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小蝌蚪找妈妈》特伟动画的民族特色

影视台词 > 影评 > :《小蝌蚪找妈妈》特伟动画的民族特色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小蝌蚪找妈妈》特伟动画的民族特色的正文:

  60年代,新中国动画奠基人特伟即在《创造民族的美术电影》一文中,充分肯定移植于国外的艺术形式——动画和木偶电影,通过国内的探索创新,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
  也是这篇论文中,特伟对许多人对民族特色肤浅的理解做出批判。民族风格不只是水墨画的背景,也不只是动画人物穿着肚兜,这样的形象设计只是在造型上的形态模仿,更重要的是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生活习惯上的本民族特色。
  特伟民族动画“探民族形式之路”的理念,有自己先前的充分实践为基础。1956年,他导演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充分吸收了传统戏曲京剧的表现手法,择优采纳京剧脸谱、服饰来凸显人物性格,主要人物将军用大花脸,次要人物只用青白赭黑;动画人物的动作一板一眼,借鉴了戏曲中程式化表演技巧,人物腔调也是抑扬顿挫、余音绕梁;背景音乐结合传统民乐与戏曲中的锣鼓声。
  尤其为人称道的当属形而上层面,《骄傲的将军》也深深契合中国人的思维、向世界展示中国味。国人尽知的成语“闻鸡起舞”、“兵临城下”、“临阵磨枪”在影片中生动传达,古典诗词的意境营造更使得影片增色,将军凯旋,即是“踏马归来马蹄香”;敌军逼近,即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这部动画电影,被后人赞誉为中国动画学派的开山之作。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水墨动画产生在全国追求技术革新的大跃进时期,1960年的《小蝌蚪找妈妈》宣告这一全新动画片种的诞生,黑白两色,浓淡虚实变化无穷,充满墨趣味。齐白石的大虾和虫鱼在屏幕上活起来了。《小蝌蚪找妈妈》、紧随其后的《牧笛》与特伟八十年代末的封笔之作《山水情》是这一画种的经典,也充分展现特伟善于吸取传统艺术养分、大胆创造的艺术风格,使中国动画蜚声世界。
  动画片开头即是中国风十足。一本素雅的国画画册,古琴琵琶声中,镜头向幽静的荷塘小景缓缓推入。片中出现的动物有小蝌蚪、虾、青蛙、青蟹、乌龟、鲶鱼、小鸡,等等。每一种都各具神韵,栩栩如生。最值得称道的还是片子的主角,体积很小的小蝌蚪。诚然,它不似其他动物有足够的头部空间来画上表现丰富表情的五官。一群群墨点的表现力不在于面部神情,而在于流动队形的变化和快慢节奏:画上的蝌蚪尾巴曲几曲以示游动。背景是一张白纸,不加笔触,更不加特技效果,小蝌蚪游动时快时慢,人们感受到在水中。这样的刻画方法,深得国画静中显动的特色。同样的,影片也如国画一样要求观赏者仔细体悟景中情。小蝌蚪在水中游动速度与抖动的变化,是它们内心情感波动的写照:小鸡受到母亲爱抚时的羡慕、找不到妈妈时的惆怅、初见妈妈的疑惧、证明事实后的狂喜。齐白石国画一绝乃是画虾,虾在水中游动或是停息的姿态,虾体水墨浓淡相间,衬出它一节节透明的外硬内柔的质感,影片中的大虾神韵不减。
  《小蝌蚪找妈妈》这部动画片众多动的艺术形象,和齐白石花鸟画“笔情墨趣”的成功移植。不无关系。“墨趣”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色调层次变化和形态效果的韵味;“笔情”就是各种笔法,如点、线、皴、擦、染,在画面上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意趣。影片要求画面形象动起来之后,达到均衡统一而又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之后的几部水墨动画,从活泼有趣转而恬静优雅,将山水画的悠远深邃体现得淋漓尽致。
  特伟动画的民族特色不仅仅是他本人艺术创作的关键之笔,也是中国动画学派得以显名、因民族性而在世界动画艺术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华东师范大学11新闻班洪超修习专业任意选修《动画大师研究》小作业。
作者洪至人

《小蝌蚪找妈妈》特伟动画的民族特色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小蝌蚪找妈妈》特伟动画的民族特色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小,特色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