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太平轮1949》无法到达的彼岸

影视台词 > 影评 > :《太平轮1949》无法到达的彼岸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太平轮1949》无法到达的彼岸的正文:

   文|凯风
  一
  1949年1月27日,除夕前日,岁暮天寒,一如北国的局势。
  
  其时,平津战役进入尾声,再过几日北平就将易帜。南京政府兵败如山倒,朝不保夕的恐惧感,从政府要员蔓延到普通民众,国民政府卷金远撤,国民亦惶惶不可终日。有门路的早已乘机,逃往远离战火的异国他乡,没有门路的,只能在战火中苟且偷生,夹在中间的,想法设法挤上如“太平轮”这样的客轮。
  
  这是农历新年之前从上海驶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船,手持船票的只有508人,而实际登船的却过千,再加上货物、机关文牍和银洋,太平轮处于严重超载状态。为躲避宵禁盘查,太平轮悄悄熄了灯,改变航线,全速行进,在舟山群岛海域,与另一艘同样在黑灯瞎火里前进的建元轮相撞。建元轮随即沉没,太平轮却未得到“太平”的庇护,冒险前行,力图自救,可惜功亏一篑,最后得救的仅有36人。
  
  那些因船太挤、生病,还有因孩子吐奶临时退票躲过一劫的,或许庆幸于出发前的一闪念;而那些奋不顾身挤上客轮,以为有一处彼岸可以暂时栖息的人,不得不感慨命运弄人。而那些没有客轮可挤的人,命运如何,历史连叹息的机会都没有给。
  
  大厦将倾,一艘客轮的沉没,实在无足轻重。即便这艘船上不乏党国政要,不缺机关文牍,还有大量的黄金银洋,但在当时,这样的海难只能不了了之。虽然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时代的命运都陡然翻转,但太平轮事件却只能犹如当初的沉没一般消失在海底。
  
  太平轮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是在60年之后。借着《寻找太平轮》纪录片的拍摄,《太平轮一九四九》书籍的出版,再加上吴宇森《太平轮》电影的上映,中国的“泰坦尼克号”事件,终于获得了以讹传讹的“黄金船”之外的关注。那段令人扼腕不已的历史,终于借助这些持续的努力,重新回到公众记忆之中。
  
  
  二
  
  记忆是可敬又可怕的东西,它能在数十年上百年之后,仍让人看到时代的乖谬;也能在不到短短一代时间,就让人忘记过的苦难。而这忘记,有时是不经意间发生的,有时则经过权力对记忆的删削、改写。
  
  “太平轮”介于两者之间。我们有太多的大事充斥于记忆里,对岸有“反攻大陆”和白色恐怖,这里有土改反右文革,以至于大时代里个体的命运,淹没在一个接一个的苦难里。即便太平轮沉没这样丝毫不亚于“泰坦尼克号”的海难,也仅仅从属于“国民政府带领二百万残兵、难民来到台湾”这样一句冷峻的描述。
  
  
  龙应台在《大江大海1949》里,写了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无数小人物背井离乡、奔波万里逃难至台湾的故事,也是为大时代留下几许个体的苦难记忆。这些故事之所以令人动容,是因为它洗了政治的伪装,扭转了稗官野史对军阀将帅的偏好。每一个故事的出现,都是对记忆政治工程的颠覆,它一步步瓦解着那些被精心构筑出来的宏大记忆。
  
  导演吴宇森反复声明这部电影“无关政治”,这自是电影审核管制下的不得已之说,犹如此地无银,将“太平轮”的记忆处境展露无遗。一场大时代里的海难,从来都不是一起普通的事故。它来自于时代,从属于时代,然而却超越了时代。65年之后的我们,重看这部历史时,除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则满怀对时代的唏嘘,更能看透那场争斗背后的代价,这正是经由个体记忆重构集体记忆的意义所在。
  
  作为重构记忆的一种载体,电影能够带着人们重温战火纷飞的时代,身临其境般重温人性与命运的抉择。但时代背景越大,电影就越容易迷失。历史越是复杂,电影就越容易陷入浅薄。如果电影只是试图在政治的边缘打回场,不愿正视历史的真实与残酷,东施效颦般追随泰坦尼克式的爱情痕迹,最终的作品只会显得不伦不类。
  
  在时代的动荡里,很多人陨落于往彼岸的路上,如黄土一般湮没无闻。还有更多的人,以为那彼岸世界就要到来,在赔上自己的青春之后,才知道所谓的理想只是虚妄。
  ————————
  这是为微信公号“鸡蛋与高墙”所写的文章,订阅可搜索“鸡蛋与高墙”。

《太平轮1949》无法到达的彼岸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太平轮1949》无法到达的彼岸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太,彼岸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