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左耳》观后感:从叙事性浅析国产青春电影

影视台词 > 影评 > :《左耳》观后感:从叙事性浅析国产青春电影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左耳》观后感:从叙事性浅析国产青春电影的正文:


  青春是每个人无法忘怀的回忆。不管好或坏,它都浓缩了人们对一个时代的怀念,无可避免地在自己身上打下烙印。
  
  国产青春电影,可以从很早开始追溯。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对军家大院的集体式回忆,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开端,但也仅止于此。那时候的电影,走的并不是商业化运作的套路。王朔的《动物凶猛》,姜文用电影表达自身情怀的觉悟,不能完全用青春两个字来概括的。真正掀起青春电影风潮的,还得数《那些年》。
  
  不管你是否承认,《那些年》确实风靡了整个中国。简单、干净、婴儿肥、长马尾、爱笑,九把刀对“沈佳宜”这一形象的塑造,确实符合了数千万少男少女们对“女神”这一词的定义。自此,国产青春电影开始正式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神话的强力军,在《致青春》五亿票房的光环下,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青春”这一题材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之上。青春是短促的,在这层坚硬外壳的包裹下,拍摄“青春”题材电影并不需要所谓的人文关怀,或是深刻的哲学观。它展现地仅仅只是一个又一个少男少女们相爱相杀(原谅我不费心的词汇)的简单故事。病毒式的网络宣传,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新生代演员,导演知名度以及无下限的绯闻炒作;当一个又一个热点话题充斥在你的电脑屏幕上,你还有什么理由怀疑,在这个引无知为荣、以粗暴为真性情的时代里,影迷自身能够拥有较高的观影素质?作为青春电影的消费主体,还在大学里读书的小情侣们在国民欣赏水平普遍降低的趋势中,需要的仅仅是一杯爆米花,和一场靓男美女的风花雪月。在这样一种前提下,电影自身所拥有的纯洁性与艺术性已难以维持,“青春电影”几乎等同于“人傻、钱多、速来”。
  
  《那些年》作为青春电影的标杆性作品,其本身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其后的《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并没有在人物或题材上用心,他们大多不过是照葫芦画瓢,依托着由小说改编的故事大纲,粗略地利用道具在电影里穿插一些惹人回忆的场景,引起你的感慨和怀念。青春就像一个大坑,当电影人把你需要的一些称之为“情怀”的垃圾扔进,整个故事就这么支离破碎的被人填充起来了。《万物生长》(没看过,但大概可以归为一类,可以讨论)和五一前夕将要上映的《何以笙箫默》大概也是如此,由明星效应引发的观影热潮此起彼伏。
  
  《左耳》这部电影的故事内容,几乎可以称之为二流,甚至三流的水平。男主张漾的妈妈因为嫌贫爱富,在男主出生后离他们而,和许弋的爸爸好上了(最后被男主他爸证实这件事是假的,男主其实是领养来的孤儿),于是男主打算报复男二。男二是同学心中的男神,女主和一干女生喜欢他。女二在一场篮球赛上喜欢了临时救场的男主,于是男主让女二勾引男二,使他身败名裂。女主在女二勾引男二的过程中和她结识成为了朋友。男主因为穷一直被富家女三包养。男二身败名裂后,男主和女三分道扬镳,和女二好上了。又因为毕业聚会,女三逼男主骂了女二一句,女二伤心欲绝,和女主赴约前被车撞死。女主了上海打算拯救男二,最后因为看见堕落后的男二和别的女人乱搞死心。男主怀着对女二的歉意,在女主的陪伴下终于释然。若干年后,男主偶遇女主,最后追到车上,在女主听不见的耳边说了一句情话,故事终了。
  
  女二黎吧啦是整篇故事的矛盾中心,如果一开始就少了她,蹩脚而低俗故事情节几乎不能得到发展。但饰演黎吧啦一角的马思纯并没有辜负这一角色,在整部电影中的表现完全可以用精湛来形容,相较之下,其余演员生硬的表情则足以让观众跳戏。然而,即便是在《左耳》下三滥的情节设置下,苏有朋仍旧凭借他一流的导演才智,硬生生让这部电影由死转生,脱离出《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一干青春烂片的层次,将整个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并且丝毫没有不合逻辑之感,不得不令人由衷佩服。
  
