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玛丽与马克思》的结构主义解读

影视台词 > 影评 > :《玛丽与马克思》的结构主义解读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玛丽与马克思》的结构主义解读的正文:


   摘要:视觉文化时代,奇观片已成为当下流行的趋势,而粘土动画《玛丽与马克思》却以平缓的叙事节奏和人物动作吸引观众眼球,产生了有别于奇观所带来的震惊的审美效果,本文就将采用结构主义理论分析它的叙事文本,揭示其审美趣味的产生过程,彰显结构主理论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结构主义,符号矩阵,审美情趣,孤独。
   《玛丽与马克思》是2009年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亿美元的澳大利亚电影,也是圣丹斯电影节31年历史上首部被邀为开幕电影的动画片,它的类型按其导演亚当.艾略特的评价说是“粘土传记”。制作团队花费了五年时间完成影片,亲手捏制人物的每个动作和神情,这种机器制造的缺席把观众从电影的视觉奇观和音响特效中解救出来,静心体味影片的人物,情节和环境,获得有别于视觉文化时代电影奇观所带来的“震惊”的审美感受。
   一、叙事结构
   《玛丽与马克思》采用了零聚焦叙述焦点,叙述者大影像师以两个笔友的书信为线索讲诉他们孤独的生活状态。玛丽住在澳洲,是一个额头上有胎记,没有朋友,孤独忧郁的小女孩;马克思住在纽约,是一个自闭肥胖的中年犹太人。他们两人本没有交集,却因巧合成为笔友,彼此鼓励,彼此倾听。在这过程中,马克思成为玛丽的导师,玛丽则在一次次的伤痛中体味成长。
   电影作为视听的综合艺术,具有叙事的效果,通过托多洛夫的“叙事转化”理论进行分析,可将《玛丽与马克思》的情节简化为五个单元。一、玛丽与马克思两人的生活平行进行;二、玛丽第一次给马克思写信,故事失衡;三、马克思的指导带领玛丽找到幸福,建立新的平衡;四、玛丽借助马克思研究心理疾病使马克思极度愤怒,再次失衡;五、马克思原谅玛丽,建立了一个更为稳定的极限平衡。影片中三次平衡,两次失衡展开了一部人生戏剧,正是通过这样的叙事结构,将两个孤独的灵魂交织在一起,相互慰藉。影片大量依靠大影像师的画外音和人物独白娓娓道来,以平缓的节奏完成电影叙事,产生了有别于视觉奇观所带来的“震惊”的审美情趣。通过上述五个情节单元可以看到,电影表现得叙事节奏符合了影片所要揭示的人类孤独生存状态的要求,奠定了平和,舒缓的影片风格,但在情节上,几次平衡与失衡的转化又使情节波澜起伏,表层的平缓呆滞与内部情节的动态转变形成了巨大的张力,使影片产生极佳的效果。
   二、人物结构
  影片就相当于一个矩阵,首先是主动找寻的玛丽和被动等待的马克思是影片最基本的一组关系;其次是主动找寻的玛丽和自得其乐的艾维;第三是不断努力的雷恩是被动等待的马克思的反衬;第四是主动找寻的玛丽和不断努力的雷恩之间的联系是影片中的关键环节;第五、自得其乐的艾维和被动等待的马克思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这些人物紧紧相扣,看似有些并无交集,但却息息相关。
   三、结语
  《玛丽与马克思》的手工制作成就了它的艺术样式,也拖延了它的叙事节奏,使其无力与其它商业片的奇观抗衡,但是,电影的成功并非只依赖于奇观,人文精神和时代主题才是立身之本。《玛丽与马克思》凭借两次失衡,三次平衡,四个角色,五对关系的叙事结构框架展现当代人置于娱乐狂欢下的孤独空虚,引发了存在意义和生活真谛这些人类的永恒话题,使观众从小镜头看大世界,从小人物读大哲学。
  
作者回忆录患者

《玛丽与马克思》的结构主义解读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玛丽与马克思》的结构主义解读来自微语录网,更多《玛,解读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