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棉花》种棉花与记忆中的那列列车

影视台词 > 影评 > :《棉花》种棉花与记忆中的那列列车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棉花》种棉花与记忆中的那列列车的正文:


  周浩可以驾驭多种题材,而且每部记录片都深受好评。第一次听到《棉花》是在看金马奖颁奖直播的时候。那时我还诧异于这个记录片名字这样直白的而且涉及纺织业这样没落的工业的题材到底能有多么好看呢?看过《棉花》后,我记忆的闸门打开,思绪如洪水般汹涌而出,羞愧于那时自问它为什么能得金马奖。
  
  我的家乡在华北平原。华北平原是富饶的,可是无论在哪,农民的生活永远是最苦的。这里的农民提高收入的方式大多是选择种植棉花这种经济作物。相对于小麦、玉米这种卖不到一元一斤的粮食作物,可以卖到三四元一斤的棉花对农民来说无疑有着很强吸引力。仔细算算:一亩地一年可以种一季小麦,然后再种一季玉米。小麦和玉米亩产平均能到八九百斤,两季大约总共1700斤,按五毛一斤的市价(2010年后的市价大概能到八九毛钱一斤),一亩地的小麦和玉米可卖850元。棉花一年只能种一季,平均亩产500斤,市价3元一斤算,一亩地棉花可卖1500元。农民种植棉花能有将近一倍的毛收入。
  
