的审视深度来说,我们心中亦都有一头贾樟柯鬼。既然众人由衷激赏贾樟柯对当代转变中国的思索,在观影者/影评人出现共鸣偏差时刻,则极为容易将自己对贾樟柯的需求灌入影片之中,此所以许多影评人难逃情感宣泄的需求或者具象中国想象这两大魔障。最为突出的例子当然是对其近作《天注定》的解读。
   我无意追朔接受美学不顾夫子自道如何正当且几近典型,又或者因东西方解读本片之不同而带出关乎东方主义情结式的中国现状想象是否存在以及如果存在到底发挥何等作用,只愿指出心魔一种。
  即便贾樟柯对暴力的反思用以电影表达出的内容明显创作多于记录,几起真实案件与改编成电影之间的关系事先已让《天注定》获取了包含复杂情感的注视;至于导演在传达创作元素时抛出的诸如对“类型化电影”的借鉴这类字眼以及看似矗立在悲壮色彩的命定论片名和动物形象是否存在隐喻种种,与其说为电影的解读留下幽暗空间,倒不妨视为大陆影评人自甘借此为己作茧缚身。
   内中误读依循的标准不脱四点:一、如果不能依循正邪忠奸形象类型化的逻辑进行道德归类,便难以产生移情,所以不少影评人不惜篡改文本好做到与真实案例若合符节。周三儿本就不是周克强,他杀人抢劫只为瓦解内心空虚,毫无正义可言,第二小节因此从中脱节;至于小玉虽取材邓玉娇,受嫖客侮辱奋起反抗固然兼得情理,他人婚姻第三者的身份到底叫人唏嘘,此又带出对导演知识分子良知的叩问。二、由学院化解读需求出发探求贾樟柯电影中理念化的一面。如给第四小节富士康工人扣“单向度”与“异化”帽子。三、对当代电影暴力美学的依赖。加之贾樟柯电影中曾经对昆汀与北野武致敬(《任逍遥》、《世界》),暴力主题又是二者擅长体裁,似乎更为印证了对二人的借鉴。四、过度解读趋向。就算一早明白贾樟柯的电影美学是剧情片与纪录片相为渗透,敏感题材处理镶嵌敏感新闻(如2011年温州动车追尾、煤矿爆炸、官员落马等等),纵然人各言殊,不涉及意识形态批判毕竟不甘心。至于动物造成的神秘色彩,国内影评人不愿只诉诸天然的受迫层面,恐怕还是害怕过于浮浅不得其意。
  二
  首先贾樟柯清楚表明借鉴类型片的词句,只有置于导演一再谈及自己成长期间观影无数的港产片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理解。第二节与第四节故事分别对杜琪峰的《放逐》与张彻的《独臂刀》作文本互涉,第三节故事小玉造型以及本片英文名则直接致敬胡金铨的《侠女》。当然,最能体现贾樟柯对胡金铨电影美学之心仪,还在于《天注定》同样勾勒出人物在极短时间内的动作爆发、打斗以及结束,和他们在摄影机下极为内敛乃至神秘的表情。侠义题材,武侠内涵及行侠技艺与电影技术的发展一同带来打斗方式改变,今时今日自然不能强求观众从当代遍布特效的武侠类型电影跃出太多,遑论还有光由暴力主题就跃入北野武或昆汀的电影世界这类习于当代电影所导致的前见式曲解。但这至少反映一个问题:哪怕贾樟柯一一炮制神秘气氛与话题性,对观众来说,电影本身仍旧曲高和寡。至于种种道德沉郁曲张,前文已经讲到影评人为达情感共鸣不惜篡改故事,普通观众就更不知该如何才能达到“心灵净化”了。一旦国内上映,票房遭遇滑铁卢可想而知。
  其次,就暴力这个母题本身进行抽丝剥茧实难得出切实解读意义,一如抵抗举动本身难以被灌入价值。应知,“是抵抗的内容决定其价值,其道德必要性”。可要言明抵抗的内容,同样不易。众矢之的必然为现实种种不公,此话不差,却只顾眼前。
  贾樟柯的剧情片向来好借空间的剧烈变幻表达流动生命存在实况,多时更以模糊地理特点为甚,早前就有学者谈《三峡好人》曰“只见好人不见三峡”。今次《天注定》渲染暴力在时间卷轴下的空间墨迹,于访谈中导演曾言欲如“古人绘制万里山河图”一般,“把中国全貌从视觉上得以呈现出来”,撇开叙述野心之大,而以古典技法的运用仍难逃地域色彩的消融——中国当代视域的突出特征——恰恰在汲取抽象的精神状态,放射为具体的生存境遇。
  何处不是灰蒙蒙!生存本夸诞,镜头从大海的前无进路,理想早已过时,只能攥着一点无望到荒谬的理由——告状——活下,沿时序转到一心实践黑社会喋血江湖世界的周三儿(他头上帽子的“红牛”字样,正好是《放逐》中任达华与林雪一干人等枪战前所握的啤酒标识),再到徒手想从爱情中即使不为自己也要为父母抓住一点“交代”的按摩店前台女子小玉,以及小辉前后均无道路只剩苍茫,根本无力寻找出路只能逼死自己(一如张彻电影中执迷自残的侠客)。纵然他们行使或遭遇暴力,一截截故事戛然而止好似暗夜中耳后一生弯刀响,知未剜在己身,心梗难祛;最终我们畏惧的,还是生存的无意义。乃至这他们的故事终在电影中隐,小玉还要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饱受无罪的愧疚,好似决心为从前人生赎罪。
  因而,于我而言,这部以中国内部大迁徙为背景讲述流动且迷失的无产阶级从被唤醒暴力到走向自我毁灭再复归反身自问的电影,始终在关注的只有一个主题:抵御孤独与虚无。渗透进这个主题的,不是麻木——尽管周三儿的心狠手辣极易被误解——恰恰是不合时宜的浪漫血性,成为主人公撰紧的最后稻草。
