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一步之遥》从结构角度看分析

影视台词 > 影评 > :《一步之遥》从结构角度看分析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一步之遥》从结构角度看分析的正文:

  0,绪论
   请允许我用这样一个严肃的副标题作为开头(偷笑),虽然这篇文章绝对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但其中包含了我的一些思考,一些对姜文电影的理解。
   好了,我们开始吧。
  1,作为元电影的“一步之遥”
   从影片进入歌舞环节,姜文就已经开始对武六这一角色进行叙事铺垫。站在幕后,摆弄摄影机,来回走动,很显然,作为导演的武六的原型是姜文本人。随着武六角色的展开,元电影的构建开始。歌舞段的摄影机和拍摄的镜头为后来的“枪毙马走日”的拍摄埋下伏笔,有趣的是,姜文拍下的这一段拍摄画面恰好是对其行为的照应和自我窥视。通过元电影的处理,姜文完成了对自我角色(武六)和行为(摄制影片)的双重窥探。
  2,系统的建构
   姜文通过玩弄元电影,即通过在自身的批评中自我重叠来预先对付一切元语言的批判。具体的考量,便是歌舞段和王天王戏剧段的观众刻画。在这里,现实观众的任何偏离作品审美趣味的发声都已进行了预处理和预编码,而上映后的差评则成为了程序运行的“第一推动”。
   拥有演员和导演二重身份的姜文迷恋上了仿真的欣快症。他力图在电影中消除因与果,始与终,而用重叠代替了这一切。
   武六成为了作为导演的姜文的再现,而“枪毙马走日”中的“马走日”则成为了作为演员的姜文的再现。这里,再现的转盘愈发疯狂,这是一种内向破裂,它不是离心的,而是向心的。
   然而,我们又无法忽视这一结构的离心冲动:这是否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现实的导演/观众和电影中的导演/观众,哪一个更加真实?这是还有真实存在吗?这是一个嵌套的结构还是一个平行的结构?这样的无限折射仿佛将观众放置在两面相对的镜子中间,而观众感受到的则是梦幻般的超现实效果。
   令人惊叹的是,这样的超现实感受早已在完颜英之死那一幕进行了预编码。完颜英与马走日的旅行随着飞向月球的荒诞表演达到了高潮。导演在影片的这一段刻意加入了间离的效果,其目的便是将观众更完整的纳入到电影自身的封闭系统中。随着观众与情景的暂时分离,观众的超现实感与完颜英的超现实感形成了象征符号般的对照。而月亮与地球的辩证关系同样是对这一象征对立的补充说明。
  系统越发精致,而这一切都是为最后的崩溃埋下伏笔。
  3,重言式反讽
   王天王作为一个起承转合的角色其重要性自不必说。这个角色的台词也是全片的一大亮点。例如那句“一个男人的脸和一个婴儿的脸放在一起,慈祥;一个男人的脸和一个光屁股女人的脸放在一起,流氓”,正是对蒙太奇手法的形象比喻。
   在所有台词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反倒是一句看起来不起眼的台词。王天王说:“从来就没有什么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难道越是长春的就越是上海的?应该是,越是世界的,就越是世界的。”多么精妙的逻辑啊。一切真实就在这样的重言式反讽中消解了。“真实”是什么?答曰:“真实,就是真实。”因此,系统只剩下模式,地图,而“真实”的领地则无处可寻了。
   这并不是元语言的诡辩,这正是我们所在的后工业社会的真实(?)图景:广告,新闻,金融衍生品,正是它们构建了模式,消解了真实。
  4,系统的崩溃
   影片中,姜文试图依照现实系统构建了一个仿真模型,并通过对其随意摆弄来获得玩弄现实的快感。影片最精彩的一段当属最后的出逃剧。马走日被追赶到了风车上,同行者和朋友只有武六一人。四面而来的是一对对穿着婚礼服的新人,周围传来一阵阵枪声。风车,承载着堂吉诃德的荒谬与理想。这是属于马走日的终极抉择:to be or not to be?
   随着马走日跳下城楼,随着他口中说出一个又一个埋藏在历史废墟下的真相,建构的系统终于崩溃了。马走日的死意味着他拒绝了系统赏赐给他的留命的权力,也就是作为奴隶继续生存下的权力。“如果权力是延异的死亡,那么只要这种死亡的悬置没有消除,权力就不会消除”“只有在这个生命交还给他之后,才能被废除——废除在一种非延异的死亡中”(《象征交换与死亡》P55)即暴死。因此,系统的内在逻辑性和目的性在这一点崩塌了,马走日终于吸取了张麻子失败的教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然而,这样的胜利的现实意义何在?事实上,这仅仅意味着姜文亲手毁掉了自己精心打造的玩具,而现实世界却没有为之进行过一丝停留。悲观地说,这部电影充其量不过是姜文个人的yy盛宴罢了。
  5,系统的幽灵回响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姜文就在一次又一次地自我表述,而且,每部电影都拒绝重复与平庸。
   “在这个阴性的文化环境中,他的电影始终追逐着与流行审美价值相异的一种境界及观赏趣味,衬托出格格不入的阳刚与固执。”(《作者电影观照下的姜文电影研究》p15)这是一篇论文对姜文电影的评价。
   显然,论文作者没有意识到姜文的这种抗争品质只会加速姜文的现实失败进程。我把它命名为“系统幽灵程序”。作为系统内部必要的平衡器,姜文安稳的履行着平衡者的职责。他并没有让权力机器陷入紊乱,反而让自己成为了商业意识形态的泄压阀(可参考影片“雪国列车”)。
   有人说,张麻子是姜文的理想人格,而马走日才是姜文的现实人格。我认为,不,恰恰相反。张麻子使用的真实暴力很容易就被系统吸纳,融合,因为“系统依靠象征暴力而生存”(《象征交换与死亡》)而马走日,则利用一次更高等的死亡来回应。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就是:“系统为了回应而陷入自杀的绝境。”即逻辑自指的困境。因此,张麻子代表的是姜文的现实处境,看似成功,实则处处被(商业逻辑/黄老爷)诛心;而马走日则是姜文的理想,用死亡换来系统的崩溃。
   电影本身的失败也昭示了商业意识形态绝对操控的现实。现实中敏感而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姜文终将毁于其所表现出的危险的生命力,终将成为商业逻辑的牺牲品。这是系统的幽灵程序对姜文的反叛。
   作为独行者的姜文,终于被时代抛弃了。
  6,尾声
   终于,到了电影的结尾,终于,到了告别的时刻。其实,这同样是这篇文章的尾声,所以,我想用更感性的笔触书写。
   天亮了,梦醒了。似乎之前发生过的一切都只是一场梦,只是马走日在离别前做的一个五味杂陈的梦。
   于是,结局在梦境中展开:
   列车徐徐向前,难忘的是离别时的四目相对。金色的阳光照映着武六的脸庞,长风吹动了围巾与长发,而时间永远定格在最美的瞬间。
   结束了。我们不必再纠结到底何为真实,何为虚幻。总之,一切都已结束,gone with the bullets.
   “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说,这是他拍过的令他最满意的一部电影。
   可是,这部电影又能引起多少人的情感共鸣呢?
   总之,良久的回味。

《一步之遥》从结构角度看分析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一步之遥》从结构角度看分析来自微语录网,更多《一,分析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