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呼喊与细语》影评:虚无式的绝望,无尽的深渊

影视台词 > 影评 > :《呼喊与细语》影评:虚无式的绝望,无尽的深渊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呼喊与细语》影评:虚无式的绝望,无尽的深渊的正文:

《呼喊与细语》是一部令人过目不忘的电影,影片的整体基调透着一种存在主义和叔本华式的绝望,伯格曼利用简单的室内布景拍摄来探索人的形而上学式的虚无主义,无尽的触觉伸向巨大的情感深渊,影片的造型设计和声音处理简洁而富有张力,伯格曼对细节的把控更是以小见大,以点及面,以细节捕捉主题精髓,深入人心。
这部电影是以精神分析为主,即对人的疏离、人言不由衷的无法传达的情感痛苦、以及对生死的恐惧,影片怀有一种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考。
影片是说三姐妹艾格尼斯,玛丽亚和卡琳各自的生活状态和彼此间的关系,这三人虽是三姐妹,内心却有着积重难返的隔膜和疏离。艾格尼丝身患绝症,生命将近,守护在她身边的是女仆安娜。艾格尼丝没有得到过母亲完整的爱,死前妄想让关系紧张的姐妹变得珍爱彼此,却一再事与愿违。 玛丽亚是最得母亲宠爱的孩子,因此遭到姐妹的嫉妒。她的感情生活处理的一塌糊涂,在丈夫和情人之间徘徊周旋。她对爱越是拥有,就越是贪婪。 卡琳的生活更是充满压抑。和丈夫的关系陷入僵局,令她沉沦于自虐。 和好的愿望太过遥远,她们想摆脱生活的阴影,重新拉近彼此的心,却发现隔膜似乎不可打破。
初看电影时,首先被深深吸引住的是影片运用的大量的红色背景,这和即耶斯洛夫斯基的《红》主题的内涵又有所不同,基氏导演将爱的探索与多数巧合融合,而伯格曼是以红色作为一种原始欲望的象征,人的精神深处对生存本质上的无尽虚无和极端的绝望怀以质疑的探索,人内心藏着的对表达、理解、爱的亲密关系的渴望,又不得不以疏远、冷漠、避之不及来回避这一切。影片红色的背景色调、白色的套衣、黑色的礼服,形成了简单明了的对比,这些极简主义的颜色很好地区分开了梦境和现实,现实与梦境融为一体,伯格曼的电影语言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层面做得很足,红色调是生活背景的一部分,而又与三姐妹的面部特写融为一体,黑暗之中渐渐消逝的一张脸,红色若隐若现,淡出画面之外,给人无尽的梦的潜意识的遐想,又伸向了对生存,对个体的存在主义哲学加以隐喻。在一般的电影语言中,蓝色往往给观众带来安谧、孤独和庄严的感性体验,而红色却带给观众不安、暴力和刺激等等感性体验。伯格曼曾说过自己在幼年的候把灵魂形象为影子一般的龙,颜色是青蓝色的,而红色却是躯体内部的颜色。结合影片,可以进一步推测伯格曼是将红色与女性和肉体两个母题结合起来,用红色的色调给观众带来的是关于女性欲望和争斗的思考。并且,红色的主体背景颜色也让影片中的人物不管是身着白色的套衣还是黑色的礼服都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主体影像更为突出。在影片的一开头,伯格曼用淡蓝的冷色调既可以说意在描绘灵魂的外壳,又可以认为是在为影片后面的红色母题埋下伏笔,起到反衬的作用以探讨在看似静穆的灵魂的躯壳下女性内心欲望的涌动和争斗的惨烈景象。而伯格曼在影片的开场,用短短的几十秒便完成了这一色调的转换。 这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
其次,大量的面对特写在捕捉人物内在的情感流露,心理的刻画,使得画面极具张力,外加一反常规的先入特写再入全景的剪辑方式,总是让人有猝不及防心理体验。大量的正反打镜头也可解读为是个体与其他人的隔膜和疏离感使得整个这部极具风格化的影片把“呼喊与细语”描绘得如此揪心。 影片在声音处理方面做到了事无巨细,声音在画面中流出的质感,为整部影片添色几分。时钟的钟摆声,无穷的隐喻,象征是个体对死亡的恐惧,一切是安静的,安静之外只有时间的声音,运动固定静态镜头也是以先钟摆后钟面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的。伯格曼不惜牺牲镜头运动的情感暗示来保证他的象征物主体——时钟。时钟都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物预示着死亡和生命的停止的恐怖。而这也是影片中几位女主人公的恐惧根源之一,他们必须面对安妮丝的死亡的恐惧。我们也可以看到影片中时钟反反复复出现在画面之中,甚至安妮丝也有几次调整时钟的动作。 影片是以“呼喊”和“细语”引出本片主旨的,全片围绕着这两个词作文章,艾格尼斯在一张草稿纸上用铅笔写写画画,铅笔和纸张摩挲的粗糙的颗粒质感的声音传神而形象,这声音中传达着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而这又是需要表达的,是另一种形式上“心灵的呼喊”,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的德国,一个车水马龙的早晨,天才哲学家尼采踉踉跄跄地跑到人流攒动的街上,抱着马的脖子恸哭,那是一种何其复杂的情感,无声且压抑。
此外,影片中三人的性格和生活状态截然不同,艾格尼斯渴望爱,渴望表达和理解,渴望在生命枯萎的最后一刻,体会到姐妹之间的亲密无间,而这不过是奢望,只有呻吟和呐喊,无处诉说。玛丽亚美丽而高傲,冷漠而放浪形骸,她信手拈来游离于轻视无比的虚无之中。卡琳面对人生困境,求而不得,内心苦闷,她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证明虚无之中的存在价值。这三人有着形态各异的生存状态,影片无处不流淌着一种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和对人欲望及存在主义精神层面加以分析。《呼喊与细语》这部电影中,伯格曼一反常规的强迫这类表现主义风格的电影也使用上一些略显漫长的镜头和缓慢的段落,这些沉静的画面之外,声音传递着无尽的延伸意义,人的生存本质游离于画面之外,关于对记忆和内心的矛盾冲突,主人公无法摆脱童年阴影,这些尖刻的物象让人觉得这真是一部“疼且绝望”的片子,无尽的触觉刺激感官体验,感性层面上的精神分析,人与人之间永远的疏离,人的隔阂,孤独,带着一种女性主义视角的分析,将观众推向巨大的情感深渊,无边的深渊,无处可逃,令人唏嘘。
作者性感番茄

《呼喊与细语》影评:虚无式的绝望,无尽的深渊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呼喊与细语》影评:虚无式的绝望,无尽的深渊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呼,深渊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