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黄金时代》、《她认出了风暴》、《萧红》之比较

影视台词 > 影评 > :《黄金时代》、《她认出了风暴》、《萧红》之比较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黄金时代》、《她认出了风暴》、《萧红》之比较的正文:

   一位朋友对《黄金》的评价:“就像一个长相平平的闺秀,乍一看并不养眼,但是细看眉毛鼻子都长得周正耐看”,那么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就是知性和感性并存的优雅女士,带着一副黑框眼镜,但掩盖不了面容清秀,而2013年霍建起版《萧红》就是一位妖娆的欲女,表面上是高冷,骨子里是逢迎。
  
   对《黄金》还是爱的, 无论是三个小时的电影还是两个小时的纪录片,都全程无尿点,没有昏睡,但它最终还是为“中国电影不会讲故事”的人提供了口实。其实萧红的小说是散点式的,这部电影也想散点戏剧化。但是散点也应该是形散意不散的。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讲白朗舒群聂绀弩这一批人实在是太散了,棍子万年青红梅等为人称道的文学史段子也是只见其字句不见其章的。而故事的主线进行地飞快,两个镜头就从呼兰河到了哈尔滨,几个镜头就从哈尔滨到了青岛连轴又转到了上海,填充在这复杂路线里的内容,就是这些相对独立的细节,让人难免有种“虚焦”的感觉。其实还有更多像小品一样的细节,成片中没有剪进来,纪录片里难得收录了。单个小品文的确很温馨动人,但毕竟撑不起一种史诗般的风格。想做文坛的《一代宗师》,还是应该有取舍,放弃全面客观的人物介绍PPT,就走风格化的野路子,说不定能出其不意。
  
   由霍建起导演爱人编剧的《萧红》,虽然格局不大,但按照知音体风格安排的各种狗血剧情,着实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影响。有几场戏,也是两部影片中比较重要的剧情段落,《黄金时代》几乎和一年前的《萧红》撞车了。比如哈尔滨阁楼上二萧的初次见面及后来的雨中逃生,端木二萧三人同床的场景,以及香港医院临终前萧红回光返照要抽烟然的桥段。从观感来看,私以为《黄金》处理地较为寡淡,而《萧红》则渲染了其传奇性。霍建起版的《萧红》,小宋佳世前点烟的段落看得我几乎窒息,彻底了然一个女人的挣扎与超脱,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女主角并非空穴来风。私以为汤女神有萧红的灵气却没有萧红的强硬,圆润的面孔不曾历经沧桑,怎么都像一个小性子十足的江南女子。她演得最好的是对聂绀弩吐糟端木时候的碎碎念,以及在鲁迅家里的欢脱,而演得最不好的,当属她两个孩子分别失踪时她的反应,以及那要命的颤抖着叼着香烟写作的姿势。
   《黄金》有温度的镜方和场景不少,那冰皮始解的北方的河流,那晨曦中摇曳的树木对谈的端木和萧红,欧罗巴宾馆里摇曳的暖色的吊灯,哈市小餐馆里的一碗肉丸汤。悲伤从这些地渗出来,而不是通过主人公的眼睛。这点非常遗憾。《呼兰河传》只需要读上寥寥数语,就能感到一种淡淡的悲伤,对于人存在性的质疑。许广平《忆萧红》中写道:“她有时谈的很开心,更多的是勉强谈话而强烈的哀愁,时常侵袭上来,像用纸包着水,总设法不叫它渗出来。自然萧红女士也常用力克制,却转像加热在水壶上,反而在壶外面都是水点,一些也遮不住。”遗憾的是,整个《黄金》并没有那种点点渗出的温柔的哀愁。
  
   萧红这个角色,比她同时代的阮玲玉等等更加有独立女性的风采,所以编剧几乎无处下手了,她不是母亲,不能挖掘她的母爱,她不是战士,不能挖掘她的革命情怀,甚至不是妓女,不能表现她的身体。如果脱离男女关系以及其他的人伦关系讲述一个女人,男性视角的编剧还欠功力。而习惯了被男性注视的王佳芝也难以翻盘为宫二。萧红仅仅是个作家,怎样表现一个作家的痴狂与满足?可以看看关于台湾作家王文兴的纪录片,《寻找背海的人》。
  
   黄金时代幕后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看起来很舒服,没有刻意展示大量拍摄花絮和吹捧剧组,而是细致的讲述了萧红的生平和着作间的关系,介绍时代背景,分析文学史地位,拍摄场景的典故等观众所关心的问题都一一呈现,脉络清晰,情绪和史料控制得当,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专题片,精致的电影镜头反倒成了专题片的“情景模拟”。纪录片分成了五个部分,一个部分讲透一个问题,不像电影三小时混在了一块,各种回文,时代穿梭,心中有话却藏着不说出来。
  
   那欲说还休的到底是什么呢?在《黄金》开头,有一番对话很吸引人:二萧在阁楼里初见,“你有那么多自杀的理由,你为什么不死?”“因为有种东西让我活下。“可以到全片结束,那种东西还是很模糊。是创作的动力?是对生的渴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不是爱情
  
   ”人须要为着一种理想而生活着。”她使烟雾散漫阿在自己的前面,好像有着一种神秘的憧憬,增加着她的幻想。
   ”即使是日常生活上很琐细的小事,也应该有理想。“
   “中国作家的生活是世界上第一等苦闷的,而来为作家调剂一下这苦闷的,还得我们自己动手才成啊!”
   以上是罗荪《忆萧红》。文中提到萧红的理想很具体,是想在重庆开一座文艺咖啡屋室。所有服务和设施都是“具有美的标准的”。看到这里,我才终于懂了萧红为什么不自杀,为什么要“作”,因为她是一个理想主义。战争摧毁了她的外部,疾病摧毁了她的身体,感情摧毁了她的神经,但是对于爱与美渴望永存。
  
   私以为《黄金时代》的亮点不在萧红,也不在任何一个女性,而是在鲁迅。最有氛围感的镜头凝固在鲁迅剪发那个画面。鲁迅也是全片出场人物里唯一没有对着镜头讲述的。咖啡馆一场戏字字珠玑,脱胎于萧红的《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女性视角的鲁迅第一次在大荧幕上出现,王志文虽然口音带着京片,但是已经神似。鲁迅家这些点滴片段,看来非常鲜活。为什么鲁迅这么亮,是萧红把他写亮了。而其他人,并没有把萧红写亮。这是否也从另一个方面显出了萧红文采的出众呢?
  
   编剧有野心,好在导演心平气和。好好一个小姑娘,就毁任人打扮上。最后的结尾那一段教科书似的评论,想像片中多处出现的人名字幕一样,预期达到一种复古的效果,结果被萧红的后现代“离间”得远远的了。

《黄金时代》、《她认出了风暴》、《萧红》之比较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黄金时代》、《她认出了风暴》、《萧红》之比较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黄,比较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