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蝙蝠侠3:黑暗骑士崛起》——革命的隐喻和文本酷儿化

影视台词 > 影评 > :《蝙蝠侠3:黑暗骑士崛起》——革命的隐喻和文本酷儿化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蝙蝠侠3:黑暗骑士崛起》——革命的隐喻和文本酷儿化的正文:

  (有剧透。)
  
  (没看过1和2,而且听力也可能会有误,在国内马上就要上了,如有错漏,请多指正。)
  
  
  
  一、革命的隐喻
  
  在全片结尾,蝙蝠侠的“葬礼”上,Gary Oldman饰演的警察局长宣读的悼文,来自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警察局长朗诵的最后两句话是《双城记》最着名的结尾段:
  
  It i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that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 is a far, far better rest tha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
  
  (我所做的这件事情,比我所做过的其他一切事情都要好;我所将要获得的休息,比我所知的一切休息都要酣甜。)
  
  《双城记》的主题是19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全书结尾处,西德尼·卡尔顿与查尔斯·达尔内偷换身份,前者代替后者走上断头台,这句话是卡尔顿英雄主义就义的遗言。
  
  《蝙蝠侠3:黑暗骑士崛起》全篇演到此处又引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小说选段,其隐喻简直呼之欲出。如果说片中描写的高谭市的战争和历史上某个真实发生过的战争酷似的话,那就法国大革命莫属。砖石垒成的古老监狱,犯人起哄的号歌,各种惊险的越狱,都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巴士底狱这已经变成某种文化符号的监狱。Bane所宣扬的口号是,“罪犯”们应该反对体制的压迫,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监狱大赦,社会机构失灵,罪犯拿着武器通过暴力手段成为统治者,一切都跟法国大革命太过相似。
  
  其中最具有隐喻以为的莫过于法庭宣判。Cillian Murphy饰演的反派Dr. Crane在具有讽刺意味的“袋鼠法庭”中成为法官,法庭一个混乱的大厅中,各种桌子之类的物件垒成几米高的高台,他在高台顶端的一张桌子后面露出上半身。法庭内人山人海,毫无秩序可言,审理案件无任何规则,法官随口胡说,台下群众群情涌动,正如如勒庞所谓乌合之众。
  
  高谭市的政治力量有四股:一是以Bane为首的罪犯或暴民,二是大资本家,三是以警察局为代表的“体制”(institution),最后还有以蝙蝠侠为代表的超级英雄。影片所表达的姿态毋庸置疑是反对暴力革命的。然而罪犯们所创造的革命甚至连一个名义都没有——最后这场革命的罪魁祸首还要被归罪到潜伏多年的一个女魔头的身上,女魔头是一副高级知识分子的体面模样,虽然和Bane挂钩却也已经不是暴民。一片浓墨重彩地描绘女魔头如何倒打一耙、如何最后被搞死,而Bane这样的罪犯领袖白打了这么多场肉搏战,居然死的不明不白连个镜头都没有。但资产阶级也被嘲讽为虚伪、胆小、外强中干,他们在战争中过早退场,似乎暗示着到了革命的关键时刻,有钱也已经没有用了。
  
  体制也被反复嘲讽。譬如副警察局长好大喜功又胆小怕事,国家高官也一副政治家虚伪的嘴脸,外来救援的部队也不愿意冒险救一车儿童。Gary Oldman饰演的老局长和Joseph Gordon-Levitt饰演的Blake警官似乎是唯二两个正直的警员,而全片最后Blake也扔掉他的警徽,暗示着他对体制失望。
  
  所以如果说《黑暗骑士崛起》真的赞颂了某种精神的话,那么,和所有类似的超级英雄电影一样,它最终还是告诉我们,超级英雄的个人英雄主义——尤其是他们坚定不脆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胜于一切。故事中间有一长段,当蝙蝠侠的朋友们在努力解救高谭市人民的时候,蝙蝠侠自己在遥远的阿拉伯监狱(?)里“修炼”,仰卧起坐和俯卧撑等等。影片所宣告的信息似乎是,超级英雄个人意志的锻炼和形成,跟其他一些次要人物为“拯救世界”所做的普遍的、初步的努力,是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的。
  
