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闯入者》坏人变老了,还能变好吗?

影视台词 > 影评 > :《闯入者》坏人变老了,还能变好吗?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闯入者》坏人变老了,还能变好吗?的正文:

  1.在此之前,王小帅一直是那种恨不得在头顶上举块牌子,上面写着“我是艺术家”的那种导演。从处女作《冬春的日子》开始,他乐于拍摄的就是“同类”,在贾宏声主演的《极度寒冷》中,他的那种艺术家的自诩表现达到了极致。那之后的作品,水准高下不一,但放置于整个第六代导演的谱系中,王小帅的作品评价并不太高。这一次的《闯入者》,他做出了一些改变。
  2.有关《闯入者》是罪案、惊悚、悬疑片的说法不过是片方的一次商业炒作,像之前几部王小帅的片子也要进行莫名其妙的炒作一样,这类作者电影故意往商业片上靠以求得多一点点票房的做法,总让人为王小帅感到心酸。他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目的。这一次炒作的结果是,有人在影院售票处询问,“这到底是不是一部鬼片?”令人惊异的是,这其实是一个有关文革对人性的戕害,以及赎罪和忏悔的故事。不得不说,在中国的大银幕上,得以看到这样一个题材,确实难得。
  3.电影保持了王小帅一贯的阴沉的暗色调,从一个老太太压抑孤独的生活开场,一个个没人说话的骚扰电话一点点把老人深埋了一辈子的内疚牵扯出来。由于个人经历的原因,王小帅乐于嫁接有关三线建设时代的故事。这一次也不例外,但那成为了一个悬挂在历史上的背景,一场切身经历过却又如同幻梦般破碎的情景,以及一切罪孽发生的源头。
  4.《闯入者》有效地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最平常的人,到底能隐藏着多少极致的恶。吕中饰演的老邓不过是北京每个老旧的小区中最普通的那种老太太,善意、怪癖和固执的混合体,退休、孀居,子女长大各自成家。在当下巨变的中国,这样一个人是完全被忽略的,她不过是时间的残迹。没人会把罪孽、历史、忏悔这样宏大而有仪式感的词语附加给她,但恰恰她就是一个“罪人”。几十年前,时代变化的当口,从三线回京只有一个指标,老邓和同事在争,为了孩子,她开始搜集一切同事的黑材料,搞垮了对方。老邓一家回京,对方一病不起,终老于山沟。死亡逼近的暮年,原本就恐惧感日盛,加上一个个莫名的骚扰电话,老邓开始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罪孽。这一次,王小帅做得不错,他在我们庸常的日常生活表层轻轻划了一刀,露出了一团腐烂多年的内脏。
  5.可这个变老的坏人当年酿出的罪孽该如何看待?她几乎没有选择,或者一生承担内心的折磨构陷他人成全自己,或者自己逼迫自己成为精神圣徒却承受肉身的不堪。一个扭曲的时代,让人只能在两种变态中选择其一,对自己作孽或者对他人作孽。老邓回了一次小城,敲开了她曾构陷的那家人的门,被生活摧残多年的遗孀望着她,甩给她一记耳光。那是她们之间的一场迟到的清算。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该如何看待那一切呢?如何看待那一个人,甚至那一代人呢?那一代人所经历的事件已经过,但那个年代灰色的魂魄还在游荡。
  6.所以,《闯入者》引出了另一代人的故事,那个被老邓构陷过的人的孙子,如今成为了一个少年犯。在被警察围捕的时刻,老邓本想通风报信,以此弥补当年的罪错,但却亲眼看见那个孩子摔死在楼下。这个变老的坏人,想在暮年把自己变好,却发现,自己却把自己向深渊又推进了一步。
  7.《闯入者》的主题非常具有价值,但王小帅的技术是有问题的。不知道为什么,王小帅似乎缺乏把握长片的能力。在这部作品之前,无论《左右》还是《日照重庆》,他都能在电影的后三分之一处,让原本紧绷的情绪变得有些狗血,突然间令人泄气。而这一次,这个节奏颠倒了过来。《闯入者》的前三分之二只为了营造一个悬念,和后三分之一要真实表达的主题基本上是断裂的。而他设计的那些悬念又有些经不起推敲。比如,那个孩子到底是如何得知老邓的住址和个人情况的?最多,他也是通过家人多年的念叨而自己北京寻找的,但这概率太低,有些讲不通。某种程度上说,电影的前三分之二基本上过于为了悬念而悬念,为了气氛而气氛了。
  8.观察一下王小帅所有作品,就会发现,他电影中只要涉及家庭,就都是扭曲的、破碎的、离散的,亲子之间两代人的关系永远处于生死边缘或者敌我关系。不知道这是他对于故事叙述戏剧化的策略,还是映射着自己内心的某些内幕。某种程度上说,王小帅非常乐于拍摄那些家庭内部的溃烂。《青红》中父亲扭曲地对待女儿的方式、《左右》和《日照重庆》中处在丧子或者丧子边缘的父母,无不如此。《闯入者》仍然如此,当然,这一次家庭的崩解,是由历史上的罪孽造成的,但历史的毒素仍然在当代形成了癌变。
