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深夜前的五分钟》在欲望与现实中直面灵魂

影视台词 > 影评 > :《深夜前的五分钟》在欲望与现实中直面灵魂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深夜前的五分钟》在欲望与现实中直面灵魂的正文:

   By:七禾
   “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也活在最差的年代”。这句最能表达我观影后的心情,借来一用,是为题引。
   无需对演员的演技批判和褒奖,一部以多元文化主义和包容性为核心的影片,值得我们掏出这一杯茶钱,坐在影院静静思考。何况小鲜肉三浦春马,的确“那天你也在,而阳光正好(此处在影片中会有交代)”。
   晚上10点,这座江南小城的夜,安静地出奇,影院也是。当《深夜前的五分钟》播放到一半,座位上的人安静地出奇。影院里有一个男生离席:“看过这么多电影,第一次看不懂。”声音很大,随之寂然。
   是啊,看一半就放弃,你肯定看不懂。《深夜前的五分钟》不是拍来让你享受观感的,她通往你的心,看,固然看不懂。如果你做好准备观影,你需要脑洞大开。
   你需要思考。
   在这里,除了对三位主演的必要表扬外,需要对导演由衷地点个赞。看懂影片,需要足够的智慧,慧生定,正觉定而心解脱。
   一部精致的电影,请给予她足够的耐心、细心、包容心,整部影片并未过分考究剧情,但做足了细节,细节到毛孔。而这些细节,也构建了烧脑的情境,爱情为主线,悬疑是氛围,轻描淡写的惊悚偶尔穿插其中,但所有的所有,最终指向——“利我”的反思。
   影片很好地诠释了生活情境中的利我之心。一如生活,我们谁能矢口否认,没有在一己私欲作祟下,精分出多个“我”?家庭、工作、爱情,不同的场景,需要扮演不同的“我”,因此才会有人说,我们都带着面具在生活。不得不说,正是这些精分出的每个“我”,是“利我性”的最好佐证。回到影片,若蓝如玫不过是刘诗诗不同的面具,哪一个是观众想要的?我想,如果你安静聆听,细细品味,每个观众都会找到不同的答案,你需要的,是带上心。
   “利我性”的探究,也贯穿我整个观影过程,也是这部影片引人反思的地方。最后归来的刘诗诗,到底是如玫还是若蓝,巧妙在于,她是如玫,也是若蓝。导演细腻地构建,让人必须安安静静地品尝,不同细节,会解读出不同的故事,你看到了哪个细节?
   整部影片,每个细节都被诠释的淋漓尽致。如果你足够细心,其实你看到的每个细节,都足以让你解开是若蓝还是如玫的困惑。如玫牵住天伦邀舞的手、若蓝在露天电影处与阿良十指交错的手、如玫独自归来跳进泳池却发现“不会游泳”,如玫第二次回到毛里求斯,海水中淹没身躯却又平安归来……“若蓝”与阿良在游泳馆相遇,到“若蓝”主动坐在阿良旁边的长椅上,她到底是谁?若蓝是不断探寻的“我”,如玫是探寻后展现了真实欲望的“我”。
   如玫说:“我们知道彼此在想什么,只要我们想要,随时都能互换角色……”,阿良第一次遇见如玫,其实如玫和若蓝已经在卫生间完成角色互换,细心的观众一定发现了那杯啤酒。
   若蓝从天伦家跑出,站在桥上“想要如玫消失”的想法,如玫何尝不是?或许这是两人毛里求斯的铺垫吧。可是影片,并没有给我们交代毛里求斯的那次灾难,不是吗?
   戴上阿良的表,她是变成若蓝的如玫,戴上毛里求斯教堂里的十字架,她则是变成如玫的若蓝。毛里求斯之旅是如玫和若蓝迷失了自我,找回自我的旅程。
  
   影片最后,天伦的怒吼是一种自我推翻,是天伦挚爱过程的一种否定。无论是蓝色还是红色,生活不是深沉的“蓝”,也没有太多“红”的激情,回归生活,每段爱情都是平淡的柴米油盐;回归自我,每个人都有正负两面的“面具”。
   开头女主独自出现,结束也是女主独自出现。这是生命轮回中不断迷失自我、找寻自我的过程。无论你渴望或者经历怎样波澜壮阔的爱,最终现实的钟声牵绊住了你。
   影片的结束并非就是故事的结束,你期待的明白,导演没想给你交代彻底。无需交代,最好的结局在我们每个人心里。你看过,自然有了答案。你若非要找到确切的答案,钟表店里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的诗集、悬挂的音乐壁钟、阿良送的手表、梦开始的泳池,都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SO,导演交代给我们的爱情,是那双想要触碰,却收回的手。

《深夜前的五分钟》在欲望与现实中直面灵魂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深夜前的五分钟》在欲望与现实中直面灵魂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深,灵魂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