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桂河大桥》的叙事结构与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影视台词 > 影评 > :《桂河大桥》的叙事结构与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桂河大桥》的叙事结构与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的正文:

   二战,一个距离我们生活来说比较久远的话题。日韩偶像剧以及各式各样的肥皂泡沫式的电影消遣已经充斥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阿凡达》强大的后期剪辑制作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唐山大地震》感人最深的情节也没有办法唤起所有观众的眼泪,还有各式各样的技术和创作强大的影片也在今天看来越来越显得单薄。
  突然映入眼帘的《桂河大桥》姓谁,名谁我们都知之甚少。即使百度告诉我们《桂河大桥》是一部得了几项奥斯卡大奖的佳作,随着老旧的电影画面和年代久远的影星的表演开始,原本满满坐在教室里观看影片的观众变得寥寥无几。这样一部131分钟的战争题材的影片,显然已经难以符合我们的审美和欣赏习惯。
  影片开始之初,蔚蓝色、褐红色、墨绿色的色调开始映入眼两,几个色调的镜头在不停的切换。不知所云的看着各式各样的演员在那里表演,太过久远的题材很难勾起对整部影片的兴趣。因为期末考试的原因,渐渐的静下心来慢慢理清电影的头绪,所有的人物以及矛盾冲突在导演的精心布局下跃然荧幕上。“桂河大桥”四个毫无新意可言的四个字承载了太多反思与情感。看惯了超强电脑特技和拥有强大后期制作的影片,以及在快餐式精神文化消费层面上的电影,突然看看质朴的桂河大桥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反复将影片看了几遍,不得不说《桂河大桥》的导演大卫.里恩是一个成功的讲故事的人,也是一个成功的故事编辑。即使没有现今社会的高科技,他建造的桂河大桥依然带给人震撼与震惊。里恩用其独特的影片叙事结构给我们讲述了《桂河大桥》的故事,也用里恩式蒙太奇手法将《桂河大桥》的故事编辑完美。
  谈到《桂河大桥》,我想从影片的叙事结构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叙事结构我们都不陌生,通俗一点来讲就是怎么样讲一个故事。然而,蒙太奇是一个相对较专业的词语,简单来讲,它就是影视镜头画面的组接技巧。然而,叙事结构和蒙太奇表现手法又并非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在电影中,剪辑从一开始便是着眼于叙事的。也就是说,一部电影的叙事结构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相互结合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桂河大桥》这部影片中,叙事结构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是相辅相成的为整个影片服务。
  导演用独特的多条线索平行铺展、精巧的叙事结构来建置故事,安排情节内容,从而突出影片的主题。桂河桥的情节呈现出典型的线性封闭性结构,以“二战”时期以日本征服南洋为背景,以修建桂河大桥为中心事件,描写了日本一个战俘营的故事。全剧围绕着英、美、日三国军官之间的纠葛与对立而展开。传统的叙事性影片主要按时间的流动讲述故事,保证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明,桂河桥也不例外。它采用了顺叙的方法,该片找不到任何一个闪回闪前镜头,应该说没有打乱时间的自然顺序。
  作为一部叙事电影,除了需要具备一个好的故事外,更需要懂得如何架构故事中的各个环节,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作为战争题材的影片,导演没有用以往的战争宏大的场面,以及残酷和血腥的镜头,而是采用多条线索,多重视角来叙事。整个桂河大桥由两条线索展开,一个是希尔斯情节线,希尔斯埋葬过好多人,因此装病入院,他还目睹了尼尔逊上校关在惩罚室的事情因此逃走;尼尔逊上校的情节线也一样,他为实现自己的目标--- 敬业乐业欲望树立起目标,有欲望才能涉及到冲突,有冲突必然有结果。在二条叙事线索中,希尔斯与尼尔逊两条平行的线索既有一定独立性,同时又相互联系,最终将影片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种叙事方式完全符合于经典电影的叙事模式满足了观众心理对原因与结果的双重期待。
