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一步之遥》为什么不好看?

影视台词 > 影评 > :《一步之遥》为什么不好看?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一步之遥》为什么不好看?的正文:

  首先,表明一个观点,我所谓的“恶”趣味,不是骂电影烂的意思,这里单指姜文在电影里有些强加给观众的他的乐趣和喜好。
  《一步之遥》是万众瞩目的,首映之前的高规格曝光态势,还有姜文在各大电影节上接受采访稿的铺天盖地,让人觉得,年度巨搫终于要来了。有一种下意识的感觉,不知道是我个人的感受还是大众都这么认为,那就是看姜文咄咄逼人的那些言论,我并没有看出作为一名艺术家,亦或是电影导演身上所应该呈现出的所谓的“个性”,我看到的只是自大、骄傲、无以复加的自信心。而那些关于电影创作和艺术上的探讨,也被姜文自说自话的东西掩盖了。在首映那场差评爆发之前,压根你就没从他嘴里得知,《一步之遥》的万众瞩目的点到底在哪里。
  可是毕竟是姜文。在现如今,老导演日薄西山失民心,新导演高票房低口碑的环境下,姜文在《让子弹飞》中奠定的“票房与口碑齐飞”的过,让所有人都充满期待《一步之遥》中的精彩。可是呈现出的这部电影,几乎跟每年的春晚一样,都是毁誉参半的。绝大部分的人表示“看不懂”,我也看不懂,但是我努力的从姜文电影的思维还有他的逻辑努力的想,姜文到底想要讲什么,于是,看到了一些不知道是不是的隐喻和讽刺,也看到了一股子浓重的姜文的痕迹。
  说实话,这种姜文的痕迹看上跟冯小刚拍《私人订制》一样,带着任性、带着所谓的骨气、带着一种高高在上,藐视大众的尊贵感。冯小刚在《私人订制》里,在“导演”的故事中,论述高雅和低俗,他眼中的低俗是和农民工绑在一起的,这个故事带着他赌气的骄傲,嘲笑人们看不懂他的《1942》;姜文在《一步之遥》里还是用“拍电影”论述了类似的话题,从王志文的嘴里说出的那些话,不由得,就会联想到当年大家对《太阳》的不买账,甚至还嘲讽了一下《子弹》受热捧。两个电影,都是受到导演个人情绪、个人情怀的使然,所以,如果我们不探讨剧情和艺术上的成就,这俩片子,跟周韵嘴里没吐清楚的四个字一样:“一丘之貉”。
  但是《一步之遥》还是好于《私人订制》的,起码,前者没有后者那样那么过分的愤愤不平,也还在弄了一些技巧和技术,甚至于一些大众对姜文所期待的那样的批判性在里面。虽然电影看起来很无趣。
  从《一步之遥》的观片感受来看,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关于艺术
  《一步之遥》里面有两个维度的关于“艺术”的表现。
  一是关于电影的艺术。
  一是关于戏剧、舞台或者其他的艺术。
  关于电影的艺术,在《一步之遥》里,周韵作为一个导演,她拍摄电影的全过程,我的感觉,也是在表现姜文自己在现实电影创作中所面临的那些个问题或者现状。电影里周韵拍的纪录片,实际上在最后已经完全偏离了她的创作初衷,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姜文似乎在自嘲的感觉。我琢磨不透这里面的奥妙,顺便就扔在一边把。
  电影里,姜文将话剧、音乐剧、歌剧、沪剧、京剧这些元素几乎是堆砌式的放了进,开始的那段花国大选,春晚、小品、相声(舒淇的单口、姜文葛优的对口)这些综艺舞台的表演也被有些超乎想象的组合在一起,甚至于连旁白,你都能够听得到一股子“评书”的味道。有人解读,姜文是在模仿石晖在《我这一辈子》里的旁白语气,似乎这也是姜文通过这么一个有些荒诞、极致、奢华的故事的讲述,来讲述自己现实中的遭遇?