  说到底,罪犯都是恐怖分子,体制不可信,资产阶级不可信,所以只能靠个人英雄引领时代。虽然一切超级英雄故事都难以避免达致这个结论,但但当他们是在抵抗“外星人”之类那种容易被政治化的敌人时(如之前不久的《复仇者联盟》),我们似乎更容易接受这种结论。但正如我们之前所说,《黑暗骑士崛起》的隐喻是高度政治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这种结论就变得很值得玩味了。
  
  另外,之前看过对于妇联的一篇有趣的影评,大意是说超级英雄电影处在个人英雄向群体英雄的模式转型之中,个人英雄的吸引力已经过,而若干个个人英雄的集合、以及尤其是他们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富有吸引力。从这个角度来看《黑暗骑士崛起》倒是一部多主角的影片,但说到底像警察、公司高管之类的角色很难称得上是超级英雄。在一两个警察的带领之下,警队作为一个整体也为镇压暴力做出了贡献,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黑暗骑士的政治轴线似乎又有所回归。
  
  但我个人还是很喜欢最后管家老爷爷看到蝙蝠侠和猫女退隐江湖吃早茶的画面,因为观众们毕竟是深深爱着大团圆结局的。这间最好的事情、最酣甜的休息,对于狄更斯的西德尼·卡顿来说是死亡,但对于蝙蝠侠来说是功德圆满的神雕侠侣绝迹江湖了。西方文学理论说,叙事的最后往往要求得到一个“consummation”,和中文概念的“圆满”很相似。死亡、圆满和性高潮,这三个概念是常互相替换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蝙蝠侠不论是死了,还是和猫女携手归隐了,在精神上都是类似的。
  
  
  
  二、文本酷儿化
  
  (本节内容参考Alexander Doty《FLAMING CLASSICS: QUEERING THE FILM CANON》一书。)
  
  “Queering the text”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对貌似异性恋的情节做同性恋、双性恋或其他酷儿式的展现和解读。Doty本人的研究和腐女没有关系,但他至少从方法论上和腐女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处。然而Doty的研究和文本酷儿化概念,对于我国观众的最大借鉴意义恰恰在于,我们应该脱离腐女的context理解可供酷儿化的文本,意识到文本酷儿化是一种可以达成共识的普遍现象,和少数一群异性恋的青春少女的腐没有必然联系。尤其是这种腐往往被社会心理学解释为女性受压抑的性欲望的发泄,这种解释诚然有理,但是它容易让我们忘记文本酷儿化的潜力是在于文本本身的,是由文本本身激发的,可以被LGBT群体、腐女群体或者既不LGBT也不腐的群体理解。
  
  Doty的文本酷儿化的案例中包括玛丽莲·梦露的经典电影《热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绅士爱美人》(Gentlemen Prefer Blondes)等,这种五十年代的片子处在美国电影Production Code(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的一种苛刻的自审查机制,严格限制性、暴力等敏感内容的展示)的管制下,一些带有LGBT隐喻的内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隐藏在异性恋主题之下展现。(附带一提,腐文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的《星际迷航》(Star Trek)这个电视剧的观众群中产生。)到现在世界各国的电影电视行业都在有意识地做着类似的事情,其目的是为了扩大电影的受众层面,使得接受和不接受LGBT的观众都愿意花钱买票入场。
  
  回到《黑暗骑士崛起》:
  
  (1)Catwoman as bisexual 双性恋的猫女
  
  安妮海瑟薇的猫女非常讨人喜欢,演技很好长相也美。从电影画面语言看来猫女被悄无声息地塑造成双性恋:显然她跟蝙蝠侠Bruce Wayne是一对儿;然而她的朋友和同犯,一个叫Jen的非常不重要的女角色,和她之间也有同性情欲(homoeroticism)。这主要展现在其中一幕Jen从猫女背后暧昧地抱住她跟她说话。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影片的这个细节。全片中没有对猫女的性取向做出什么解释,它体现出一种“酷儿”式的态度,即一个角色已经不需要被默认为异性恋,一个非异性恋的角色不需要解释(无论是对其他角色还是对观众)他或她为什么会这样。这恰好体现了Doty在他着作的首章中提及的意图。
  
