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有福的人》一种诗意的追求

影视台词 > 影评 > :《有福的人》一种诗意的追求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有福的人》一种诗意的追求的正文:

  子木的片子我看过两部,第一部是《火锅店的爱人们》,这个是第二部。就作品本身来讲,《火锅店的爱人们》更加成熟与完整,让人看到了她的努力和进步,但相较来说,这一部更有趣一点:作为一个最初的创作者,她展现出了自己的灵气,也显示出她的追求与尝试。
  
  对于纪录片来说,短片通常是比较困难的表现类型。本来拍摄纪录片就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时常你要耐心的等,才能看到事情变化,故事发展,人心浮动。成片的时长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个片子是子木硕士某个学期的作业,拍摄时间不长,注定也只能做短片。于是拍什么样的故事,怎么拍,怎么剪都是个挑战。
  
  而她选择表现的是一个叫做PY的神秘女人,并以“寻找”的方式来叙述。她让认识PY的各路人人来讲述这个女人种种:她是什么样的人,她的遭遇,她的感情,她的近况,他们和她相见的细节、对她的看法,甚至作为叙述者本身,子木也跟她见面,然后以字幕的方式讲述她们见面的细节。但自始至终,这个人物从来没有出现过,她长什么样子,声音如何,住在哪里,后来又怎样了我们还是不知道,就连结局也是以她再一次的出走而告终。她就像是一阵风,来了又了,留下些许线索,但依旧谜一样的存在。
  
  初看这个故事,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日本纪录片,《横滨玛莉》,也是关于一个传奇的女人。但不一样的是,在那个片子里,玛莉的身影是反复出现的:穿着夸张的白色礼服行走在横滨街头,一张妆容夸张的脸。一样的是,里面同样充满着大家对玛莉的描述与追忆,混合着对战后日本历史背景的描述。在某种意义上,玛莉已经成为这个城市那个时代的一个符号,人们记忆里的她和那个时代。所以我自己的理解是,那个片子想讲述的根本不是玛莉本身是怎样的一个人,而是人们是如何记忆这个谜一样的女人和那样一个时代,而所谓传奇也正是这样诞生的。但在那个片子的最后,导演还是让玛莉出现了,一个卸掉妆容平凡的老妇人,淡淡微笑,颤颤巍巍地走远,最终消失在镜头深处。这个场景像是一种谢幕,一个映照着时代历史被人们反复提及记忆的人物,也不过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她也终将消失在历史深处,带着一抹神秘的微笑。
  
  相较于《横滨玛莉》,PY这个人物明显没有那么强大的传奇性,甚至可能是由于篇幅所限,我们甚至弄不太清楚PY遭遇的来龙脉。但难得是这个片子里还是表现出了一种异国漂泊的流离之感,人们像是候鸟一样偶然栖落在这个城市,相聚在一起,却也可以在第二日消失得无影无踪,再也不见。而PY便是这样一个异国飘摇生活里的小传奇,一个诞生在人们茶余饭后闲言碎语中的故事主角,一个具体而微的时代语境下、飘泊不定又拒绝阐释的符号。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子木在空间上的敏锐。无论是这一部,还是《火锅店的爱人们》,她对于空间的把握都很出彩,不少场景的选取、构图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时常特别寻常的场景在她的片子里奇异地体现出一种生活的烟火气息但又不失诗意感。而她似乎也钟爱不时加入一些具有表现色彩的镜头、一些静态画面,在叙述之外进行一种诗意的表达。对她来说,想做的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纪录一个故事,讲述的方式同样至关重要。
  
  我想,这样的拍片理念跟她在欧洲留学所接受的影像教育多少有些关系。有趣的是,中国独立纪录片在出产了大量表现真实、严峻社会现实、但视听语言表现匮乏的片子之后,这些年,一种团队化制作、更注重声画质量和表现力的作品,正在逐渐丰富起来。而子木,作为一个年轻创作者,其片子中呈现出的一种对诗意的追求,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可能。

作者Alice

《有福的人》一种诗意的追求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有福的人》一种诗意的追求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有,追求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