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投奔怒海》驶向远方的船

影视台词 > 影评 > :《投奔怒海》驶向远方的船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投奔怒海》驶向远方的船的正文:

  《投奔怒海》影片最后的定格画面,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了《四百击》最后的定格镜头。同样是孩子,同样是逃走,同样在海边,同样也是面对未知的命运,唯一不同的是一方在岸边,另一方却坐上了一条驶向远方的船。
  
  本片想表达的太多,却不仅仅是谈人性的电影。面对《投奔怒海》这部片子很难让我们相信它是许鞍华嘴里说的“人性电影”,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这部片子的隐喻与政治暗示。这也是本片在当时国内不能公映的原因。
  
  不可否置片中有很多情节都体现出了人性的侧面,无论是人性的阴暗面,还是人性光辉的一面,在片中都有展现。对于生存、死亡、压迫、军队、性等方面或明或暗的用镜头展现给观众。特别是对于越南新经济区的描绘,现实与人们口中巨大的落差感。
  
  以芥川汐见越南的拍摄行程为线索,由最初的在政府安排的“新经济区”时看到安排好的学校,对比到后来跟着琴娘一家一起经历的平凡人却不平凡的生活。亲眼目睹了军队征兵的时候当街抓人的现况,比杜甫先生《石壕吏》中的“有吏夜捉人”显得冲击力更强,片中光天化日的拉壮丁,摄影师用了手持拍摄结合长镜头来展现抓壮丁时候人们的挣扎。而后芥川汐见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在楼上俯视整个场景,用相机记录下来抓壮丁的卡车上站着的被麻袋装着的人们。“鸡场”的段落更加能够体现出人们在面对生存的态度。这种从死人身上拿走值钱的东西行为,也可以展现人性中自私的阴暗面。
  
  除了阴暗面外,片中也有关于人性光辉一面的体现。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关于廖骞人饰演夫人这一角色,这个角色的背景交待是通过酒吧里阮主任和芥川的对话来实现的。而这段对话中又有对越南历史的隐喻,法国人的殖民统治时期她做了法国军官的情妇,法国人走后美国人介入越南政局,她又跟着美国人混。她身上有太多的秘密,可是依旧看起来像是三十岁的美丽女人。因为夫人像其他人一样都要生存,为了更好的活下不得不妥协。夫人这一角色,让我们不由联想到了《情人》中梁家辉饰演的东尼。两者同样是中国人,在越南生活,同样都被生活所束缚。这样的类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越南异乡人的常态。尽管生活并不十分困难,但是却失了自己渴望的自由。
  
  除了人性的描写外,我们看到了很多的隐喻和政治暗示。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片子本身的创作团队的问题。《投奔怒海》作为一部合拍片,在艺术上无疑是成功的,而在政治上的却并未能得到特许。当时的左翼电影创作盛行,本片的左翼风格不表自明。许鞍华作为青年导演三十多岁,出手已经是有大师风。在当时因为严浩因为害怕失台湾市场而不敢拍合拍片,而正在拍《胡越的故事》的许鞍华对越南这个题材很感兴趣(《胡越的故事》一开始就是讲难民船已经到香港)而许鞍华迎难而上接了监制夏梦的这个片子。
  
  同样担心失台湾市场的还有本片原定的演员周润发,在他拒绝后推荐了刘德华,而让刘德华接演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发哥跟他说:因为他本来也没有台湾市场。这让一直在TVB拍摄电视剧的小生终于走向了大荧幕,而且在拍摄期间主演林子祥发现他的唱歌天赋,让刘德华可以考虑加入歌手这一行列,这才有了此后我们见到的刘天王,这都是后话。不过为了拍摄本片,先拉到了海边晒了几个月,才有了片中黝黑的皮肤,认真程度可见一斑。而片中许多幕后的人员在片头字幕中并未用真实姓名,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化名成了区丁平,化名的原因也是因为考虑台湾因素。
  
  当时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在大陆与香港的碰撞中产生了《投奔怒海》这样的片子。在当时的大陆公映是不能的。片中太多的相似之处让我们会不由自主的联系到中国大陆。例如片中芥川的学校里孩子们表演节目,老师唱的歌曲“梦中见到胡主席”不由让人们想到那首“毛主席是红太阳”;新经济区中的生活又像是大陆文革时期的劳动改造场地。同样是追求共产主义,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观众自然而然的联系起来。能够联想的实在太多,这也是为什么能够让我们在接受如此大的信息量之后依旧可以能够感受到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冲击。
  
  《投奔怒海》的细节上的处理也是打动观众的关键。魏君子在谈许鞍华时说“虽然风格化显然逊于谭家明、王家卫;戏剧性不及章国明;剧本严谨度又难望严浩——但她的强项是凭借感性的触觉和情怀,寥寥数笔就已经传达出深刻的感情或人物关系。”因此在许鞍华的影片中,细节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片中琴娘买鱼的桥段,让我反复思索。几句话里就把琴娘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一个有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社会经验丰富的小女子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在看到这个桥段的时候,脑海中会自觉的出现了许鞍华的另一部代表作《女人四十》里的桥段。萧芳芳盯着一条即将死的鱼而不肯离,直到鱼死后称,告诉老板这是死鱼五十块足矣。生活的质感同样在一条鱼身上得到了体现,看到这一幕重现不由得一阵唏嘘。
  
  作为一部描写异国友人在越南事情的电影,许鞍华的风格明显不同于法国电影《情人》表现出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多的是让人深思引人反省;也不同于陈英雄的越南电影讲求光与色的对比,更多的是现实主义的拍摄技巧还原真实的‘越南’;更与《印度支那》中的越南军队描写大相径庭。这些同样是与越南有关的电影,分别在不同的角度上来进行阐述,很难界定谁对或者谁错,更多的是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越南历史的思考。
  
  投奔怒海,既然明明知道是怒海还是依旧奋不顾身,芥川被熊熊烈焰焚尽,而琴娘和弟弟则坐上了那艘驶向远方船。谁也说不准他们的命运是什么,因为远方或许并不光明。用许鞍华的《胡越的故事》来思考难民逃走后的经历,真的不容乐观。但是结局并未固定,开放式的结尾让我们抱有一丝希望,或许船驶向的远方是光明的。
  
  再一次回到结尾,回到定格镜头,细细思索又不由不对许鞍华的设计拍案叫绝。这艘驶向远方的船上有让观众牵挂的两个人的命运,这定格也真的像《四百击》一样直击人心了!

《投奔怒海》驶向远方的船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投奔怒海》驶向远方的船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投,的船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