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大象》的制作观念

影视台词 > 影评 > :《大象》的制作观念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大象》的制作观念的正文:

   今天下午在回家的公交上,从三联的微信号上看了一则新闻,《重庆四十二中:一名初中生的意外死亡》。这则新闻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该起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委,以及家庭,学校,甚至是施暴者与受害人从小到大的关系等种种细节,读后着实让我陷入了沉思。虽然大大小小的校园暴力事件的本质原因范围几乎已经被圈定的非常之小,但是这样一则骨骼血肉脉络清晰的新闻让这起校园暴力事件显得非常残忍,也异常的让人揪心,让我对这个社会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唏嘘。于是找来着名的《大象》想一探究竟,希望可以找到我想要的东西。
  
   然而在这部曾经夺下金棕榈的作品里,我没有得到我期望寻找的答案,却有了意外的收获:我看到一种用生命的知觉创作一部电影的制作观念。
  
   与三联那篇让人觉得揪心与残酷的新闻不同的是,这部作品冷峻的气质以及割裂的叙事形态赋予这个电影里发生的校园枪击暴力事件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诗意般的色彩。导演似乎把自己放置在了一个讲述者的位置上,而非作者。不带任何个人感情批判色彩。没有表现,只有呈现。他想要呈现的似乎是一种美,一种死亡悄然来临前,生命自顾的行进时戛然而止的美。那种美,不带任何的表现性,不在任何的语境探讨的范围下,只是一种自然生态般的呈现然后突然的夭折。如同一个诗人看到美景,他想要做的只是想用同样美的词语描述那种即将逝的美所形成的全部感觉,那不是一篇记录美景的游记,用详尽的言语把美景事无巨细化。那是一首诗,所呈现的是一种精神气质,是建立在以感觉为基础的生命知觉上。电影里那些长长的跟拍镜头,每一个角色所展现的一小部分的真实的日常生活,两位少年不为观众所知晓的屠杀动机都是构筑整部电影诗意化的语言,它不需要明确的传递什么讯息。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曾经说:“诗并非讯息,讯息不过是有意识而获致的结果,而诗是无意识的产物”。我猜格斯范桑特在制作这部电影时并未有过要传递某种明确讯息给观众的想法,他所做的就是用自己的镜头凝视这些即将死亡或者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生命,这种凝视饱含着浓浓的诗意,那是美好的事物即将消失前所赋予的一种别样的美。
  
   而那些明确的讯息格斯范桑特并不是不在乎,而是把余地留给观看,不,应该说用自己的生命经验感受这部作品的观众,这也是这部作品选择这个题材所隐含的社会价值。比如两个持枪少年的屠杀动机到底是什么?电影没有给出明确信息,但是观众可以试图从电影里的一些碎片来勉强拼凑。是在校园里一贯被欺凌的生活?Eric在射杀校长之前的那番不被观众所听到的控诉?以及Alex在课上被同学扔脏物,他习以为常的冷静面对,我们可以窥探到他们在校园里的生存状态,Alex那种冷静与司空见惯的态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暴风雨前的死寂;或者,是否是因为自己的性取向亦或者是和好友过于亲密的人关系遭到他人的误解?在电影里我们看到Alex与Eric在澡堂里的同性激吻以及校园小组中对同性恋的讨论;是否是影视作品在他们的心理留下了暴力的痕迹?我们看到他们在家中观看纳粹的纪录片,以及Alex在片尾举枪准备杀害小情侣时,口里吟唱《天生杀人狂》中梅乐蒂杀人前唱的那首歌谣;还是纯粹的追求暴力的快感,我们看到Eric最后,被杀到最后无人可杀的Alex一枪解决。这些支离破碎的线索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试图还原他们的杀戮动机。那场在Alex家中的两次环拍镜头,Alex弹奏《致爱丽斯》,Eric玩电脑枪击游戏,当镜头两次扫过那与普通高中生没有任何区别的男生房间时我在思考,他们的心底到底在想什么呢?是渴望对日复一日生活的终结,还是想宣发压抑已久的情绪?亦或是让我们更为意外的其他事情?总之暴力背后的描述是语意不详的,是模糊暧昧的。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曾经在他的随笔集《宛如走路的速度》里有这样一章:
  
   「为标题所吸引,买了白勇社出版的《夏至将临》。
   这本随笔集的作者永田和宏先生,既是细胞生物学的权威又是歌人,他以自己和同样是歌人的夫人(河野裕子女士)两人生活为中心,写下每天的感想。书名来自永田先生发现妻子的乳癌移转,死期逐渐迫近时所作的诗歌:
  
   一天过后
   与君之时
   减少一天
  
   尽管影像与文字有别,诗里凝视感情与时间的方式,正是我自己想要的一种理想形式。
   随笔中也有触及短歌的类似观点,虽然有点长,但请容我引用:
  无论悲伤或寂寞,诗歌中基本上并不直说。不说出来而由读者感受,是短歌的基本要求。让读者从简短的语句中感受其言外之意,是短歌之所以成立的前提。[摘自《时间之锤》]
   电影也应尽量用不直接说出悲伤或寂寞的方式,表现悲伤或寂寞。我想创作的就是有效利用类似文章里说的[行间](留白),让观众自己以想象力捕捉的电影”。」
  
   我想,是枝裕和的这篇随笔用来理解《大象》这部电影的制作方法最合适不过了。格斯范桑特同样也是在运用这种作诗的理念制作这部电影,他使用不直接明确的方式说出校园暴力的原因来反思校园暴力。这句话听起来可能很拗口,但我想这也许便是他制作这部电影时的初衷吧。毕竟直接告诉观众暴力的原因最终只是讲述了一个个体事件而已,不如让观众自行透过电影里那些信息碎片来思考到底是哪一种原因使得惨剧发生?这种由观众想象力补充的思考或许是让所有人全面反思暴力诱因的最佳途径了。
  
   最后我想用那个老套的盲人摸象的故事来做结语。每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一个部位都宣称自己知道大象的样子,然而事实是只有把大象所有的部位全部摸到你才能准确清醒的对大象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知。《大象》这部电影所努力的也正是这一点。
作者Matt

《大象》的制作观念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大象》的制作观念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大,观念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