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一九四二》观后感

影视台词 > 影评 > :《一九四二》观后感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一九四二》观后感的正文:

来自影片故事苦难发源地----延津的刘震云,他的《温故一九四二》为我们揭密了那段已经被人遗忘很久的历史,再历经曲折坎坷的19载,冯小刚导演用尽其20年功力在大荧幕上为我们震撼再现了那一年发生的民族苦难记。
关于刘震云
刘震云虽然不如当下的莫言那么炙手可热,耳熟能详。但是他的许多作品其实大家也并不陌生,《一地鸡毛》、《手机》、《我叫刘跃进》,再加上《温故一九四二》都已经被翻拍成电影或电视剧,而且大部分作品还是出自冯小刚之手。而他的《一句顶一万句》(故事起源地也是其家乡延津,也有外国牧师,也在说走出延津的故事)还曾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并得到业界极高的赞誉,而同届获该奖的作品还有莫言的《蛙》。刘震云的作品总是直逼现实,书写民苦,其文风十分简练,从容,辛辣,习惯用黑暗的幽默来描写历史的苦难悲剧,从而达到另一种震撼的效果,接连不断地挑战着人们的道德神经与民族感情,发人深省。他近期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莲》更是一脉相承,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于冯小刚与他的《一九四二》
中国内地最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他先前导的电影票房已经超过20亿),其实没有之一,花费近二十年,耗资2亿完成了他最想拍的一部电影《一九四二》。他先前积累的所有的喜剧贺岁片的人气及《唐山大地震》、《集结号》苦难战争片的练兵,其实最后都是为了《一九四二》的横空出世。洗尽铅华,繁从简,他用最简单的纪录电影的镜头形式为我们“重走“了一九四二年的灾民逃荒之路,同时也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纵观冯小刚的影视作品,他想要向观众展现的内容正在逐渐地转变,从微观到宏观,从草根到殿堂(《一九四二》是第一部拿到外国评奖的冯氏作品),从对生活的冷幽默到最终走向心灵的救赎之路。《非诚勿扰》中葛优教堂的忏悔,《非诚勿扰2》中引用的仓央嘉措的诗,《唐山大地震》结束的时候王菲唱的《心经》,到《一九四二》的人性救赎,民族救赎。敢于触碰现实敏感题材的内地导演少之又少,而冯氏的独有电影幽默语言方式,使他一直都能相对自由地游离在制度与规则之内,表达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做到相安无事。因此,《一九四二》能以今天这样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我觉得已经是冯氏最大的胜利。
一九四二那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电影《一九四二》追问的不是那年河南到底是饿死了一千多人,还是三百万人?而是追问当时各界人士对三百万饥民被饿死这个事件的态度。追问的是造成如此大的饥荒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为了传达这个主题,电影画面不断地在各个利益阶层中切换:蒋介石代表的政府是考虑他们的政治大格局的得失,国民党将领顾及的是他们所在区域的战争的输赢,日本军方谋算的是利用饥民的倒戈,一心想赈灾的地方官员李培基则是在为人臣、为父母官二者之间纠结徘徊,当他听到蒋委员长的秘书汇报的种种耸人听闻的国际大事,内心掂量自己管辖范围内发生的饥荒一事与那些所谓的国际大事相比显得如何的不值一提;地主老东家们关心的是自家的粮食及细软(也包括家眷)不能受穷人们侵占;传教士一心想借机证明万能上帝的存在及伟大;而一些狡黠的商人和动机不纯的人们,则是把这次饥荒当成一次敛财升官、达成自己私欲的的大好时机,无所不用其极。似乎唯一还在关心灾民的生存状况的只有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秀德(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动机—-普利策新闻奖),虽然这在中国一向有先例,比如《金陵十三钗》,比如我们从小被灌输的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者白求恩等等,但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一种黑暗的幽默,其实这种幽默一直贯穿着整部电影。尤其片头的那一大段国民政府画外音的表态承诺就是最大的讽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负能量交锋,虽然存在着剧烈的生死矛盾冲突,但是所有的电影语言都还显得十分克制,既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过于沉重,一切都渲染的恰如其分。看似平淡中显示震撼,这才是导演内心真正自信的一种体现。
吃,改变中国。吃,红透2012。
吃的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从一些日常用语中就能看出端倪。管谋生叫→糊口(广东话叫揾食),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沾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受人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人伤害叫→吃亏,女人嫉妒叫→吃醋。就连吃货一词也悄悄成为当下时兴的又一褒义词,能说会道已不算现代牛人的标准,能吃会道那才是潮人。
最近几部热映的影片《少年派》、《王的盛宴》、《一九四二》(还有前一阵的《饥饿游戏》),归纳起来还都与“吃”有关,但是这个“吃”与《舌尖上的中国》里的“吃”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吃是最容易,最快速实现幸福的一种方式,但是吃同样也是最考验人性的一种途径。面对饥饿,人性到底可以自私、龌龊到何种地步,谁都不敢轻易考量与定论。《少年派》与《一九四二》这两个“冤家”狭路相逢,却意外发现的都有相似之处,都是小说改编,都暗指残酷的 “人吃人”真相从而引发思考与讨论。两部电影都为“吃”的文化添加了重口味的一笔。
结束语
一向在大众媒体前敢言敢讲的冯导如是说:“纳粹屠杀了100多万犹太人,之后不仅仅犹太民族,包括德国,全世界每年都在纪念这件事,都在做深刻的反省,寻找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俄罗斯民族也经历了很多苦难,但它的小说、音乐、绘画,都反映了一种救赎的精神,但是我们的文艺作品却没有这种东西,它是《步步高》、《喜相逢》,在国画里是画个驴,画个马,画个葡萄,画个怪石,它不是波澜壮阔,直抵人心。”
作者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九四二》观后感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一九四二》观后感来自微语录网,更多《一,后感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