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低入尘埃》边缘人第二乐章

影视台词 > 影评 > :《低入尘埃》边缘人第二乐章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低入尘埃》边缘人第二乐章的正文:

  拿本片跟《鸟人》(Birdman)并谈终是一件不尽公平的比较,即使两片是如此神似。
  
  《百老汇熟男日记》(The Humbling)跟《鸟人》问世时间相差不多。两片都是在2013年筹拍(《百老汇熟男日记》拍得快些,只用了20天抢先喊卡)又在2014年8月的威尼斯影展首映然後公映。故事剧情也十分得酷似:主角都是过气的电影明星,都以转战百老汇作为转折,主题也都环绕在演员生涯未见暮色的焦躁中….. 「明星」「百老汇」「好莱钨」关键字的反覆,以及剧情若有似无的神合,例如主角选择在舞台上自残的道德争议,都让影迷有着不联想也难。最後,《鸟人》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冠冕,优劣的比较也就自动消停作终了。
  
  当然这其中完全没有谁参考谁的疑云。《百老汇熟男日记》的小说原作早在千禧年就问世,主演爱尔帕西诺读完後买下了版权,才於年开拍;《鸟人》则是全原创剧本。会恰好在同一年度问世彼此酷似的两部甚至是三部电影(科能堡的《寂寞星图》(Maps to the Stars)亦可算入)皆与近年的「影业自省」风潮密不可分。这几年来,电影人以电影业为题材,试图自省或自厘的作品不仅越拍越多,更是在影界蔚为风潮,奥斯卡学院於2014年颁给《鸟人》三项主项目的金奖,或许能视为这种自我窥探已经得到业界内部肯定的间接证据。
  
  但是本片又并非脱胎自这波风潮的影响。尽管题材神合,《百老汇熟男日记》却是导演巴瑞李文森(Barry Levinson)酝酿了更久也更多的产物。

  1.
  在我看来,《百老汇熟男日记》其实该视为巴瑞李文森在2008年拍的电影《颠覆疯云》(What Just Happened?)的续集,也是他个人谈论电影业界边缘的第二部曲。
  
  巴瑞李文森现年七十三岁,人生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好莱钨渡过,在导演与编剧之间往返。他非常了解,他身处的这块电影业界昰全球眼目的焦点,行内有许多五光十色的巨星艺匠,也有更多惨遭慢性淘汰与放逐的过气边缘人。这些过气边缘人们对生活边缘化的危机感,正是李文登想试图谈论的;於是,我们有了2008年以制片为主轴的《颠覆疯云》,以及2014年以演员为主角的《百老汇熟男日记》这两部电影。
  
  首先问世的《颠覆疯云》是讨论制片业生态的故事。劳勃狄尼洛饰演的主人翁是ㄧ位美国资深的制片,曾经靠实绩呼风唤雨,如今却沾染每片监制作都票房失利的魔咒。他越来越难找到财源拍片,最後一枚筹码仅剩下ㄧ部大片的额度,因此他找来了所有能找上的名导与明星,希冀能闯出成绩,继续在好莱钨混饭吃。
  
  追根究柢,制片可能是整个电影幕後团队之中最无从与艺术两字扯上关系的人。他们的职份是找钱找人,不能也不该把艺术放在票房之前,因为艺术成就往往是拍给未来的观众逐步领受,票房胜败却立刻关系到当下的制作团队能否维生。艺匠型的导演往往厌恶制片业的市侩,视之阻碍,这种心态正是巴瑞李文森在《颠覆疯云》企图逆反的视点,试图拍出这些艺匠所轻忽的正是现实的代价。
  
  《颠覆疯云》剧中,龟毛导演与大牌演员毫不节制得挥霍掉大笔金钱,逼使老制片不得不耗尽残余的人脉广开财路;当片厂里每个人都视老制片的节俭是种拥权的跋扈时,鲜少有人注意到,制片虽然拥全能主导电影的一切,却与任何一个工作人员──上至导演下至临演──都一样无法控制票房的结果,一样拥有压力。当电影艺术家们为了艺术而牺牲的现实代价都扔给制片来承担时,制片的超然权力也就意味着超然的压力,因为他的权柄源於对每一个财主负责,这种紧张感丝毫不比其他任何一职要来得高枕无忧。当「再不卖座就完蛋了」这岌岌可危的压力如同泥沼般如影随形着众人,昔日电影殿堂打造的财富与美梦在不知道何时会成为票房毒药的魔咒下都仅是天边之云,这段现实的云泥之分,正是一个身在好莱钨体制的电影人在当红与边缘间游荡的距离。
  
