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末代皇帝-溥仪》西方视角下的中国故事

影视台词 > 影评 > :《末代皇帝-溥仪》西方视角下的中国故事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末代皇帝-溥仪》西方视角下的中国故事的正文:

  最近学校经常放映老电影,今天经过某教室,看到里面在放映一部关于溥仪的电影。关于他,之前总是觉得不可思议,亦充满好奇。开篇的时候是冗长缓慢的音乐,制作音效皆不亚于今。我旁边的唯一一个人说这是她某同学的父母第一次约会时看的电影,我震惊。后来得知为某外国人执导拍摄,不禁感叹。
  顺便提之在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它曾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服装、最佳作曲、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摄影和最佳美工9项奖。当然那时候,我还未有机会看它。
  或许也是因为这部被很多最佳的描写中国的影片竟是出自一个老外之手,敏感情绪让此电影当时并没有在中国引起过多的关注。当然,奥斯卡向来是以西方人的眼光来评定电影的价值,所以这只能说明这部电影是对西方人口味的,也是能让他们理解的作品,并不是说,最善于反映中国历史的人竟然是西方人。至于在得西方口味的大奖与保留电影文化传统方面的矛盾,中国电影还有很多的内部斗争要做。
  个人认为贝尔托鲁齐的这部电影虽然某些地方有失真实,但是他镜头下的这位末代皇帝不是一个历史附加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淡化了一些政治与社会的背景,加之更多的,是一个人如何在环境的发展里蜕变。而这个人,既特殊,又是那么普通。这部用西方人的视角描写中国民主发展的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记忆特别深刻的几个镜头:
  苏军押送战犯回中国。其中看守所所长用英语对“犯人”说话,起先我怀疑是配音,后来对了对演员的口型,皆准,想想虽然当时溥仪是有英文老师,也不至于已经将英语普及到连士兵或是狱长都能对答如流的程度了吧。电影的语言是英文,大部分原因,可能归于它本身的西化吧。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是个意大利人,他曾说:“要是我对溥仪没有这种同情,我就不会拍这部影片了。” 色彩浓烈的回忆,与现在看似正统却暗藏荒谬的现实穿插,不断反差,不断接近。那个高额头,弄眉毛的满州男孩出现在镜头前的第一个瞬间,似乎就注定了他与历史发展不可忽视的联系和他本身寂寞而又夹杂着悲剧性的命运。
  回忆里他这样登基了,三岁而已,被放在无比高大的宝座上,大哭大闹,他的父亲和数千文武官员跪在他面前一直延伸到太和殿外贯穿紫禁城的石板路上。他在自传里说那天奇冷,那是一个冗长而无法理解的礼仪。电影里面的他跳下来了,一步一步,先是慢慢地,走下台阶,走到太和殿的门口,拿起手,拨弄在他头顶的巨大黄色布缎,它飞起来了,隔着阳光,他看了看头顶,然后跳着跑了下,这时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的灿烂的背影,就像在追赶一只蝴蝶。他穿着华丽的皇袍,身边所有的人在一跪一起的口令中重复着神圣的动作,而他只是一个追蝴蝶的孩子,旁边所有,与他无关。如此明显的西方色彩,让我确信这部影片的视角,必定参杂着导演关于人性与自由的思考。只是他可能不明白,中国历史不只是一个民主发展的进程。它有太多说不出口,说不清的症结。
  时代交替的迅速,来不及让他理解。因为他所理解的,都是紫禁城里演的那出残破的只有演员的戏。他是这剧的主角,他开始觉醒,他觉得没有必要再演了,才知道他的舞台只是他的囚牢。电影里,他一次又一次爬上屋顶打算逃跑,还有一次又一次,问身边的人,我还是不是皇帝。一而再地出现他对着他面前关上的大门,对门前站成一排的小角色说,Open the door.门从来没有为他打开,他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离开,是被赶走。他对他的老师庄士敦说,“我一直想要离开,没想到即将离开的时候,我害怕了。” 他捡起地上的网球,越跑越远。走出紫禁城的时候,他只拿了那个网球,戴着墨镜,显得不知所措。他身后的士兵欢呼着冲进紫禁城,在城墙上升起青天白日旗,他回头,无助而不解。 他是这出戏的主角,也是被困得最深的囚徒。
   Reginald Fleming 'R.J.' Johnston: The Emperor has been a prisoner in his own palace since the day that he was crowned, and has remained a prisoner since he abdicated. But now he's growing up, he may wonder why he's the only person in China who may not walk out of his own front door. I think the Emperor is the loneliest boy on Earth.
    庄士敦:皇帝自从登基那天就成为了自己领地里的囚徒,在退位后仍是。但是现在他长大了,他会问为什么他是所有中国人中唯一一个不能踏出自己家大门的人。我想皇上是世界上最寂寞的孩子。
  关于他的爱情,电影显然比事实要美丽许多。当然我说“显然”也是值得质疑的,因为我们都不知道历史的真相,甚至溥仪本身也可能会说谎。我总觉得这部电影里的人物造型,尤其是女人,给我的感觉是吓人的。有种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人的风格。浓眉,白粉脸,突出的红唇,强调的皱纹,严重让我怀疑选演员及化妆时导演的意大利式审美趋向。结婚那天溥仪揭开婉容面纱的时候,据说她只有17岁。但是那种造型,着实让我怀疑她是一个17岁女孩的母亲代替女儿来接受一场悲剧。后来到了伪满州国时期,憔悴的婉容似乎还越来越年轻了。
  电影里似乎没有提及他后来的多个女伴,甚至在文绣擅自的离开后还稍稍表现出了点对爱情的忠贞。直至后来他看到蓬头垢面已经癫狂的婉容,黯然流下眼泪的时候,都不会让人想探讨那段真实的历史,说着就这样吧,不要再追究了。他,已经够可怜了。影片并没有把爱情作为主题,由此可见。虽然其中有个当了日本间谍的女人,还和婉容来了一段同性恋的插曲,但是那个时候的一切都已如同她手中鸦片发出的烟雾般缭绕不清了。
  历史转盘最终停在共产党这里,也就不可避免地宣告溥仪悲惨命运进入悲惨的顶峰。审问,监禁。镜头不时回到监狱的牢房。在整整10年的关押期间,溥仪已从一个连衣服都不会穿的“皇上”锻炼成一个能自理生活并从事一些轻微劳动的平民。1959年,溥仪被特赦了。这是一个个曾经至高无上的平民。
  值得记忆的电影镜头是那时约有60岁的溥仪在大街上看到红卫兵举着毛泽东像游行,嘴里喊着 “造反有理,一反到底!”前面是典型的文革场景,一个人,当时的狱长戴着高帽被游行。 溥杰对溥仪说, that man in photo is the god。溥仪看着毛泽东像走过,背后写着万岁万岁万万岁。电影此处让我觉得充满讽刺意味。他可能会想起他和他老师庄士敦的那段精彩对白。
  Pu Yi, at 15: Where are your ancestors buried?
  Johnston: In Scotland, your majesty.
 