  当然,分析桂河大桥的叙事结构,不得不提到导演大卫.里恩的电影叙事语言风格。他的电影语言的表层意义是电影叙事, 而他的语言内涵却体现了他的电影思维, 即用电影语言表达出他的深刻思想。他总是精心营造画面, 运用各种独特的画面语言规律和特点, 完成他的电影叙事。里恩的电影画面在外表注重形象价值的同时, 更注重其美学价值及认识价值。他的画面体系中尤其突出的是自然景观画面的叙事特色,简言之, 他的画面语言特色为:
  首先, 是拍摄角度的使用。通常使用拍摄角度的不同来取得叙事效果。在《桂河大桥》中, 通过不同角度的镜头, 成功地表达了心理效果。影片开始, 英军战俘初到日军军营, 接受日军大佐的训话, 表现日军大佐均使用仰拍镜头, 而表现英军战俘均使用俯拍镜头。影片用这些不同拍摄角度的镜头表现出了双方的地位和心理气势的高低强弱。之后, 当日军大佐将英军上校从铁皮笼中放出并和他商量建桥事宜时, 虽然日军大佐表情很威严, 但此时表现二人的镜头已是平角度镜头, 这已表明二人在心理气势上已拉平了。后来, 二人在建桥工地商量具体建桥方案时, 用仰拍镜头表现了英军战俘, 用俯拍镜头表现了日军大佐。这样, 镜头角度的变化就表明了日军双方心理气势的变化, 影片利用镜头角度的变化控制了全片的心理节奏, 也控制了观众的心理变化。
  其次, 是用画面主体运动的方向来完成叙事。影片中, 利用画面主体运动的方向性进行叙事构成了大卫. 里恩利用运动叙事的主要方法。在《桂河大桥》中,英军将领尼尔逊不同意军官参与劳动被关入铁皮笼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围绕着尼尔逊展开,随着他运动的方向带动观众的视线,进而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
  第三, 是单镜头中的“ 动” 、“ 静” 对比。《桂河大桥》中, 尼尔逊上校被从铁皮笼中放出后, 英军战俘们自动站成方队迎接他。这个画面中, 士兵们是静的, 上校是动的。这种对比一方面突出了上校坚韧的性格, 虽被关进铁皮笼, 但他决不屈服, 仍旧保持着作为英国军官所具有的尊严。另一方面, 它还使观众感受到了战俘们对上校的无比敬重, 这实际上表现的是大卫. 里恩对他的主人公的敬重。
   在桂河大桥中表现自然景观的画面已成为影像的一个重要叙事组成部分。无论是蔚蓝的天空、浓绿的密林、还是褐红色的工地这些自然景物的镜头,在表意和叙事上面都有其一定的用意。影片开片第一个镜头是仰拍蔚蓝的苍穹下,一只翱翔的雄鹰。这与随后身陷入密林之中英军战俘形成明显对比。也与本片结束时自由的航拍镜头形成呼应,第一个镜头就奠定了作品的基调。
  《桂河大桥》中从人物到景物的画面安排,以及画面的剪辑都是为叙事做准备。从叙述的深度来看,该片的叙述比较主观。该片中的人物看到的或听到的,观众也能看得到或听得到。该片中观众通过很多视点镜头感受到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希尔斯得救的场景中,观众通过希尔斯的幻觉能感受到人物的恐惧心理,主观的叙述是最容易引起观众的认同作用。
   上面提到叙事结构和剪辑的蒙太奇和谐的配合,接下来具体的分析一下本片的蒙太奇表现手法是在怎样为影片的叙述和整体效果服务的。
   影片开始运用不同时空的平行叙述手法,在战俘营里,尼尔逊上校与齐藤围绕着修桥展开着一场“战争”,同时也是在战俘营里,作为病号的希尔斯也在时刻关注着战俘营里的动静以伺机逃走。两条线索,通过镜头的组接,将战俘营发生的故事有条不紊的反应出来。
  到了影片的后面出现同时异地的平行蒙太奇。在影片中,尼尔逊被关进铁皮笼中,同时,希尔斯也伺机逃走,画面的组接是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人的不同命运。后来,尼尔逊被放出来造桥的同时,镜头切换到希尔斯逃亡出来以及在海边与美女为伴的画面。这一组蒙太奇很好的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为后来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接着出现同时同地的交叉蒙太奇手法,这样的设置使影片富有戏剧性和整体统一性。尼尔逊上校糊涂了、希尔斯被迫击炮、、尼尔逊上校发现引发器、日军列车进入桂河桥、尼尔逊上校倒在引发器上、桥在爆炸、列车在掉下来、尼尔逊上校死、炸坏了的桂河桥等一系列的画面剪辑在一起将整个桂河大桥的故事完整化,同时也意味深长。
  导演正是通过剪辑, 进行取舍与重新组合, 让观众按照导演本人的观察与思考方式来对社会和现实进行观察、思考, 从而让观众体会到导演的思考过程和深刻思想。大卫. 里恩不但能谙熟驾御剪辑的各种具体技巧技法, 更为重要的是, 他深知如何运用这一电影化手段来体现他的蒙太奇思维, 即表现他自己的思想。他影片的剪辑特色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蒙太奇组接产生震惊观众的效果, 并引出新事件。影片的最后,桂河大桥在一系列的镜头组接过程中被尼尔逊上校炸毁,紧接着一节节火车从桥上掉下来的场景让人感到震撼,这一处理手法确实恰到好处。同时,最后写有建造桥梁的木牌的镜头,以及木头在水上漂流的镜头都含有深刻的寓意。
