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罪恶之家》请不要温驯的适应死亡

影视台词 > 影评 > :《罪恶之家》请不要温驯的适应死亡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罪恶之家》请不要温驯的适应死亡的正文:

   我们正在重回十九世纪
  ——《21世纪资本论》
  
   一切坚硬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吗?烟消云散的只是肉体,而幽灵却总是在我们脑袋中盘旋着,那是心灵的枷锁。它让一部自1947年就在伦敦西区开演的话剧一演就是10年,更让它在2015年变成了bbc的电视电影,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品位自那个时候就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不然今天也不会有这个电影。这是一个悲哀的信号,它提醒我们,虽然在21世纪,我们某方面的认知还是停留在20世纪初,更可怕的是,电影中呈现的东西刨除形式,其实在今天依旧还在上演。
   一件谋杀案,瞬间就让我们回到了十九世纪。如今看来,十九世纪已然距离我们不远。或者说,我们自打那个年月以来,就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我们兜了个圈子,又回到那个时候了吗?很显然,皮凯蒂通过数据的分析得出了所谓“重新回到”的结论。但是就人们的思想来说,我们似乎并未在十九世纪之后有什么作为,你可能会用一连串的名字来回应我的“孤陋寡闻”,但我也准备好了回应你的话,那就是“如果这些名字真如你所说的如此伟大,那我们为啥他妈的又回了呢?”马克思不止一次的提醒过我们:要把人的行动与他对自己的评价分开对待。然而有些人就是喜欢止步于评价,即止步于精巧的思考。在我看来,多数思想家对现实的贡献也就是仅仅止于对现实的呈现、评价、思考。说得好听一点,这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行动,说得难听一点,这无非是对现实的侮辱,思想不是自娱自乐,思想更不是用“自娱自乐”批判、讽刺自娱自乐,思想是行动导致的,思想就是行动,行动就意味着改变。而思想并不是要强调改变,思想首先要认清它自己的无能,思想必须对现实底下它高贵的头颅,必须这样。
   只是把罪恶归罪于一个家庭,显然是有失公允的,罪恶的不是这一家。如果不是发现我们在重新回到那个时代,我可能还会把罪恶归罪于那个时代,但是,当一切并没因时代的改变而发生什么变化的时候,我们对时代的问责也显得异常无力——因为我们的为人处事仍然停留在那个时代,它没有变过。所以,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我是说不看以前,或者以后,就看现在,那么所有人都邪恶至极,因为他们没有改变,他们以前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只是形式不一样而已。
   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恶,是受害者的恶,所以,我想最先说说这个受害者。她的恶是懦弱、自卑。弱者靠相信奇迹存活,而她的存在,除了她的死,其他部分,如果警长说的是实话,那真的算是个奇迹。我们必须明确,电影不管在隐喻什么,它无法否认它制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这个奇迹通过女孩走投无路的过程表现的异常催泪。但是,令我们费解的是,凭什么呢?凭什么一个人就是挣扎在这一路的奇迹中呢?凭什么她到最后还是要用上帝把她的经历变成一种奇迹呢?那个最邪恶的人,它非上帝莫属,它让一个人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现实的逆来顺受,它让一个人在摧毁她自己的同时仍然虔诚的相信着奇迹的降临,它让一个人不择手段的苟活却又安逸的守着最后的防线,那条自我解释的防线最终让一个人不选择改变,而是选择死亡,一个人对自己的忏悔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选择妥协,最终让她实现自我的终结、放逐。我们倒是想想,上帝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他扮演了两个角色,他扮演着善与恶,正与邪、对与错,他同时扮演着天使与魔鬼,或者说,它就是魔鬼。这就说得通了,奇迹不过是上帝最后的谎言,是关于至善之美的欺骗,奇迹反过来就是一个人的自我终结,美其名曰是了天堂,但是对于现实来说,她死在了地狱,因为她本就出生于地狱。