  《颠覆疯云》无疑是ㄧ部太容易让电影人取材的故事,本作在现实中的制片是曾出品了《斗阵俱乐部》(Fight Club)跟《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等作的美国制片人艾尔李特森(Art Linson),他同时也是原作之ㄧ,本片即是改编自他的传记书籍"What Just Happened: Bitter Hollywood Tales from the Front Line"而来。李文森跟他搭档,想要取材是太过容易的ㄧ件事,光是俩人细数合作过的电影种种之花边,就够吸引对好莱钨生态(八挂)好奇的观众们一窥。
  
  这也是2013年开始这几年内幕型电影常见的话题性技巧,《鸟人》也好,《寂寞星图》也罢,剧中三不五时便会影射ㄧ些明星的名字,暴露ㄧ些名人的丑态,呈现ㄧ些业界的恶俗,藉以满足观众的嗜奇。这种技巧或许不该谴责为媚俗,只该说是可以料想到的操作手法,但《颠覆疯云》在这方面点到为止,而且相当有意思的将这种技巧「反向」,反过来演给观众看看:为什麽这些电影要这样演出?制片作为商业票房的风向球,是如何指点了导演与演员们共同操弄这些可能引发话题的手段?
  
  这种侧写直到《百老汇熟男日记》里,仍占了短暂的一席:戏中配戴圆框眼镜的经纪人看着艾尔帕西诺在舞台上突发性捅了肚子一刀,第一反应不是制止,而是惊艳於即时自残能是一种炒话题的手段,而快活得微笑。这笑容,活脱脱就是劳勃狄尼洛在戏中那头心魔的变种。
  
  
  
  
  2.
  到了2014年的《百老汇熟男日记》,巴瑞李文森第二次选择了好莱钨边缘人作为故事探讨的主轴;这一次,他想谈的是演员。
  
  《颠覆疯云》找了教父级的演员劳勃狄尼洛演出制片,《百老汇熟男日记》改找了另一个教父艾尔帕西诺来演出演员。这回的模式也与《颠覆疯云》酷似:全片改编自菲利浦罗斯(Philip Roth)的小说,艾尔帕西诺读完原作後很有兴趣,便亲自购买了版权并找齐人马,催生了本片的诞生,李文森则在导演之外另外担纲改编剧本的编剧一职。就像艾尔李特森是《颠覆疯云》的制片同时也是原作一样,艾尔帕西诺对《百老汇熟男日记》的投入以及他从影四十年的演员经历,都再再达成了戏里戏外神合的相似处境。
  
  《百老汇熟男日记》的主角是ㄧ个叫西蒙的老演员。他的处境比《颠覆疯云》的主角更为激化,也更为边缘:作为演员,西蒙曾经大红大紫,直到过了六十岁,除了名气下滑,西蒙还不知为何「忽地失了演戏的天赋」,致使他不管怎麽努力都无法演好角色,甚至连对白都记不太熟。这样的状况越演越劣,终於在某一天,西蒙在演出话剧《李尔王》的舞台上恍神而坠台,送医治疗。自惭的他就此宣布不再演出,闭关宅邸不出。西蒙没有成婚,没有子嗣,没有密友,他唯一与人对话的时间,只有在跟心理医生定期进行的视讯治疗之中。
  
  如果说《颠覆疯云》的制片团队虽然腹背受敌,毕竟尚在好莱钨的游戏规则内喘息,《百老汇熟男日记》的主角就是彻底遭到裁判宣告红牌的弃权玩家,虽与同业仍旧比邻,却早已是遭人放逐之身。中幕里,酒吧的陌生少女认出了西蒙,却只能挤出「你在我还非常小的时候演得真不错(You were really great in this movie that I used to watch when L was really little)」这种伤人的感想,而且还记错电影的片名那刻,不管西蒙愿不愿意承认,他不管能不能取回演技,都将是个名符其实的过气儿。
  
  
  
  
  3.
  然而,这样合作的成果并不亮眼。这个过气儿的故事,在长达106分钟的电影里,显得非常单薄,而且近乎无可救赎的刻写,也让剧情显得易於预测。
  
  观众不需要猜测西蒙何以过气,因为名气本就犹如浮萍,浮沉不定。西蒙自始至终都搞不清楚自己为甚麽失了演戏的才能,我们也推想不到。但显然有一个答案更可以简明得说明一切,那就是「老了」。西蒙体衰气歇,记不了台词是因为记忆力退化,台词不熟悉自然就演不出好的神韵,自然也就等同没有天份了。老迈也代表姿色的衰竭,虽然明星(尤其是男明星)中年甚至老年後仍靠韵味广受爱戴者不少,但邋遢又小家子气的西蒙显然没有这样优势;一旦姿色大减,不可能继续受到欢迎。西蒙的生活被困在电影产业的边缘,不因别的,就是他成了一个糟老头,如此罢了。老这个答案是如此情理之中,却只有西蒙一人不知所以,就注定了西蒙无可救赎的下场。
  
