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钢的琴》导演创作点评

影视台词 > 影评 > :《钢的琴》导演创作点评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钢的琴》导演创作点评的正文:

  张猛,一个中戏学美术出身的中国第六代导演,在指导了《耳朵大有福》后,推出了《钢的琴》。而现在好像只要一提到第六代所创作的电影,就都是“警察妓女黑社会,穷山恶水长镜头”(语出独立电影教父张献民)。随着观众味口的改变,加上电影人对于市场或者艺术表达的看法的改变,“独立电影”的制作也在发生改变。张猛的这部《钢的琴》要是仔细分析来看,还真的有“警察妓女黑社会,穷山恶水长镜头”的表现趋势,但是说到底这毕竟还是一部贴近市场和大众的一部“独立电影”。
  在这里,我将《钢的琴》归纳在独立电影的范畴之中,也是有依可循。据张猛自己介绍,这部电影是独立制作,没有依靠大投资。演员秦海璐再次回到银幕上,将演员酬劳作为股份来投资这部电影,也可见投资的艰辛,而电影院也只是把这部电影当成一部小众的文艺片,包括在影院放映的时间安排上都有了限制,最终票房只能算是不赔钱。
  《钢的琴》在我认为是一部成功的电影。虽然说票房上没有赚钱,但是至少进了院线,与第六代同期的《小武》《香火》来比,它们也只是归纳为“地下电影”来炫耀自己的独特性。在这部影片中,不仅仅可以看到叙事上优势,视听语言上的突破,更有浓浓的人文关怀,这是电影的可贵之处,中国自古以来的文艺作品总要讲一个“文以载道”,而这个“道”张猛还是抓住了。
  影片有两条很明显的故事线,据张猛说,原本有第三条,最后上映的时候还是剪了。第一条,是陈桂林为了挽留不让女儿被前妻带走,从做纸琴,偷琴到做一个钢的琴。第二条线是烟囱倒塌记,在这里的故事线实则是一条时间线,为的是铺垫交代时代背景。
  而在人物塑造上面,除了剧作者的精心设计,还有的是演员的功底,从主演到配角都是长期在话剧院演话剧的老演员,舞台功底过硬。张猛曾经说过,当时就把所有的演员召集到宾馆里面,彩排了一个月,将对白完全口语化。王千源一举拿下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帝称号,将陈桂林塑造得十分生动。在陈桂林和淑琴的一次对话中,他说到,他叫陈桂林,他爹给他起这个名字的原因就是希望他能像桂林山水一样甲天下,但是现在他是不能了,至少要让下一代可以这样。陈桂林的人物形象就十分符合“警察妓女黑社会”,这里不是贬低,也只是说他们都是小人物。张猛就十分擅长写小人物,和其他第六代导演不一样的是,张猛给赵本山写过小品,那种骨子里面带着的黑色幽默让人经常性地忍俊不禁。加上时间和地理的原因,整个片子是有黑土般的气息和苏联情调混搭。从一开始在丧事中,大家就唱着苏联民歌混着中国民乐步步高。陈桂林自己下岗之后,自办了小乐队来维持生计,求人办事也不忘记带一些礼物,至少是一个不等不靠,靠自己吃饭的一个男人,他在他姐姐的理发店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要“解放思想,就要解放自己”,对于前妻的做法,他说“她终于过上梦寐以求不劳而获的生活”。这样的对白也是他个人价值观的一个体现。
  在当中,还有一群配角,就是曾经的工厂的工友们。在建国后,阶级情应该被渲染成最为重要的一种情感,这部电影中让我看到了久违的阶级情感,当然这样的阶级情感不做作,和革命题材阶级情感完全不同,让人看着很舒服也很真实。首当其冲的要属于季哥,这个也是我看不懂的一个角色,他应该属于下岗后混政策混得比较好的,成为一个小团体的头头,他为什么要来加入陈桂林的造琴计划,还有汪工,一个老工程师,也愿意造琴。当然这样的可能性也许只存在在电影中,但是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当年一贯有的,没有敢想、敢拼、敢干的精神就不是工人阶级。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当中,也许原来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但是从影片中也看得出导演所要营造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东北人骨子里也许还存在,至少在电影中我们还可以看得出来的“钢铁精神”。
  在电影语言上,“超级玛丽”式的横移镜头成为了本部影片高度风格化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个也是很有明显作者标志的一点。独立电影,在张元等人的定义中,第一是独立制作,第二是独立思想。在独立思想的层面上,对电影语言的革新也是一种思想上的体现。纵贯电影史上横移镜头在电影中用的不多,原因是在视点上,这个一个“超级玛丽”式的构图,更像在恐怖片中的鬼魅。而导演这样做的目的,戴锦华说是改变了电影是沿纵向方向运动。而导演这样的目的也是为了彰显一种真实感,让影片的风格趋向于现实主义,当然个人认为经费不足,独立制作也是让影片语言有风格化的很重要的原因。
  光和色彩也是影片风格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整部影片怀旧风格浓重,在光线变化上多为黄昏和夜晚,即使在工厂中也营造出了较为暗淡的,偏暖色的色调。在汪工的演讲结束后,两束光从上方打在陈桂林和淑娴的头上,整个影片变成了舞台,体现出一种非真实感。
  至于色彩,体现出浓烈的时代感,汪工身上蓝色卡其布的衣服,让我们看到久违的工人阶级形象。
  至于在声画关系上的组接也十分到位。在音乐的选择上,具有浓烈的苏联情调,还有不少上个世纪流传至今的名曲。配乐的选择不是没有目的,而是张猛根据文本的精心选择,像在结尾部分,《西班牙斗牛士》的音乐中,我们看到了工人阶级重回舞台的喜悦和兴奋。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值得表扬的地方很多,至于网上所提出歌舞场面过度的诟病,我反而认为是张猛个人化风格的一种表现。独立电影发展成这样,实属不易,希望张猛再接再厉,也希望中国的市场上多些这种类型的影片。独立电影就算走小众路线,也要走的漂亮一些。
  
作者沙漠中的常春藤

《钢的琴》导演创作点评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钢的琴》导演创作点评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钢,点评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