  9.人们认识王小帅应该是从《十七岁的单车》开始的。但在那之前,他已经开始寻找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冬春的日子》那部黑白电影,其中的艺术家如今已经身价过亿,我们再难看到刘小东崎岖的牙齿和喻红湿润的舌头。《冬春》反应了一个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过渡时期,人们微妙的内心变化。那些列队跑步经过的学生,以及信号不清的国际长途,都在暗示着两个时代的相撞。对于自由生活的渴望,对于新世界的渴求,以及现实的憋闷,那是那个年代艺术片导演必然面对的内容。只不过这部74分钟的作品过于无聊了。在那之后,这个时代变化的主题就成为了王小帅潜意识中的主旋律。他用化名拍摄的《极度寒冷》仍然延续着时代齿轮搅动时荒诞又残忍的声响。那时的马晓晴还是个胖姑娘,贾宏声也还精神出窍般地活着。这部探讨行为艺术和死亡的电影,有着狗血电视剧一样矫情的旁白,人物都说着话剧腔。王小帅最终给出了一个黑色幽默的结尾,对于精神终极意义的拷问最后却搅拌着感情的欺骗和肉身的企图。王小帅想要表明时代从理想主义彻底倒戈至现实主义的一瞬,但他却由于能力不足只能给出一次谜语般的描述。
  10.接下来的《扁担姑娘》就更加暧昧。如果说,前两部作品还都是王小帅寻找自我的实验作品,无论技术有哪些差池还有着精神探求的闪光,那么《扁担姑娘》就根本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那时候,郭涛还白白嫩嫩地一脸浮肿,不太会演戏,王彤总在半夜里戴着副墨镜走来走。王小帅无非想写写那些开始流动的人,漂浮的生活和漂浮的内心,但完全不得要领。
  11.直到《十七岁的单车》,王小帅终于找到了某种传递自己想法的中介,从此之后,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一件“器物”,用来传递主题。比如自行车,《青红》里的红皮鞋,《我11》中的白衬衣,《日照重庆》中儿子的照片……《十七岁的单车》中,王小帅写出了贫穷的刻度。贫穷在两个孩子身上都留下了血印。一个是城市贫民一个是外地劳工,他们因为一辆自行车而发生关联,对于前者而言,自行车是长大的象征,是融入同龄人群体最基本的介质,是一个青春期孩子尊严的通货物,而对于后者,自行车是钱,是命,是赖以谋生的唯一工具。这个故事原本有很多可以浓缩的空间,但被热爱抒情的王小帅拍得无比冗长,那两条由周迅和高圆圆带出的影影焯焯的爱情线欲说还休。某种程度上说,王小帅的这部电影没有真的想讲述成长,而仍然延续了之前几部作品的主题——时代变化。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涌入城市的当口,和大城市原住民之间的接触,摩擦,忌惮以及相互想象与相互怀疑,最终必须要彼此面对和某种程度上的接纳对方。如今,我们已经不可能再看到这样的阵容,高圆圆穿着学生制服低头含羞卖娇俏,周迅穿着双不合脚的高跟鞋出演了一个一句台词都没有的小保姆。
  12.《青红》让王小帅得以实施他魂牵梦绕的支援三线题材,那种中国人才能懂的、骨子里的压抑调调。客观地讲,王小帅在处理那段历史时,他对于道具有着严苛的要求,就像后来在拍《我11》时痛苦地搭景一样,他的这份苛刻给还原一段历史的氛围带来了很好的代入感。某种意义上讲,“三线生活”就是王小帅的“致青春”,相比于当下那些道具穿帮的青春片,王小帅做得要好得多。《青红》中,有些镜头会让人惊喜,比如,男孩最后搂住青红的那一瞬间,女孩一手拿着一只作为定情信物的红皮鞋,被迫搂住了男孩的腰。那隐喻的是岔开的双腿,而在那样一个扭曲的时代中,却只能是被迫伸开的双臂。这部电影有时总会让人想和《孔雀》做对比,比较之下,《青红》还是差着一口气的。有些地方有些故意“艺术化”,比如结尾响起的枪声就有点过于矫情。
  13.说说《左右》和《日照重庆》,社会新闻化的题材,以及可以引发普遍情绪的丧子之痛的故事,本可以为他赢得更广泛的受众,但从这开始,王小帅对于长片把握失控的问题愈发显露。《左右》中那场在出租屋内的戏,非要狗血般地安排一场误拨的手机的桥段,《日照重庆》里,林波的前女友见到王学圻后,开始诗歌朗诵般地讲台词,原本一直积蓄的情绪瞬间被冲垮。不知道是因为王小帅想在艺术片里加入一些商业元素,还是就单纯因为缺乏把控能力,一个长故事整体性的节奏失当是他一个很致命的问题。更不要提《我11》中那种近乎自私的和片段化叙事方式了。
  14.多年以来,王小帅似乎一直在试探自己适合拍摄哪类故事,除了“支援三线”的题材是他尤为钟意的之外,其他各类题材他好像连自己也都还在摸索。《闯入者》在他的个人谱系中,算是一次惊喜。这个被炒作为“最好的王小帅”的影片不知道是不是一次偶然校准。但看得出,对于文革题材,他还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这一次,他巧妙地躲过了对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而直接切进了精神残骸的内部,这规避了风险也成就了作品。但愿,这不是他的偶得。
  (文|杨时旸)
作者frozenmoon

《闯入者》坏人变老了,还能变好吗?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闯入者》坏人变老了,还能变好吗?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闯,吗?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