  苏有朋这次的转型确实足够成功。不管是《左耳》电影里故事发展的整体性节奏,还是对黎吧啦、小耳朵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塑造,都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张漾、李珥、黎吧啦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人物自身的行事逻辑,以及事发后的性格转变都交待地有条不紊、游刃有余(杨洋的角色花费的笔墨不多,可能是因为参演《盗墓笔记》的关系)。最为可惜的是,故事一直只是停留在讲故事,以及由人物说出的经典语录上,而并没有对人性,对爱情进行更深层次地挖掘。国产青春电影现在必须共同面临一个问题,那便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在青春电影中,《左耳》讲故事的水平绝对是顶尖之作。《那些年》所体现的对爱情,对青春逝的怀念,当然比《左耳》走得更远,但在讲故事的方法,故事节奏的把握,以及人物性格转变这几个方面上,却差了《左耳》不只一个档次。这两部电影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那些年》代表的是酒神性质的情感共鸣,而《左耳》代表的则是日神性质的理性叙事。如果在之后的时间里,国产青春类型电影能够同时拥有这两种性质,中国的电影产业,也一定会迎来属于它自己的春天。
作者c

  青春应是这样的颜色。即便它流传有一千种定义,但果核都是蕴含丰盛,最美的时光握不住,任其流逝。或许也没有任由,无知无觉地,它逝。一回首,才惊觉。
  
  左耳:纯粹与决绝
  
  《左耳》不会完全等同于我们的青春,它的上映也许贬远多于褒,但仍无须一叶障目。有人缅怀,有人已忘记曾也年少,有人相信永远正青春。回忆像一剂精油,从皮肤渗透,闻其香气、滋其肌润,沉迷陶醉过,但总要飘散的。从电影概论来讲它甚至都不能与《致青春》匹配,可你若是在少男少女时代清清醒醒感触伤怀过,它总有一个点,能勾起你的回忆荷尔蒙。
  
  低成本电影,不耗费想象与智力,剪辑与配乐连同美术都只算得上是学生作品。还好不与少年苛刻,不和初出茅庐较真。
  
  
  影片素人面孔耳目一新,小耳朵和许弋的剧照清纯干净。人人个性鲜明,爱其所爱,信自己的理,动荡明晃激烈,执着不生悔。
  
  破落的海滨小城,小人物经历跌撞憧憬,一朵朵想远走高飞的云。有的激荡热烈,以燃烧的方式用最大激情与力量做最想做的事,不计后果,无谓评判,最后,在误会中欢喜成空跌落成雨。有的,是想做橘子的苹果,倔强善良不服输。看着内心坚定眼神清明,想学一个坏姿态博心上人关注,一路安稳,又时而如笋尖冒立,盼一个奋不顾身。
  
  ……
  
  
  影片里反复出现的那片海,从吧啦跳下,张漾也跳下来,两人在深蓝的海里如同鱼一样追逐,因勇气而散发的魅力,这世界有你有我,纷争 角斗只在陆地上。大概有一种爱叫吧啦,我任性爱我所爱。死亦无悔。
  
  而小耳朵,是我们这大批好好学习的普通女生写照,海上风平浪静,内里跃动不安。永远只是在暗恋中,甚至有时喜欢也只是为了有激励学习的动力。想变坏,想有一点不一样,想从一万朵玫瑰里出众成星光。而现实也不厌烦地一次次向我们证明,当初心心念念的美少年,要么长大后品性变质,那些曾闪光的优点也成了鸡肋,我们瞥头而惋惜岁月。要么,也成了地中海大叔,臣服于美色皮肉,在表相世界欲望连连。
  
  蒋雅希。她是生活中的女主角,却永远在少女的小说电影偶像剧中,被贬成脾气刁蛮、没有同理心、猜测怀疑歇斯底里的配角。我们在笑她太过分,太想要受宠爱,在感情世界唯我独尊,可她也终将学会赢得天下。而我们,却不自知中了她的毒,当大度宽容心善的女主是心中理想,但若不觉察不自知,女二号的毛病却能轻易染上身。得一人心何其渺小,请你戴上桂冠时,别怕内心空虚。
  