  Pu Yi: But then, where's your skirt? In your country, men wear short skirts, do they not?
  Johnston: No, your majesty, Scotmen do not wear skirts. They wear kilts.
  Johnston: Words are important.
  Pu Yi: Why are words important?
  Johnston: If you cannot say what you mean, your majesty, you will never mean what you say and
a gentleman should always mean what he says.
  
  1967年,他花1元钱买了一张参观紫禁城的门票,走进他自己家的大门。空无一人。
  这样的场面让我觉得历史离我们太近,近到历史的主角可能和我们存在在同一个时空。我们在别的地方了解他,评论他,而他本身的真实,却被我们不知不觉地忽略了。回忆他的前半生,是一部清朝落幕的历史,而他转身,一个全新的所谓民主社会正等着他融入。
  他理直气壮却又胆怯地跨过拦网,独自走到他曾经走过的白玉石上,走到他哭闹过的宝座前面,从它后面,拿出那只登基那天藏在后面的蟋蟀笼子,对故宫门卫的儿子说,“我是中国的皇帝。” 五十年后,蟋蟀又很电影地活着。突然间他消失了,然后突然变成了更电影的结尾,导演拿着扩音器走进大殿,各种语言响起,其中一种说,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曾经住在这里,他死于1967年。
  “我甚至喜欢那些可憎的人物,我需要爱摄影机前的所有人物。即使他们是恶劣的,我也设法使他们具有某种悲剧性,从而产生一点高贵感。……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他们所体现的是一种人类共通的好斗性。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贝尔托鲁齐
  他一定不明白,为什么历史在他这里,就突然变样了,为什么他的祖先创下的河山,就倒在他的脚下。为什么整个历史的前进,一定要以牺牲个人为代价。
  其实我们都不知道民主发展的过程中要经历多少动乱和牺牲。文革也是,六四也是。人们分分合合,不厌其烦地努力着,牺牲着,没有人知道原因。又有一些人们不厌其烦地做着关于专制的梦和斗争,没有人知道原因。
  想起《海边的卡夫卡》里有一段田村和大岛的对白,大岛说,自由的时候,我们会不知所措,其实我们是喜欢不自由的吧。如果不痛苦,人们大抵是会喜欢不自由的吧。风风雨雨,若只是为了填补空缺的生命,又是何必呢?
  唉,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作者假装是马甲

《末代皇帝-溥仪》西方视角下的中国故事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末代皇帝-溥仪》西方视角下的中国故事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末,故事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