  但这种悲剧的导向,正是让全片陷入单薄又单调的主因。我们太容易预测到西蒙不会得到好的结局。西蒙没有朋友,只有金钱与昔日名气勉强渡日,这样的生命经历养成了他只能靠收买来换取亲密的关系(就像他对女友逛街予取予求),凡事只考虑到自己的享受而没有他人(他对睡了老友的女儿一事只愧疚於让自己的名声难堪),这样一个没有在年轻时留下真实,如今除了徒留尊严外无一可仗的可悲独居老头,不会有任何让生命更好的可能。问题是,《百老汇熟男日记》全片从西蒙住院後的治疗疗程开始,一路到他与新女友的相遇,最後是他重回舞台作终…..看似一层又一层情节的推进,实则只是将西蒙这些人格缺失一次又一次重复的刻划。
  
  西蒙在每个阶段都因自己的自以为是而遭人唾弃,却没有一丝悔意,在下个阶段又重蹈覆辙。本性难移是人之常情,但观众其实并不需要电影一而再再而三的提点早就知道的道理。从朋友到经纪人,故事中也没有任何一个环节,试图安排曙光让西蒙能够自救,无人想对西蒙伸出援手,这连带让观众连期待逆转情节的希望都没有,只能看着这个糟老头一枝独秀贯穿全剧,想破头想挤出自己为什麽不受欢迎的答案,却总在答案呼之欲出(神经病的提醒,女友父母的批评….)时又在脑海拐错了弯,犯下另一起讨骂的行止,过程让人看了真不耐烦,只想高喊:真是够了!
  
  
  
  
  4.
  一枝独秀的现象也能从演出上窥见,那就是艾尔帕西诺过於臃肿的存在感。
  
  艾尔帕西诺是个很难融入群戏的演员,气场太个人了,他自己也知道如此,所以他向来只接独角戏。但即使如此,我也从没见过像《百老汇熟男日记》这样捧他的演出方式。他永远都被镜头与照明灯牢牢捕捉,每一幕每一格都由他当焦点,自白就拍他的嘴,对谈只拍他的脸,连拍远景都要照到他的几根手指应付一下。艾尔帕西诺在本片已经不只是一位主角,还是一尊庞然的布景道具,他必须出现在所有的画面里,用自身的肢体与法令纹建立画面里的饱满,却不是因为自己的演出能量,而是导演刻意的构图安排。当故事中两个女同在床铺上始开云雨,摄影机竟然连女人的影子都懒得拍,只贪恋得黏在艾尔帕西诺受挫的脸庞(而且还带着面具)黏完全戏,真教我默默念道:巴瑞李文森,你对艾尔帕西诺的魅力也未免有信心过头了吧?
  
  与西蒙即艾尔帕西诺的巨大身影相比,其他角色就显得空泛又道具,戏份无足轻重,又连替画面和谐的作用都办不到,更让全片於戏里戏外皆「无人对戏」了。唯一勉强能在戏份与戏力上与艾尔帕西诺分庭抗礼的,只有葛莉塔洁薇(Greta Gerwig)饰演的西蒙女友了。她的情史更占据全片五成的时间,是全戏刻划得第二饱满的角色。全剧唯一美妙的一则意象也出於她,就是她在大宅外的泳池游泳的一幕。当她在水里骋驰自己青春的肉体之际,西蒙则在宅邸愣愣着看,全心忧心泳池加温的开销会入不敷出,不愿意下池同游。这一幕漂亮得将老男人慢性掏空自己的一切喂养少女,只为远观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兴得宜。然而即使如此,葛莉塔洁薇终究还是在整体剧本的严重偏心下,无力超越角色刻版的女同与恋父情结太多,只能是曙光一瞬的亮点。
  
  
  
  
  5.
  这些单薄与臃肿,都让巴瑞李文森的《百老汇熟男日记》终究成了失败的尝试。
  
  不仅戏剧性比《颠覆疯云》更为乾涩,西蒙这个边缘人的主题也没有打动观众的真情。西蒙最後血洒百老汇的绝命演出,看过《鸟人》的观众想必相当熟悉。丢开现实中百老汇业界对这些表现的挞伐(在现实中根本不会允许如此),西蒙豁了出的一掷无法让人同情,他从虚荣跌落谷底,却又为了虚荣奋力爬昇,就像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感觉一样──空虚得令人唏嘘。
  
  唉,结果我还是提到《鸟人》了……
  
作者米粉汤豪

《低入尘埃》边缘人第二乐章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低入尘埃》边缘人第二乐章来自微语录网,更多《低,乐章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