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安琪的魔鬼》梦境逻辑解析

影视台词 > 影评 > :《安琪的魔鬼》梦境逻辑解析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安琪的魔鬼》梦境逻辑解析的正文:

  关于《安琪的魔鬼》。
  电影上线后我看到了大家许许多多独特的解析和理解。很多人看第一遍不理解,再看之后就基本意会。
  那么作为导演&故事作者,我来解析一下。
  在解析故事内涵之前先谈谈创作意图。
  《构成第四号战争》这幅抽象画给人的感觉,很有艺术感,隐约能看到战马,弓箭,所以我们知道它的主题是战争,但我们不知道它具体画的是什么,这就是抽象画。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我就在想,同为艺术品,电影应该也能做到这种抽象。
  所以作为导演,我希望《安琪的魔鬼》给人一种梦境逻辑的感觉。情节彼此联系,但并没有通顺的时间线,就像梦一样飘渺玄幻。绝大多数人给我的反馈,也都理解到了妥协这层主题。就像抽象画,能看出主题,但不知具体细节,然而觉得很有艺术感。
  所以从这种抽象艺术效果来说,我觉得是成功了。
  而抽象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只要理解的主题是对的,具体的细节可以是多样的。就比如那幅画,有人看到马,有人看到战士,但都是战争。
  我看了很多大家的解析,有的对,有的则偏了。
  下面以导演的创作角度,我来解析一下剧情。
  主题是妥协的循环。
  有古典音乐的妥协,也有安琪的妥协。鬼则是不妥协,可以理解为鬼是安琪的一种内心意识。最后收音机里封着第一次参加排练的录音,也就是有既视现象的那段录音,理解为妥协的循环(虽有反抗意识,但终究还是要妥协)。电影中种种即视现象也暗示这是一次循环。
  不过这种理解很多人都想到了。创作的时候,我创作了两种理解,今天我着重讲讲另一种理解。
  刚刚是以安琪作为主体的一种理解,如果大家试试以叶文媛作为主体,会更有意思。
  叶老师不就是妥协之后的安琪吗?
  大家应该记得昱萱提到叶老师做梦,那么究竟是安琪的梦境,还是叶老师的梦境?
  可以把昱萱、安琪、鬼分辨理解为叶老师的三种意识。
  叶老师的形象,一个世俗化的人。她无疑是个自我认同感很强的人。自我认同感很强的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意识,那就是昱萱。昱萱没有自己的个人特点,她不认识叶老师,却似乎很了解叶老师。电影一上来就是昱萱向安琪介绍叶老师多么厉害。一般自恋的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这样的意识,以一个陌生人的视角介绍着主体心中的自己,这种意识是主体对自己认知的投射。所以昱萱就是叶老师的自我认知。而安琪,也就是妥协前的叶老师,是每个妥协者心中都无法磨灭的一种不想妥协的意识,然而最终妥协,是因为这种意识(也就是安琪)胆怯拘谨。鬼则是不妥协与反抗,她的作用目标并不是叶老师,因为叶老师已经妥协了,所以她只能作用于那个纠结的安琪。最终不想妥协的安琪在鬼的催化下(或者说鬼通过安琪),把昱萱(也就是叶老师的自我认知)惊呆了。所以也就是说把叶老师的自我认知刷新了,最终作用到了叶老师身上。然而最终也只是个循环,一切都恢复平静,叶老师依旧妥协着。
  电影后半段开始梦境逻辑之后,现实和梦开始分不清,时间线开始跳跃,我是在暗示,这不是梦,也不是现实,这是潜意识。
  所以结尾之后发生了什么呢,什么也发生不了,回到从前,继续妥协,没有任何改变,这是情感意识的循环。
  全片可以理解为叶老师妥协后,内心的不妥协对她自我认知的一次刷新。但最终也只是她的内心活动而已。 她会时不时对自己的妥协产生愧疚,对自我认知产生怀疑,但过后又回归从前。 其实电影是叶老师的内心情感意识的循环。
  当然你未必要把叶老师作为主体。意会妥协的循环即可。
  我在创作的时候即有这两重理解,叶老师为主体和安琪为主体,我个人偏爱叶老师为主体的理解。
  大家的解析有许多其他的,对于抽象艺术,言之有理,主题不偏都是正确的。
  再解释一下,《安琪的魔鬼》的梦境逻辑,不是指做梦,而是指全片给人一种梦一般的感觉。
  我只是解析一下大体情节。至于剧情细节,那个水杯、走不完的隧道和走出刹那的亮如白昼、女鬼和安琪面对面跑步相撞、叶老师情绪的无缘波动、以及三线蒙太奇手法那段“安琪打人”“叶老师指挥电声古典音乐”“女鬼开收音机”之间的关系 等等,你可以放开想,只要主题不偏,都是对的。作为创作者,我自然是有一套解释的,但是这些细节,就如那幅抽象画,马也好、弓箭也好、士兵也好,你可以随便想,只要主题不偏。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
作者淡水黑鱼

《安琪的魔鬼》梦境逻辑解析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安琪的魔鬼》梦境逻辑解析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安,解析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