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兄弟连》美国人拍二战,煽情煽情再煽情

影视台词 > 影评 > :《兄弟连》美国人拍二战,煽情煽情再煽情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兄弟连》美国人拍二战,煽情煽情再煽情的正文:

   如果你问我这是不是部好的电视剧,我会告诉你,这是部好的电视剧。但是,如果你问我喜不喜欢这部电视剧,我会告诉你,我不喜欢。着名的影评人罗伯特说过,影评人要有勇气对于公认的好电影说不。这部电视剧太煽情。
   《兄弟连》最煽情的描写盟军发现集中营的那一集。导演首先在引出集中营的时候,没有直接把镜头顺着官兵的眼光投向近在咫尺的集中营,而是欲扬先抑一下,让一名士兵找到士官报告这惊人的发现。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大家都可以猜想了,极悲天悯人的音乐,配着惨象环生的镜头慢慢把观众的眼泪催发出来——看看这里多么悲惨!最后,还生怕观众觉得这不够惨,于是通过上校的命令——这帮人必须再回到集中营!正常来看,这种处理方法绝对够好莱坞,绝对够有效。观众在观看这种场景的时候,头脑绝对是不冷静的,情绪绝对是被编导所控制的。
  我们不妨跟波兰斯基的《钢琴师》做个简要的对比分析,虽然那是部电影。我第一次看《钢琴师》的时候,看完之后其实没意识到这是部伟大的电影。他太过于克制的讲述,始终如隔着玻璃看历史一样,虽然看的真真的,但是你总是无法触摸。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整个电影里,波兰斯基并没有太多的刻骨的说出自己对于二战的态度,虽然他本身就是个犹太后裔。最露骨的时候,都是什皮尔曼被抓起来的时候,他的一个家人在读陀思妥咯夫斯基的书说的一句话——我们应该以牙还牙。此外,在电影前半部着重描述什皮尔曼和家人在犹太区的经历。波兰斯基表现他们受尽百般屈辱,然而这种表现非常明显地抛开戏剧化或情绪化的处理。一些镜头直接取自描写华沙犹太区生活的纳粹纪录片。尸横遍地,衣衫褴褛的乞丐沿街乞讨,可悲地弯腰舔食地上汤汁的人,还有那些神经失常、漫无目的地到处流浪的人。小男孩们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钻过犹太区围墙上的洞口,把外面的食物偷运进来。纳粹残暴地滥杀无辜。在一场戏中,他们把一个坐在轮椅里的老人从阳台上扔下。在另一场戏中他们虐待狂般地逼迫犹太老人和跛子滑稽地跳舞,仅仅是为了取乐并展示自己侮辱人的能力。
   这种抛弃戏剧性的做法,虽然没有在电影播放的过程中对你进行催泪,可是当你离开电影院,当你对于这部电影的记忆与情绪得到发酵的时候,这种冲击与震撼是弥久也不会消散的。
   但是,反过来想想。我们为啥要拍这样的电影——不就是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吗?可是这样的煽情恰恰剥夺了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的权力,观众只是在情绪激动的过程接受了编导的所想传达的思想,再无其他。这是一种灌输!
   在回到《钢琴师》,这部电影初看像部简单的电影——大多数人都会说——波兰斯基是借这个人物反应了那个时代的普通犹太人的处境与命运。对这就好电影,不同的人能看到不同的层次,最浅层次你能看到,那个时代犹太人受到的最悲催的遭遇,在深入一点你能透过什皮尔曼这个人物看到人类坚强的求生的意志。再深入一点,你能看到人的精神的胜利,与艺术的力量。导演就是要传递给人这种信念——战争最残酷的不是身体的消灭,而是精神的消亡,已经人们对于某些力量——譬如艺术,譬如人性——的不信任。一旦精神失败了,人类再也没有勇气走出黑暗,整个世界都将一片黑暗。
   当被问及 “最喜欢自己哪部作品”时,波兰斯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钢琴师》,“如果我死后要在我的坟墓上刻上一部电影的名字,那就是《钢琴师》,它是我的墓志铭。 ”
  
   当然,《兄弟连》除了过度煽情的缺陷外,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对于士兵面对战争的各种表现的呈现来说。这部电视剧无疑是成功的。我第一次意识到战争的恐怖是看了马力克《细细的红线》。在那部电影里,士兵面对战争不都是视死如归的,士兵是会退却的是会抓狂的。《兄弟连》显然是吸收了《细》的优点,士兵们不是一味的高大全。

作者戒电影

《兄弟连》美国人拍二战,煽情煽情再煽情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兄弟连》美国人拍二战,煽情煽情再煽情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兄,煽情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