  姜文那么极致的将舞台上能够展现的那么些个艺术呈现在电影里,我觉得是有用意的,可是用意具体是什么,很抱歉,依然是那句话:“看不懂”。起码我看得到一些个好玩的东西,算我猜测。舒淇作为花国总统的演讲,主旨清晰、旋律向上,很像是阐述某种“梦”的口吻,这不禁让我有一些联想。如果有了这种联想,似乎就会有人告诉你,你看懂了。
  但是实际上,我还是看不懂。因为姜文的思维,我无法保持在同一纬度上。
  所以,在艺术上,我看不懂他。
  2、 关于叙事
  编剧有9个人,跟以前的创作方式一样,姜文也是编剧之一。这一次的编剧团队,多了一丝“戏剧”的味道。看完《一步之遥》,有一种错觉,姜文是有多迷恋戏剧这个东西。《一步之遥》如果刨除那些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之外,几乎就是个戏剧。而且是先锋式的。看《一步之遥》让我想到了一部伟大的话剧,同样是我没看懂的《等待戈多》。姜文将“荒诞性”那么大胆的扔进了这个电影的拍摄中,叠造出他自己的叙事风格。
  姜文所有的电影中,几乎也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叙事是干净利索的,可是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已经开始将自己浓重的“荒诞”性加入叙事,然后干扰叙事了。《阳光》和《鬼子》的故事,是有个明确的线索的,虽然没有太多的遵循所谓的“起承转合”技术,但是同样是属于“冲突论”范畴的。到了《太阳》,他就开始了自己对于叙事上的一种表达,有一些太过于肆意妄为的表达。姜文在中国的导演中,是不属于技术派的,他永远是一个艺术导演自居,而且,他身上所存在的大众认知度和话题性,在当代电影市场中得天独厚的票房优势。可是他在《太阳》失败了,败在了他沉寂多年需要一吐为快的个人意识上。然后《让子弹飞》他又赢了,赢在了他回归到原有叙事性的谋略上,讲一个怪异趣味有隐喻的故事。可是《一步之遥》的半边垮塌,还是在于他依然是那个不折不扣的情怀使然。他仍然想坚持的表达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观众想要的。
  所以他才会在电影里那么直拉拉的讽刺了一把电影的拍摄“百姓喜欢就好”。
  单纯的从线索上看,《一步之遥》的故事是顺畅的,从洗钱、花国总统之死、逃亡、被抓、拯救、在逃亡、死亡,这个线索看,是构成戏剧张力的,如若按照商业电影的叙事原则,这也是完全可以成立的逻辑思维。姜文在电影里的创作则打破了一种常规的叙事策略。他硬生生的把这条线索斩断,然后除原因和结果,只留下中间的那段展现,然后塞进大量的台词和荒诞性的表演。从大众观赏度看,这是完全跳切且没有逻辑的东西,可是你如果懂姜文,你就知道,这其实就是他的本事。实际上《太阳》就是这种叙事策略,只是它前后颠倒了叙事的顺序,变得更加拗口;《子弹》的叙事策略也与此相似,但是那部戏的跳切点,仍旧是砍在一场戏几乎要完全结束了之后。《一步之遥》的片名,我所理解在于叙事上的表现,实际上,有点告诉观众,这个故事离讲得通还“一步之遥”。那一“步”是姜文自己砍掉的。或者说,他是因为某种原因才故意砍掉的。
  3、 关于隐喻
  姜文电影里的隐喻和讽刺性,向来都是大家解读的乐趣。姜文拍电影是有危险的,尤其是《鬼子来了》被禁之后,他在电影里的那些个隐喻,就变得极其绕脑子了,有点像脑筋急转弯。某局和大众看他,其实走在同一起跑线上,就是,我看不出来,也就没有了危险。
  姜文的个性是艺术家式的。艺术家需要思考,艺术家也需要批判。电影史的发展过程中,所谓的大师们,他们的电影都带着思考或者基于现实的一种批判。姜文自然也是想做大师的,或者他现在自以为是大师。起码,他拍的电影,每一部都是那么的具有争议,而大家对他之前四部电影的评价,依然在艺术性上,都表示了极大的认可。这点比较六代导演来说,似乎更有一种新鲜感,从性格来说,姜文似乎也比其他六代导演更像是艺术家。六代导演的电影讲究创新,而在商业时代,他们也都放弃了自己的原始追求,曾经的成就也就不复存在了。姜文还在坚持自己的艺术创新,而且他很自信,也很聪明,所以《让子弹飞》的商业包装下的艺术电影范成功之后,他就那么的赤裸裸的想表达自己在艺术电影上的卓越能力。
  《一步之遥》的隐喻有很多,但是不知道为何,解读却显得极其的艰难。从《太阳》之后,他电影里的所谓的那些个讽刺,都变得很难解读,似乎除了他自己,没人能够深入的了解他到底讲了些什么,当然,他自己是不愿意出来解释的。相比《鬼子》和《阳光》中的那些玩味的东西,后三部作品的拗口和晦涩,肯定是与审查有关的。所以在《一步之遥》里,就有关于“审查”的某方面暗示。这一段,表现在了武六跟武大年之间关于“引渡马走日”之间的论战。武大年关于“里子”、“面子”,还有“娶小老婆”的论述,实际上就是在讲述某种“自我阉割”文化的可笑;武大年嘴里满口土话,一点也不上档次,而他骂武七嘴里的“科学民主”是狗屁,也表明了一种文化自豪感的可悲;