  三
  如第一节故事,背景上的时间序曲属《站台》中改革开放下集体经济让位于私人承包责任制,这种经济方式转变带来的结果亦是《任逍遥》与《二十四城记》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岗工人的生活状况。贾樟柯电影主题与内容的完整性为剖开这些记忆提供勾连:《任逍遥》里的愤怒与空虚、《二十四城记》中的怀旧与荒凉,还有《天注定》里的破碎和孤独。然而故事发展至此,已不仅仅是历史遗留下所谓分配不均的问题。
  熟悉导演对陕西地理空间描绘的观影者自会了解“胡大海”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浪漫与遥远想象(另三个坐标是外蒙、乌兰巴托和苏修),大海赋予自己的告状使命,有心揭官商贪污还自学法律,不屑与庸庸碌碌贪小便宜的村民一道为领一袋白面违背自己良心,然而过理想早已黯然消尽在商品社会,譬如街头灰头土脸的革命志士雕像,他还认为只知中纪委就有惩戒地方腐败肮脏的希望(一如旧时代的告御状),认同晋戏《林冲夜奔》、《铡判官》中的正义出发点(替天行道),所以他只能是个“生错时代”的人。
  但是,大海承载的历史问题、取道正义渴求,亦暗含身份/道德坐标置换的可能,冬日闲聊中村民坦陈“当时的煤矿没承包给你,要是承包给你,你还不是一样样的”,别忘了大海的回答是“不一定啊”,他有不是没有可能摇身一晃成了煤老板(焦胜利也有可能落入大海的境遇)。
  这种类型人物的单面化性格叠加当代生存体验的特点贯穿了整部影片,所以很难以道德正义衡量行为的正当与否,贾樟柯本无心经营情与法的抗衡。周三儿看起来是故事中最为暴虐的惯犯,心狠手辣如黑社会,贾樟柯却给他一脸硬汉的尊严。“枪响的一下有意思”,代表的是他找寻人生意义的姿态。现实生活兄弟情义只剩拉杂和琐屑,只有疯狂的作恶才能给自己一点慰藉,从中体验喋血江湖的英雄世界。至于小玉,她迟迟等待爱人的回复,只为了“不给我自己一个交代,也要给我爸妈一个交代”,简直苍白到了极点。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节故事与早期《小武》结构一致,小辉在友情、爱情与亲情都溃败后走入死胡同,但是与小武相比——尽管亲情的压迫依旧——小辉在友情和亲情面显然无力得多,小武属于被排斥和抛弃的对象,小辉却因无法承担而成为苦海一粟,在可选择的友情和爱情之中,他能够做的,就是面对问题时采取逃避的姿态;反而最终了断自己,给了镜头一个飞翔的姿态。
  四个人物无法匡扶正义只能聊以对抗虚无,以及在危急时刻保住自己尊严。小玉周周转转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这一次的流动不再游离于电影之外真实的中国,贾樟柯让这个可怜的女子背负着创伤,亦是唯一的生的希望,来到这个布满他人痛苦的地方(大海),在城墙下被迫面对历史的质问。电影结尾的反打镜头,为双重凝视赋予了多重意义。戏台上的判官发出的“你可知罪”给予小玉搏击内心的质问,确保了暴力与乌合之众的同源性;小玉的凝视则作为双重的追问投射给公然注视着这一系类惨烈虚无生命残破消失的观众;再则,《苏三》这出未演完的戏中戏的圆满结局虽然在电影中无法看到(导演刻意处理)但它所坚持和赞赏的毕竟是绝对的隐忍,几近于无罪下的羞愧。小玉也许会产生一种赎罪的念头,或者一种众人之恶转化为自身真正净化的希望,总之,是一种抵抗虚无的决然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天注定》片名的含义,仍旧表现导演对“当代”中国的思索,或者我们可以说,片名表明的就是“特定时代下的极端生存状况”,这个指向,也许包含暴力,但终极指涉,乃是虚无。贾樟柯并非完全悲观,至少,他认可这种抵抗虚无的姿态。这四个自虐的人物无法在碎裂的世界中成为英雄(哪怕是草莽英雄),但反抗使他们成为自己的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贾樟柯所说的“犯禁精神”。尽管影片由《铡判官》作序曲,伴随《玉堂春》而结束,以自认为是正义化身始,却伴随着人物对他人的暴力,以受冤平反为终,实则人物又不得不面对冤案或者说罪恶感,隐忍地等待,到底还是太苍凉。

《天注定》虚无时刻人性解读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天注定》虚无时刻人性解读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天,解读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