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黄金时代》一曲关于“生存”的悲歌

影视台词 > 影评 > :《黄金时代》一曲关于“生存”的悲歌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黄金时代》一曲关于“生存”的悲歌的正文:


  萧红的作品自不必争辩些什么,她的才华在那个时代显得卓尔不群,也因为她的独特选择和大量绯闻,使得她的形象和地位一直被稳步抬升。在萧红的作品中你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贫穷、苦难所带来的“无”,这种“无”的荒凉感支配着萧红的所有作品。但“无”并不是绝望,你依旧能在章节之间寻找到一些生命的亮色,而这些罕见的亮丽色彩又显示出了一个女性特有的敏感和脆弱。许鞍华对于影片色调的把握是相当细腻的,影片转场之间的光影变幻成色十足;同样的,她也敏锐地将萧红人生中的几摸亮色刻画出来,一是落难之际邂逅萧军,二是潦倒之时结识鲁迅,最后则是生死之际僵卧病榻完成一生自述。很多人将萧红的悲剧归咎于她遇人不淑,所遇男子皆是忘恩负义之人,再冠以今人流行的词汇,例如“渣男”云云,似乎合乎女权主义的立场将王恩甲、萧军以及端木蕻良(甚至骆宾基)全部钉在了耻辱柱上。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样的战乱年代,正是这些男子的介入使得萧红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若非如此“渣男”,或许这位才女会嫁个好人家,或许也就没有这位特立独行的女作家了。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萧军对于萧红的背叛和伤害很大程度上将其对生活的渴望逼入了绝境。萧红童年记忆中最大的阴影莫过于他暴虐的父亲,在逃出生天之后,虽然日子清贫但仍以为萧军便是那个可以拯救自己的人,然后婚后萧军又不止一次地背叛她、欺骗她,甚至拳打脚踢。女人终究是女人,才华如斯,依旧难以忍受丈夫的背弃。萧红在鲁迅死后,写过一首诗,里面称鲁迅的死带走了“正义”,这个形容于公是对先生的赞美和怀念,于私则是因为在二萧的冲突中,鲁迅始终没有袒护萧军,而当时大多圈内好友都站在萧军这边。影片在这个细节上处理得比较含蓄,二萧在上海的冲突都被一笔带过,萧军的“劈腿”实则尽收她的眼底,这种痛苦在她不多的诗作中令人唏嘘不已。这里或许就是该片的一大毛病,过分重视绯闻,而忽略了该有强度的人物冲突。花了大量的笔墨来诠释二萧和端木的三角关系,但却忽略了二萧之间的矛盾,仅仅用平淡的抽烟、牵强的袒护来作为象征,而对三角恋则不惜用“罗生门”的视角来还原。
  
   没有故事(绯闻)的女作家是成为不了名家的,譬如《小团圆》,试问读者究竟是为了欣赏张爱玲的文笔,还是一窥其内心世界的秘密。二萧、端木、丁玲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逻辑下也就显得十分精彩了。很多人对革命中的男女关系感到十分好奇,一听闻某某与某某之间的蝇营狗苟,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便觉得那个时代就是“乱”,甚而质疑某些人物的品质,悠闲地爬上道德高地,如阅读奏章一般品评臧否这些人物。猎奇该是窥探历史最为初阶的心态,陈寅恪言“怀理解之同情”,就是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这些人物考虑,想想在那样的际遇下你会否又比当事人更好的选择,经过这样的过程,或许那些轻佻的嘲讽、讽刺的冷眼都会变成沉默一片。许鞍华和李樯未必不晓得这样的至理,然而为了影片的吸引力和票房,她们仍旧把叙事的重心放在了绯闻的演绎之上,于是也就有了冯绍峰拿着棒槌等着萧红、端木的拙劣画面,令人捧腹。
  
   影片长达三个小时,内容涵盖了萧红一生。有人跟我说,这片子适合像你这样科班出身的人看,是的,许鞍华确实想让影片变成“文学史”,不仅让萧红的文学作品成为她一生的坐标,也尽力让聂绀弩、丁玲、胡风等等都成为她的参照系。然而,电影毕竟不是书籍,照本宣科未免乏味,所以她又将时间的线索打乱,不断地会有回闪,为了防止观众脱离故事主线,又不断地让剧中人物好似报幕一般为你讲解来龙脉,这,确实很贴心。但,不可避免地将影片变得碎片化,若不是萧红的命运过于悲惨,或许观众早就提前离场。在讲故事的方法上,许鞍华或许犯了骑墙的毛病,要么完全遵循时间顺序一五一十讲个明明白,要么就文艺到底让观众云里雾里。从实际观感而言,现有的办法并不令人满意,反而会让一些历史人物的形象显得别扭。比如胡风与梅志,胡风在众人面前夸了萧红贬了萧军,梅志则在萧红失掉第二个孩子之后给她看萧军结婚的照片。由于具体的历史人物冲突并未交代干净,这种插入式的“转折”,让这对夫妇成为杀死萧红的“推手”,这或许就是叙事分寸掌握不佳的具体表现。
  
   其实,许鞍华想讲的东西太多,想谈女性个人意志的解放,想从她的角度阐释鲁迅,想谈谈自身对于自由选择的理解;由于想得太多,而篇幅就这么长,许多想法最终只能沦为轻浮的一笔。她刻意把背景抽离开来,试图单纯地诠释萧红的悲剧,她刻意回避一些政治上的分歧和冲突,尽量让观众注意一个女人的一生。然而,回避本身也会造成误解。领悟了这点或许就能对《黄金时代》糟糕的营销有所理解——“这是一个XXX的年代,想XX,就XX”,在没进影院之前很容易把许鞍华的影片想像成歌颂自由、回眸民国情怀的影片,但观后丝毫没有那种简单的“轻松”感,相反则陷入了深深的同情与思考之中。这种影片与宣传的割裂一方面令人惋惜,另一方则反映了这部影片自身叙事所存在的症结。
  
   对于萧红来说自由也好,革命也好,都是居于次要位置,她实际所需求的是生存的权利。鲁迅很早就指出了娜拉从家出走之后的结局,要么死掉,要么还是得回,没有经济权的独立,就称不上人格意义上的独立。萧红不知有否拜读过这片文章,但她却宿命般的重复了娜拉的选择,当然结果亦是鲁迅预料的那样。《生死场》中“无我”视角下苍凉的北方旷野,犹如她一生的重负,她实在是受够了贫穷和潦倒,她只是想好好的生活,真正地拥有一下自己的“黄金时代”。然而,那样的时代,不容得一介女流如此惬意地生存,这和自由没有关系,这和独立精神没有关系,这就是历史的进程,人强终究强不过形势,何况她是这样的一个女子。

《黄金时代》一曲关于“生存”的悲歌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黄金时代》一曲关于“生存”的悲歌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黄,悲歌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