  愿一生有所爱得其爱,也愿孤独的世界丰盛自由又饱满。
  
  观影,不透露情节,把标签与成见清零吧。不为它的好坏精彩,只为对看书时十四五岁年纪的一个追溯。它立体地鲜活在荧屏上,我们触动感怀下,平凡也好丰富绝伦也好,回来继续演绎自己的人生。
  
  回到我们的少年时代
  
  吧啦、小耳朵、张漾、许弋、蒋皎,我们的中学时代记得过这些名字,那时以为必定要有熠熠生辉的爱情,但仍只是在堆满课本的书桌上奋笔疾书,一个课余在隔壁班男生路过时赶紧幻想十分钟的未来。
  
  那时香樟树下的斑影、大雪覆盖的操场、初春柳絮飞过的教室、翻围墙时攀上的丝瓜南瓜架、后山的情人坡、单杆上堆放的校服,记忆以剪影,因为有你们,青春才得以名为青春。
  
  
  课余的阅读,男生武侠玄幻,女生青春文学。互相觉得看的东西莫名其妙,不可理解。
  我们写过日记,所有的感慨与点滴,小心事与秘密,交换看过。
  整个年级流行过对陌生同学交笔友书信,好友代传,但互相不透露姓名。
  因小矛盾班级间打群架,男生斗志昂扬不上场不是英雄好汉,女生战战兢兢希望喜欢的人不要受伤。
  对老师的穿着言行评头论足,在饭桌上和父母说笑不经意提起,父母忽然严肃起来怎么不关心学习。
  运动会的比赛,校篮球队足球队里最帅气的学长。也还因为喜欢的男生是裁判,运动场上不看球只移动注视着他一个人。
  年纪成绩单发下来,看完自己的马上会看喜欢的人所在班级,因为他英语几十分而写长信上教训他。
  女生之前的友谊,在蜚短流长的秘密与分享间,在亲昵与冷战的缝隙里。
  
  许多的故事,因有人纪念有人铭刻,而有意义。
  
  雪漫姐的确充实过我们的少女时代,一起长大的女生共读她的书。回忆下那些稚嫩的青春甚至只在豆蔻年华里看过的书:《沙漏》、《甜酸》、《小妖的金色城堡》、《校服的裙摆》、《离歌》、《没有人像我一样》……
  
  韩寒的《三重门》、《零下一度》、《一座城池》也的确是我们初中读的,产生过大的影响是年纪第一因为看了他的书而拒绝中考高考。
  张悦然的《十爱》、《水仙已乘鲤鱼》、《葵花走失在1890》、《誓鸟》。也包括蒋方舟、新概念、中外经典名着与探险小说。
  
  高一入校时一男生问我都看过些什么书,我在几分钟内写了近两百个书名给他。十六岁后阅读求深刻化,也不再看这些小说,保证课业成绩的同时也借同学的图书卡,一周看五到七本书,从哲学逻辑学到各种文艺探索类。现在依稀记得每一类书在图书馆的几楼书架的第几层。
  
  只是感谢,阅读,饱满充盈着我们单薄寡味的少年时代。
  
  
  讲个好笑的
  
  感谢和老同学一起看的电影,还有她迟到的男朋友。还好没有给我这个坚强的单身喵造成吨的伤害。
  电影院有个很小的小男孩,张漾和吧啦在海里牵手凝视时,他大声一句:"有两个能(人)!"
  再记起学生时代,做完课间操后喜欢的男生忽然跑过来跟我说:"你知不知道《追风筝的人》是谁写的?"
  
  以上,愿我们的青春摇曳生辉,人生还有一千万种可能。
  
  发现真正爱做的事,需要很深的专注力及洞察力,南灵岛,愿与你前行。
  
作者南灵岛

《左耳》观后感:从叙事性浅析国产青春电影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左耳》观后感:从叙事性浅析国产青春电影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左,电影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