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桂河大桥》一座桥的倒塌

影视台词 > 影评 > :《桂河大桥》一座桥的倒塌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桂河大桥》一座桥的倒塌的正文:


  昨天和朋友一起在电脑上看了电影《桂河大桥》,它在我的电脑里安静地躺了几年,一直没有看。看完电影之后查电影介绍,才知道原来是1958年的作品,比我猜想的还要老。
  这部电影承载的东西有点多,可以从一些角度解读。
  1.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复杂,是所有最聪明的人都在用毕生精力思考的。对于战争中的人,他们活着的意义是打仗、杀敌、取胜。对于俘虏呢?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电影中的俘虏在努力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上校找到了,那就是修一座好桥,这座桥代表着这些俘虏对人生的追求,也代表着他们对自身价值的找寻,那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有的人追求事业的成功,有的人追求家庭的幸福,还有人有其他追求,不论哪一类人都会对自己的追求有一些执着甚至是偏执。要达到目标需要偏执,但是人生的喜剧性和悲剧性往往也来源于偏执。
  2.人应当怎样英勇?
  上校用他的英勇不屈维护了他作为一个军人的尊严,这是他生在文明国家里的所养成的对自己尊严重视的习惯,也是由他对法律的无比认同和敬畏而誓死扞卫的价值,这是令人敬佩的。军人,在成为军人的一刻起,生命就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国家,属于战争,所以,上校的英勇是他作为军人的职业道德的一部分。
  实际上,我们普通人也应当学会英勇。
  3.人要怎样坚守原则
  上校在坚守什么样的原则?是军官不参加劳动的原则,这是战争法规定的,他完全执行,而日本人并不愿意这样做,于是上校选择了对抗。此时,他在用很多人的性命对抗日本人,维护的并不是更多人的性命,而是国际法的尊严。
  上校要坚守的原则,是战争法,战争法规定了俘虏的权益。上校之所以投降就是不希望在无法取胜的情况下不要让战士们全部牺牲。所以,他用自己并不年轻的身躯抵挡酷暑,抵挡日本人无底线的迫害,在这个时候,他和日本人的对抗已经成为了一种价值观的对抗。
  在一般人看来,军官们参加劳动就可以让日本人不迫害他们,他们就可以安安稳稳过俘虏的生活,但是上校没有退让,他是在用生命扞卫法律,这大概就是中国儒家所说的“舍生取义”。
  4. 不同文化对战争的认识,战争法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人们对战争的认识有不同。开始,战争是很有秩序的,甚至是在贵族们约定好时间地点后的集会,有点阅兵的味道,但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争斗的激烈,战争逐渐演变成“诡诈”的学问,战争有准则吗?有,但是很少。比如,中国历史上杀降病的事件层出不穷,说明大家并不相信战争法则,人们只相信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
  西方国家逐渐发展出了战争相关的法律,但是能完全执行吗?恐怕也很难,二十世纪的战俘营也是充满了疯狂的屠杀。
  电影中的日本战俘营表面上对战俘还不太差,但是依然会采取一些极端手段来管理战俘。
  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为了取胜不择手段与在战争中保持人道是也是一对矛盾,正是因为矛盾,所以永远不可能平衡,我们只能尽量避免战争,并且尽量期望人们少在战争中采取非人道措施,但是谁都知道,这很难做到。
  电影中的成功从日本战俘营逃出的希尔斯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他没有什么追求,也没有什么原则,他看多了日本人杀俘虏的事情,于是一定要逃离。他成功了,凭的是机智和运气,还有求生的本能。
  5.希尔斯的宿命
  在希尔斯从战俘营逃离后,故事变成了双线发展:一端是战俘营中的英国人开始在上校的带领下,逐渐将桥修好;另一端是希尔斯被迫加入了炸桥的小分队,踏上了炸桥的旅程。希尔斯好不容易摆脱了战俘营,结果宿命般地重新回来了。实际上,这个人物在加入小分队之后就变得普通,失了光彩,让这个原本有两个主角的电影只剩下了一个主角,这是编剧的问题,也是演员的问题。
