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印度的女儿》弦外之音与醉翁之意

影视台词 > 影评 > :《印度的女儿》弦外之音与醉翁之意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印度的女儿》弦外之音与醉翁之意的正文:

  片子本身并无太多让我惊异的地方。印度的性别歧视问题早已不是新闻,而这部片子的编排刀工斧凿的痕迹也实在过于明显,以至于看到一个人物登场时的头衔,甚至是他们英语发音的纯正水平,都几乎可以判断出这个人会说的台词。如果说真相本即如此,反而大概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悲哀了。
  
  引我思考的在于两点。一者在于犯罪者的出身。一个小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后半段犯罪者曾提过自己从未受到教育,叙述的背景音下一转镜头里是贫民窟的儿童们日常的嬉笑打闹。几句回忆之后,便继续轮到权威人士们出场,大谈犯罪者们的禽兽不如、不配做人,乃至于由心理学家出场描述他们的反社会反人类情结。
  片中某位官员模样的人物提到:印度自称为强大的国家,其人民却过着不值一过的生活。实际上,成问题的不单是物质同样还有头脑。教育带来的不单是数理化公式这类知识,同样带来的是一整套伦理规范。小学时贴在墙上的少先队员规范,或许热爱CCP作为失败例并不会被太多人当一回事,但如今大部分的人还是会自动自觉把看上不符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一条的人视同仇寇的。
  另一位官员模样的人物说:这些人(犯罪者)都是我们的人民。但就三观而言,这位官员相比他们,搞不好跟某位英美中产阶级可能相对还要更加接近。而在这种格差有办法消除之前,将他们引以为同胞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大概就只能是“这人怎么这么禽兽不如”的惊诧一次又一次被引起。当下的某些问题的根源,以及当下对于国人的许多莫名惊诧乃至于“你国”的划清界限现象,其出现的原因,或许也正在于此。
  
  二者在于事件引起的浪潮。我并不太相信片中所讲述的,没有领头人等等凝聚要素,只凭愤怒就能支持这些人在水龙对面团结一个月之久。同时由于国际政治其逐利活动的无孔不入,相信一个月间没有任何外力介入也是难以想象。(顺插一句我相信如果BBC拍一部关于二十六年前的纪录片,把“人民的愤怒”几个关键词编排一下,拍出这部片子的效果也毫不困难。这就是为什么我反感其中的刀工斧凿的原因)
  而结合年某个旧殖民地的事件,以及事件之后的舆论反应,结果便有些值得让人玩味了。年的事件,相比许多过的事例,可以说至少形式上保持着值得称赞的和平,但在某国舆论上却博得了一边倒的诅咒。假设说,刨除旧殖民地人留给人的固有的恶劣印象,以及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的立场偏向,这次事件给人留下的印象还会是这样吗?
  年的事件中,例如目标散漫、参与者素质不一、为扩大影响而耍手段等等,常常成为媒体和诸多转发者嘲笑的标靶。然而真正纯洁的、光明磊落的、全员思想坚定觉悟高超的事例存在过吗?
  毛主席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会有流血牺牲。但没有人喜欢流血牺牲,特别是轮到自己头上的时候。若得着了,这牺牲便是先辈们的浴血奋斗;没得着,便不过是跳梁小丑的螳臂当车。这是成王败寇的投机逻辑。然而,若不以成败论英雄,却又是否存在一个超然立场外的价值来衡量这种理想和牺牲?这大约也是值得茶余饭后值得消磨一点时候来思考的题目吧。
作者钱

《印度的女儿》弦外之音与醉翁之意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印度的女儿》弦外之音与醉翁之意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印,之意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