  虽然生长在农村,我也是那种备受父母宠爱的人。正像片中的红和强姐妹,终日劳作的父母对我们寄予了厚望,让我们一门心思的读书,很少参加农活,只是偶尔带我们体验一下农活的艰辛。也正像片中的爸爸带着强和红田里给棉花苗“放风”(把塑料薄膜下的棉花苗挨个放出来)。从开始种棉花的那一刻,农民的辛苦就一刻也没断过。春天的时候,开始平整土地,选种子,播种,放风。再到后来,一遍一遍的一株一株地给棉花整枝打叉(除多余枝丫),一遍一遍的喷撒农药。这个时候正是炎热的夏天,农活也越来越重。顶着骄阳,一株接一株的给棉花整枝打叉,在望不到边的棉田里,那种绝望的心情犹如初学者到游泳池的深水区里游泳,中间不能有懈怠,却怎么也游不到头,想想心就会累。整个炎热的夏季在这种重复的艰辛中过。棉花株开花儿了,结出棉花桃了,绿色的棉花桃成熟过程中慢慢变黑了。秋老虎来到了,雪白的棉花从棉花桃里绽开,棉花开始收获了。收获的季节,更加忙碌。如果下雨会影响棉花品质,卖不上好价钱。到了晚上,也要担心棉花在田里被人偷。第二天如果听到有人在大街上叫骂,一准是他家的棉花昨夜被别人偷偷地采摘了。正如街坊四邻调侃村中有小偷小摸习惯的人家:不种棉花,可是收获的棉花比谁家都多。棉花收获时,每个人在腹部围一个口袋,像袋鼠那样,采摘下来的棉花就放在口袋里。无论整枝打叉,还是采摘棉花,整个人都要一直弯着腰,弓着背,犹如受酷刑一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农民的背就是这样变佝偻的。片中爸爸给棉花苗“放风”的时候,每个人还要像狗一样爬着,从田垄的这头爬到那头。像狗一样爬着也确实比弯着腰弓着背修理棉花株舒服。片中爬着给棉花“放风”的爸爸说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一幕,是对这四个字最好的诠释。棉花桃绽出雪白的棉花后,棉花壳变得异常坚硬、尖利。一天的采摘过后,每个人的手会布满了鲜血淋淋的口子。看到片中那个从河南来新疆摘棉花的少妇,往被棉花壳刺得满是伤口的手上缠胶带,那双手和自己母亲的那双布满伤口的手是多么的一样。
  (PS:没有一件农活是轻松的。当看《小森林 夏秋篇》时,女主是那么enjoy在大山田地里的劳作生活,可是当想到自己父母像所有中国农民一样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里刨食的劳苦,十分钟后,果断看不下女主的自high。)
  没有一件农活是轻松的。相比于种植棉花,种植小麦和玉米相对来说要轻松一点。可是为了将近多一倍的毛收,他们也都甘愿不辞辛劳。印象里,到了夏天各个县级电视台就开始轮番轰炸各种针对棉花的各种农药,这种几乎“三无”的农药产品质量可想而知。因为现在的抗虫棉根本也达不到抗虫的效果,种棉成本也就在一遍遍的给棉花喷农药时增加。
  在我小时候,那时的农民普遍没有资本主义或者建国前地主老财的意识:雇人干活。即使农活再多,也是要自己拼死做完。实在做不完,就请上七叔六婶来帮帮忙。从来没有想过花钱雇人干活,其实也根本没有钱来雇人干活。近二十年来,社会主义也搞活了市场经济,大家头脑也都灵活了,有了闲钱,开始想着花钱雇人干活。在农村,土地少的人家的妇女在农活忙的时节会给地多活多的人家或者承包土地的人家打工。比如,给棉花整枝打叉一天的工钱是20元或者30元。喷一桶农药多少钱,采摘棉花多少钱,都是有价码的。可是如果这样,种植棉花的的成本又增加了,净收随之也减少了一部分。
  苦,但也有片刻温情。在外地上学的缘故,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高中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大约九、十月份放假回家,下了公共汽车后,沿着乡间小路往家走。秋风瑟瑟,棉花的采摘也接近尾声。乡间小路两旁就是各家的农田。远远的看着母亲在自家棉田里弯着腰采摘棉花。我也就跑到棉田里帮母亲一起采摘,夜幕来临,一起背着棉花回家……这平凡的一幕就这样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一直想着想着……
  在我的家乡,大面积承包土地种植棉花的情况不多见。除了华北平原,新疆是另一个产棉大区。棉花品质据说比华北平原的棉花品质高。但是由于新疆地广人稀,承包大面积土地种植棉花是常态。由于缺乏劳动力,顺势催生了大批的河南山东等地的农村妇女在棉花采摘时节奔赴新疆打工。这也就是片中展现的那位河南农村妇女在县政府组织下新疆农场采摘棉花打工的一幕。据说周浩正是在列车上遇到了这样一群妇女,才萌生出拍摄这个纪录片的想法。片中,上百个中年妇女背起行囊,告别丈夫,乘坐着最便宜的绿皮火车结伴远赴新疆。从河南到新疆,绿皮火车要走超过两天。而且大部人都只能买到站票,绿皮火上的过道上坐满了人,甚至座椅下和行李架上也睡着人。
  与片中表现的一模一样,我也有过一次和这样一群人同乘一列车的经历。大概是2005年暑假末尾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结束了在山东大学的交流要回兰州。印象中每人只花了55元钱买了从济南到兰州的绿皮车的半价学生票,站票。这个时候,乘坐便宜绿皮火车的大多数是到各地打工的民工,和一些开学的大学生。
  在济南上火车的时候,车厢内早已经人满为患了。我和刘杰一上车就把行李堆在了洗手池旁边,一人拿一个小马扎坐到了洗手池上面。这样一坐就是30个小时,等到达兰州的时候,我的两只脚都是浮肿的。从济南出发不久,火车就进入了河南地界。火车走走停停,上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基本没有下车的乘客。火车从济南开动后不久,乘务员在车厢里走了一个来回后,接下来30个小时内,我没有看到任何乘务员的影子,车上没水,更没人打扫卫生。我发现在陆陆续续上车的人中大多数是农村装扮的中年妇女,后来从他们的言谈中了解到他们是新疆采摘棉花的打工者。我见到的这群人,还没有像片中那样,由县政府出面组织,统一行动。此时赴新疆打工的人看起来还处于自发组织的状态。以至于还出现在火车上就有人(看似是为新疆农场招工的人)在各个车厢间开始谈价钱,抢工人。片中县政府组织的打工者还都是育龄妇女,我见到的这一车人,在他们中也夹杂着一些年纪不大小姑娘,大概初中生的年纪。小小年纪跟开始了随着母亲或同乡远赴他乡辛苦的劳作,体验人生的艰辛。
  随着火车在河南境内开动,上火车的人越来越多。到后来,根本就没办法通过车厢门上下车,所有的人都是通过窗户上下车的。晚上路过一站时(名字忘记了),有几个女大学生要上车。由于没办法在车门上车,他们也是拼了力气从车窗爬进来的。因为是夏天,其中有一个女生穿着一件吊带的上衣,吊带分别在左右两个肩膀上系着。等到她爬进窗户,要踩着座椅下来的时候,一边肩膀上的吊带突然被扯开了。那时这个小姑娘无助,恐慌而且羞愧的哭了起来。也是她旁边一位新疆打工的农妇帮她整理好衣服,并且腾出一点地方让她立足。与片中一样,火车上只要是有空间的地方都横卧着人,座椅下也都躺着人,也有人爬到行李架上,挤出个小空间,在上面小睡一会。我到了兰州下了车,火车继续载着他们开赴新疆。
  从济南到新疆,走到兰州才算走了一半的路。下车时,我的脚早已浮肿酸麻。再过30多个小时,他们才能到达新疆。自从上大学开始乘火车的这十几年里,只有这一次的乘车经历印象深刻。有时也在想,他们到了新疆的打工生活会是怎样的……看过《棉花》,它让我了解了这群人在新疆的经历。或许,我碰到的那群人的经历比片中的人们还要坎坷,因为他们都是自发组织新疆的,至少在他们下车的时候,可能不会有热菜热汤在等着他们。
  
  (后来随着粮食作物价格升高,2010年以后,小麦和玉米大概能卖到八九毛钱一斤,有时会到一元多一斤。而棉花的价格依然是三四元一斤。这样,一亩地的小麦和玉米总共也可卖到1500元左右。一亩地棉花依然只能卖1500元。想想种植棉花的辛苦,有的人家开始减少棉花的种植了。)
  
作者jiaoguangf

《棉花》种棉花与记忆中的那列列车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棉花》种棉花与记忆中的那列列车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棉,列车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