  6. 上校的宿命
  上校的宿命就是这座桥由他开始,从他结束。
  我们知道,上校将大桥看做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所以修桥是他主动为之,那么炸桥呢?我看了很多遍还是不能确定他到底想不想炸桥,他已经明白过来自己的立场是英国人,应当炸桥,但是他依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想要炸。影片中人物设置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这里,上校的矛盾不在于他没有明白自己的立场,而是在明白立场之后的矛盾,他的矛盾在于他的立场和他的生命意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所以他无力做出选择,只能听由老天发落。导演选择了观众能够接受的结果,让上校自己用身体触碰引信,亲手毁掉自己的心血。但是我一直很怀疑导演想不想这么做,因为如果想要突出这种矛盾,制造戏剧效果,最好的结果应该是小分队全部牺牲而无法炸桥,上校被小分队杀死,因为这样的悲剧效果更能突出矛盾。可惜导演没有这样的勇气。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电影《色.戒》,导演是有勇气的,最后王佳芝选择了爱情而背叛了自己的小分队,而易先生没有选择爱情,毫不犹豫地把他们全部处死,这是一个糟糕的结局,但是显然要有力度得多。
  7.骄傲的日本人
  日本人的形象比希尔斯丰满得多,可惜没有在最后升华一下。怎么升华呢?切腹自杀。当他的自尊心在英国人面前由多到少,最后一点都不剩的时候,自杀是他唯一保持自己尊严的办法,这个骄傲的男人是不容许自己苟活于世的,可是在他已经做好准备要自己死的时候,小分队结果了他的性命,这也是宿命吗?
  8.桥的倒塌,是求而不得
  桥的倒塌,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日本人的目标没有完成,也象征着大家的理想全都破灭。
  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受到很高的评价,有人评价这本书中的人“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这部电影中的人也是这样,均为求而不得。上校要建桥,可是刚建好就被炸塌了,炸掉这座桥的是他的同胞,桥上的第一班火车载的是英国人的俘虏和伤员。希尔斯想要过平安日子,但是他踏上了炸桥的不归路。日本人想要体面,想要让英国人低头,结果只能是把自己的头低到尘埃里,甚至于他想要自杀都没有成功。
  9.那一段音乐
  《桂河大桥》中的那一段音乐太过出名,当然,这段音乐并非网友原创投递,而是由英国作曲家奥尔福德作于1914年。俘虏们穿着褴褛的衣衫,迈着整齐的步伐,吹着欢快的口哨,这幅图画,让人有点心酸,却顿时生出力量,仿佛那些年的香港电影结尾处的一抹夕阳,或是一道彩虹,又仿佛主人公终于要策马踏上新的征途,在那一刻,他们不是俘虏,他们是自由人,只有自由人才能吹出那样的声音。
  10.那些战争中的女人
  军事基地里的美女是电影必要的点缀,让观众看了很多杀戮之后休息一下大脑,但是略微俗套了点。
  让人忘不掉的是那些缅甸姑娘,平静地踏上生死旅程,在旅程中和英国战友的相互扶持,克制的欢喜的声音,温柔的眼神,坚韧的品质,都是整个电影中最美的部分。
  11.另一座桥
  南斯拉夫电影《桥》在中国更有名,后来我才知道南斯拉夫电影要晚于这部《桂河大桥》。显然,两部同为炸桥的经典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也许有借鉴的地方,但是侧重点有不同,南斯拉夫电影更扣人心弦,节奏更快,更现代,而美国电影则学院气很重,非常注重戏剧结构。另外,南斯拉夫电影中最后的那些人与人的情感更让我动容,那句“忘掉它吧”,几乎可以让我落泪。
  
  所以,先仙要隆重推荐此片。唯一的缺点是影片略有点长。

《桂河大桥》一座桥的倒塌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桂河大桥》一座桥的倒塌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桂,倒塌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