   卑鄙的是,这一切已经预先植入电影之中了,电影是如此堂而皇之的确认这样一个荒诞的前提——罪恶的是人,但是上帝还是值得相信的。这简直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最无耻的狡辩,最恶毒的借口,把一个弱者描述成道德至上的人,无疑是在利用道德,最后却试图通过弱者道德形象的高大来试图令罪恶进行反思?!这就是我们至今还停留在十九世纪的铁证——我们至今还是相信着上帝,相信它能够给我们奇迹,相信在它的威严下,有些人会反思,会醒悟,会走上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那些虚幻的拂尘,它让我们臣服在现实之中,让一些人宁愿接受着现实无尽的折磨也不愿意面对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的懦弱就是他们的恶,他们的懒惰就是他们恶,只要他们还在仰望星空,还在试图相信某种能够规定他们生活的尺度,这就是他们继续作恶的铁证,他们中的一些人互相推搡着与他们一样的人,他们宁死也要把对方送上早他一步先死的轨道上,而他们中的所有人却总在仰望,仰望那些虚幻的美好,最终在相信这些美好到来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毁灭,这就是死者的恶,这就是阿伦特所说的平庸之恶。这种罪恶导致死者只对那些虚幻的教条负责,为虚幻的爱负责、为虚幻的诺言负责、为虚幻的制度负责、为虚幻的嫉妒负责,而等待她的则是这些虚幻一个接一个的破灭,在虚幻制造的奇迹中,她死了,留下了一群被称作“恶”的人。
   这些人,怎么说呢?他们就是上帝,他们是奇迹的制造者,更是一手摧毁奇迹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制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他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东征的远征。然而这一切,只需要熟练运用一样东西,那就是普遍的人。资本对人的运用帮助它成了马克思所赞叹的奇迹。它让人生存在不断幻灭又不断重生的境遇中,让他们自己不断适应着情势的变化,让它们宁愿在变化中走向衰亡,也不愿意质疑变化本身,就更别提摧毁变化背后的逻辑了。
   我们需要讨论的恰恰不是谁的“恶”重,而是需要回到“恶”的背后,讨论之所以有此“恶”,它的前提是什么?或者说它是怎么来的?电影对一家人作恶的推理,无非是通过道德层面的指控把受害者当作需要被上帝怜悯的人。在预先把资本家与工人放在对立的层面上,就理所当然的陷入了对这种对立做某种道德判断企图。这种层面的认识非但不能呈现恶之所以是恶,反而用上帝所谓的“善”掩盖了恶的真相。用善良来把恶毒从生活中抽出,正如用美丽把丑陋孤立起来,用天才把平庸逐出知识的殿堂,用正常来排斥疯癫......总之,非此即彼的逻辑预先设定了两种畸形的立场,它给人挖了两个坑,并告诉所有人,你不是这样想的,就是那样想的,这霸道逻辑的潜台词是——你总是像我想的这样想的。
   所以说,出自此逻辑口中的道德只是对道德不讲前提的解释——对道德的运用。道德成了理性的对象,而并非真正的道德,所以道德理所当然的成了训练人类逆来顺受的糖衣毒药,它的糖衣是善,毒素是恶,药效是在虚幻中假装理性的人。批判的神学家无非还是个神学家,正如电影对道德的批判最终引出“上帝至善”的终极道德解释一样——这无非是另一种道德形式罢了。对道德的批判反而重新树立起了道德的权威,那个权威的化身——上帝,在俯视着众生同时彻底禁绝了对其前提追问的可能性,它成了永恒的、唯一的。你可以用任何溢美之词描绘它,你更可以用任何恶毒的言语亵渎它,背叛它,无论怎样,最后它总是是永恒的权威。上帝至今也未死,因为我们至今还拿它当借口——它不是以上帝的名义,而是以理性的逻辑在帮所有人逃离责任的担当。以至于最平庸的受害者与看起来无比恶毒的资本家在上帝(理性)面前都是一样的——他们总是都如上帝所料,是可被原谅(解释)的孩子。
   而现实呢?一死一生,弱者被“弱者”的解释绑架了一生,她在资本逻辑设计的制度中撞的头破血流,却最终还是选择皈依上帝这个权威的代言人,这个终极的幽灵。
   我不需要走入那温柔的良夜,因为温柔在十九世纪已经暴露了它的虚伪,我宁愿走入未知的深渊,宁愿相信恐惧会为我带来最终的光亮。不,我永远也不会回到牧羊人温暖的怀抱,是的,我将勇敢的出走,哪怕粉身碎骨也好,因为只要踏出了那围栏,我的命将不再受到约束,尽管这种行为很可能会以悲剧的形式,在我爱的人脑中留下永久的伤疤,但是我们总要勇敢的面对没有围栏的世界,这是我们的责任,因为这世界总是需要人们跨越固有的东西,把悲剧重复上演导致的怪形变成现实的笑剧。
   请不要温驯的适应死亡,请勇敢的面对死亡。
作者nicholas7788

《罪恶之家》请不要温驯的适应死亡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罪恶之家》请不要温驯的适应死亡来自微语录网,更多《罪,死亡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