  不过说回来,猫女这个角色显然是一个被“gaze”——被带有性色彩的眼神观看的角色。这样的角色被塑造成双性恋,对于我而言有一种意料之中的感觉。Doty所描绘的理想状况——李银河以前也对电影中的性别问题提到过类似的话——应该是一个角色的性取向跟这个角色的功能不必产生联系才是。
  
  (2)Blake (Robin) as De-heterosexualized 异性恋化的罗宾
  
  我的论点是,JGL所饰演的Blake警官是一个异性恋化的角色。全片中Blake这个角色没有任何显示出跟异性恋相关的叙述。我们不能判断他是什么性取向,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角色高度“女化”,同时跟“男性群体的兄弟情”有亲密的关系。
  
  我此处说 “关于异性恋的叙述”不表示这个角色一定是异性恋,或者一定不是异性恋,只是表示这个角色在叙事中显示出了对异性恋存在的某种意识。对比两年前的《盗梦空间》(诺兰几乎把盗梦的整个cast全搬过来了,扶额),《盗梦》里面的主要角色全部都有关于异性恋的叙述,Cobb和Mal是一对儿,Ariadne和Arthur有一个意义不明的亲吻,Eames化妆成女人之后勾引了Robert Fischer、Saito(他还有情妇)。对于主流商业影片来说,主要角色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关于性和爱情的暗示才是“正常”的。
  
  Blake警官没有任何直接或者暗示的跟女性之间的关系。他最紧密的情感关系都是跟群体化的男性存在,他在孤儿院长大——影片最后蝙蝠侠资助的孤儿院是Blake长大的孤儿院的某种复刻品或者投射——这个孤儿院是一个“for boys”的全男子孤儿院。Blake警官一路帮助的校车里的一群小孩儿,大多数是男孩儿,尤其是他叫出来干活儿的几个清一色是男生,而且我似乎印象是见到校车上也写着“for boys”即这是一个男校。警队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纯男性群体。
  
  Blake提到他有一个关系要好的同事,这位小哥很悲催地炮灰了。后来蝙蝠侠对他说,大意是(虽然你是孤儿)但你也有你最关心的人,镜头语言告诉我们,他最关心的人是他警队的同僚。
  
  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能判断他是什么性取向,但在这个角色身上有一种强烈的男性“兄弟情节”的倾向,和高度异性恋化的倾向。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最后告诉我们Blake其实就是Robin。DC漫画里的罗宾是蝙蝠侠栽培起来的青少年超级英雄,大众文化研究者和腐女们在这个问题上再次达成共识——仅针对漫画而言,他们都认为蝙蝠侠和罗宾的关系具有某种同性情欲的暗示,或者再进一步说,是那种古希腊同性恋式的、年长男性栽培年轻男性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还有,DC漫画的罗宾这个角色的灵感来自于英国民间传说中的罗宾汉。罗宾汉就是一群男子兄弟团体“绿林好汉”的带头人,Blake警官这个角色的兄弟群体情节更像是对罗宾汉的一种呼应。
  
  
  关于文本酷儿化的最后解释:性别研究者并非希望把一切作品和角色都往LGBT的方向诠释。文本酷儿化这一概念给人的启示在于,对于大众文化的受众而言,不必认为“异性恋”是一种唯一默认的性取向,而应该把性取向真正视为一种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死板的社会建构于人的诸多条条框框。

《蝙蝠侠3:黑暗骑士崛起》——革命的隐喻和文本酷儿化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蝙蝠侠3:黑暗骑士崛起》——革命的隐喻和文本酷儿化来自微语录网,更多《蝙,儿化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