  不知道是我自己这么觉得,还是很多人都看出来了,舒淇扮演的花国总统散尽家产,挨家挨户送“自己”的那个段落,包括钩姐和马走日在汽车里的那些个台词,我想到了微博上一直传的话题,那感觉是,自己家孩子都吃不饱,却大方的拿给流浪孩子的感觉。总统“上帝”的姿态,多么有现实的依照性。
  王志文在片场的那段关于“越是世界的才是世界”的电影创作的台词,有理由理解是姜文在故意针对着某广告牌上写着的关于文化发展的定位;
  马走日被戴上皮革口罩,逼着重新演绎“杀人”段落,也能够看得到关于舆论造假的现实讽刺;
  开场那打算没有什么叙事依据和逻辑性的花国大选,奢华而没有内容,华而不实,假大空。
  ……
  这都是零散的我看出的感觉。但是到底是不是姜文想讲的,我不敢下定论,因为毕竟,我们现在的言论,很“自由”。
  4、 关于姜文
  《一步之遥》就是姜文自己。
  所以它注定是一个争议的电影。
  从导演的角度看,影像和讲故事的能力是最大的生存条件,而成为大师,就得看导演的脑子里在想什么,以及通过影像和叙事传递出了什么了。
  影像上的处理,电影是精致、而且极致的。这是看电影的最大的享受。姜文在《一步之遥》中那么大胆的使用了3D、IMAX等技术,虽然出来的视觉效果并没有达到某种技术上的革新或者成就,但是起码从画面感官、色彩、声音上看,是好的,起码对于中国导演来说,是优秀的。舞美的设计,几乎成了最大的亮点,钱花出了,得到的那些个画面感官也是足够的。而在杜比立体环绕声的观影体验中,尤其是在花国大选的歌舞片段中,确实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享受。音乐剧、歌剧的演唱的音效处理,甚至于比现场听音乐会要来的更真实和更清晰,有一种错觉是,你在这样的立体声中,几乎是完全享受关于音乐的美感。另外,你还可以清晰的听到姜文摩擦胡子的声音,细致入微。
  姜文在视觉上设计,确实体现出了他作为怪才的一种优秀品质,他可以做出别人想象不到的画面和角度,这是他的天赋。
  如上述,叙事同样是姜文的。
  观众不理解,或者不买账《一步之遥》的口碑,我觉得,还是姜文太过于放肆的结果。诚然,他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演员和导演来说,他深知自己导演的电影必然是话题大作,必然是有票房的,于是他就过度自信的玩弄自己的艺术,或者是只是他自己的艺术。然而,他确是用商业片来包装的,这给观众有一种被蒙骗了的感觉。
  从角色定位来说,电影中唯一一个选对了的角色是姜文饰演的马走日,那就是他自己;演的好的,则是文章和王志文,他们对于角色的拿捏对准确的。葛优、舒淇、周韵、洪晃、那英,这五个重要的角色,从现有的故事看,是契合这五个演员的,起码看他们演戏,都有一种“两层皮”的感觉。选择这些演员,姜文是单纯的出于商业选择,还是出于一种对角色演绎“一步之遥”的阐述,不得而知,但是确实最后电影呈现出的东西,就是怪腻,而且做作至极。
  如果姜文自己作,观众是买账的,他就是哪种类型的演员,但是带着一群人一起作,用作的剧情、作的台词,再加上作的剪辑风格,最后呈现的,就是一出看上稀里糊涂,只有姜文自己看得懂的大杂烩了。
  所以姜文想要艺术电影,但是又不那么甘心做艺术电影。他必然是有强迫症的,除了强迫演员、剧组遵循他的艺术外,还要强迫观众也接受。
  世界史中,有艺术的大师,有商业的大师,也有可以吧艺术和商业做到有机融合的大师。纯艺术的大师走的是人生境界和超脱的哲学思考,所以有断裂的《八部半》,也有现实的《偷自行车的人》、也有奇思的《海上钢琴师》;纯商业的大师如卡梅隆,他就是那么执着的将电影的商业元素最大化,最大化到一种大众认为好,完全接受的程度;而综合了艺术和商业的大师,过的希区柯克、比例怀尔德,现在大卫芬奇或者马丁斯科塞斯,他们没有那么执着的压迫观众接受什么,他们就是实实在在的拍好自己的电影,至于观众接受不接受,不是他们考虑的范畴。
  所以,姜文走向大师的那条路上,被他的偏执狂、强迫症的性格给害了。
  
  所以,《一步之遥》没那么的烂,起码对于《小时代》、《后悔无期》、《分手大师》来说,这是看得出用心的,而且是实在的;起码对于《太平轮》来说,这是有创新、有想法的;起码对于《同桌的你》、《匆匆那年》来说,这是走在以后,而不是沉溺过的。
  但是也不能说好,因为,这个片子,确实没有那么多必要的强迫别人必须要懂得什么。
  与姜文自己比来看,远不足《阳光》、《鬼子》带给我们的惊喜。

《一步之遥》为什么不好看?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一步之遥》为什么不好看?来自微语录网,更多《一,看?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