  其次是遵守流畅原则的剪辑,给观众以干净利落、准确恰当之感。同时增强了叙事的戏剧性, 完美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反映的仍是导演的蒙太奇思维。整个影片在前一阶段,战俘营里围绕日内瓦公约展开的英日之间的“战争”,镜头剪辑和画面组接随着事情的演变节奏显得比较紧凑。随着齐藤和尼尔逊达成共识,进入修桥阶段;另一条线索中的希尔斯则是成功的逃亡,准备享受退役的生活。这一时段的镜头剪辑则相对显得比较轻松,其中插入了希尔斯逃亡以后的一些生活场景,同时整个影片当时的基调也显得比较活泼,才会希尔斯令人捧腹的一段关于自己伪军官的辩解。后来炸桥时换面的组接又相对来讲比较紧凑。所有的镜头剪辑都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需要,整个故事线条比较清晰流畅。
  这部关于战争题材的影片除了主题上发人深省以外,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源自于那首用口哨吹出来的歌曲。还有一首是在尼尔逊从铁皮笼里放出来的时候,所有英国战俘欢呼歌唱的那首歌也深深的震撼人心,似乎是一个名族的呐喊和呼唤。这些画外叙事的音响为整个影片增色不少,这种声音的剪辑应该属于音画蒙太奇。欢快的节奏,一种讽刺的情感,让整个影片在这样的音响中得到升华。圆号吹奏的主题曲《桂河大桥》响起。音符圆润饱满,桥,却已残缺不全。这座浸透了英国战俘血汗的大桥,终于成为战争的又一个牺牲品。青山依旧,碧水长流。镜头慢慢拉远,留给人们无限遐思。
   影片的色调是这部影片的另外一个突出的亮点。影片随着情节的发展,画面的色调也在不停的变化,通过画面的剪辑组接,整个影片和谐一体。开头第一个镜头是蓝色的天空,一只飞翔的鹰;然后由象征着自由的蓝色过渡到浓郁的绿色丛林,绿色在西方人眼里象征着腐朽;镜头再度切换,蓝色减少绿色和褐红色增多,褐红色则表现出一种不安的因素,这种颜色在后面多次出现并成为主导本片的色彩。影片开始,空间随着火车的移动继续延续着,画面又恢复了一些绿色。诗歌中讲究一咏三叹,以形成韵律的美感,这里色彩的变化亦是如此,正所谓色彩的节奏。在画面的组接中色彩的节奏也成为本片的一个亮点。
  桂河大桥运用属于古典电影连续性剪辑的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来塑造战争片紧张激烈的气氛而且引起强烈的悬念从而吸引观众这无疑是叙述结构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结合的结果。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影片桂河桥由起承转合分明的时空顺序式叙事结构和看不见的剪辑蒙太奇和谐的镜头转换服务于画面的音乐等风格体系的结合流露出古典电影的典型特征。
  
  没有阿凡达炫酷的高科技后期制作,也没有现代感十足的时装美女,在今天的电影市场上,这一类的影片显得有些不符合大众口味。然而,太多的快餐式的电影消费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们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在今天,重新审视这部曾经红极一时、影响深远的影片,电影里所包含的美感以及其中深刻的内涵我们也只能一知半解。简单的镜头组接,平凡的服装,甚至是时代有些久远的故事情节,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的影片确实奥斯卡的宠儿。
  然而,看完影片以后,我们可以静静的坐下来思考许多问题。关于齐藤,关于尼尔逊,关于希尔斯,关于英国名族以及二战时期的很多深刻的问题。而我们有时候花几个小时的时间看一部电影,笑过了,欣赏过美女帅哥以及漂亮的衣服等东西以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应该说,《桂河大桥》简单的叙事结构以及蒙太奇的表现技巧在今天看来确实已经不足为奇了,但是,看过以后让人觉得电影的一种原生态的美,一种返璞归真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叙事结构分析 饶文静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1)
  [2] 《影片叙事与风格体系的互补关系----以影片桂河桥为例》 李容吉吉 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影视艺术技术系 研究生
  [3] 镜语与景语:《桂河大桥》的画面分析
  [4] 《影视艺术概论》

《桂河大桥》的叙事结构与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桂河大桥》的叙事结构与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桂,手法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