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肖申克的救赎》与它折射出的理念维度

影视台词 > 影评 > :《肖申克的救赎》与它折射出的理念维度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肖申克的救赎》与它折射出的理念维度的正文: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后人不断品味以后仍可历久弥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便是这样一部电影:摄制于上世界90年代,时至今日已有20余载,但仍未失品味与解读的价值。每次重新观看这部电影,得到的认知或是体会亦有细微差别,或与观看的心境有关,或与审视的角度有关。无可否认,这是一部饱含多重意义的电影,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哲思。
当谈及电影内容,这兴许是老生常谈,但老生常谈并不代表谈论的内容既已失了价值。影片讲述了成功的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故意杀害婚后不检的妻子,经法院判决后锒铛入狱。在肖申克监狱中,他受到狱内监犯的欺辱,同时还要经受住监狱长的“折磨”。期间,安迪与瑞德和几个朋友逐渐熟识,而他的朋友也逐步帮他度过一次又一次困境。影片末尾,安迪苦心孤诣,在漫长的监狱生涯中用一把微不足道的锤子挖开了越狱之路,通过此前精心的安排,他已全然换取了身份,并将监狱长的“黑账”送交司法部门,而瑞德也如其所偿前往小岛帮助他经营旅店。
一次又一次的品味,影片的几个镜头甚是引人深思。譬如,瑞德置身于偌大的监狱活动广场,身旁围聚了熟稔的朋友,双眼远眺监狱外的世界,虽自言自语但意味深长地说道:“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s, gets so you depend on them”。这一台词与画面定格于脑海中,久而挥之不,是因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传达出的“highly-institutionalized”(高度制度化)在瑞德口中得到了深刻体现。此外,另一个镜头亦意义重重。当监狱长得知自己的贪污行径遭安迪揭露检举,警察逐步逼近而自己亦将沦为阶下囚,他扳动了手枪,子弹从下颚直穿整个脑袋,画面甚是难堪。当他来回在办公室内走动,百般焦虑思考如何应对警察的抓捕时,影片勾勒出的人物形象甚是生动:贪污数额巨大的鉴于长官,此前趾高气扬凌辱犯人,又何曾料想到自己亦会与他们同流合污呢?
《肖申克的救赎》善于运用讽刺的手法。安迪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中产阶级文化的熏陶浸濡,接受高等教育,并成功地成为一名卓越非凡的银行家。在黑暗的监狱中,他潜心学习,帮助监狱图书馆的整体运行,并最终接管了监狱图书馆,成功筹得政府拨款兴修图书馆,获得监狱长的赏识。正是这样的对比:阴森黑暗的监狱与杰出卓越的安迪,形成了一种冲击感。甚有讽刺意味的是,安迪成为监狱长的账目会计以后,一天他遛入了广播室播放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位于监狱活动广场的人们停下手中的事情,久驻原地望向广播喇叭,监狱内一派和睦高雅的气象,而与此形成对比,监狱长领着一波监狱官员困在广播室之外,恼羞成怒地大喊大叫。可以说,《费加罗的婚礼》体现了电影最为高雅的一个维度:在监狱中希冀救赎,在沉沦中渴求解脱。这与“向死而生”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一个常被谈及的理念维度则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众所周知,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或称斯德哥尔摩效应)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与影片中的“highly-institutionalized”亦有相似之处。监狱的图书馆管理员布鲁克斯,兢兢业业管理着图书馆,历时数十载,在肖申克监狱贡献了自己的一生,然而被保释狱外以后,他恍然觉得自己对监狱产生了“依赖感”:在监狱内他是个受人敬重的图书馆管理员,然而在监狱外的世界,他只是个有过前科的不起眼老头儿。他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在监狱度过的大半辈子使得他被主流社会排挤为边缘人士。他,想重回肖申克监狱。正如瑞德所说,“一开始你憎恨它,接着你习惯它,而最后你已离不开它”。肖申克监狱彻头彻尾改造了布鲁克斯:从一个锒铛入狱的犯人,心中满是仇恨;接着得过且过,亦步亦趋地生活;最终饱受离开监狱的折磨,发现已对监狱产生了深深的依赖。
身为外人,难以体会这些罪犯的心路历程,但电影展现出来的剧情足以令人感同身受。与其他人不同,安迪并未向“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妥协,并未向肖申克监狱妥协。他并不如其他的罪犯一样,高度依赖于监狱的一切。正好相反,他利用小锤子历经十余个春秋,成功挖开了越狱之路。安迪这个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不仅是不屈不挠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还是一种对“体制化”的抨击。
瑞德所说的“一开始你憎恨它,接着你习惯它,而最后你已离不开它”,在这个句子中,它可以抽象化为许多形而上概念。肖申克监狱代表着固定化的体制,代表着束缚人心的既有观念。将这个情境放诸四海仍皆准:比如中国教育体制,应试教育并非好事,但国民早已适应了它,并难以割舍这份依赖感。从这个维度进行思考,我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作为客观事物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映入不同观影者的脑海,这些人所产生的主观映像亦有如万花筒般形形色色。于我而言,安迪与布鲁克斯这两个人物形象代表着社会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前者敢于打破旧有体制,针砭时弊;后者顺从于命运安排,随波逐流。
从不同种评析角度而言,《肖申克的救赎》历久弥新。题材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而改编成的《肖申克的救赎》剧本,本身此部小说已是上乘之作。至于剧情,大多观影者甚是难以预料到安迪苦心孤诣挖通越狱之路这一情节。影片埋下的各种伏笔,比如监狱长的贪污行径、瑞德受安迪委托前往一偏僻处挖掘藏物等,都使得剧情更加饱满丰盈。人物形象刻画尤为突出,布鲁克斯这一图书馆管理员的高度依赖监狱,安迪矢志不渝逃离监狱的决心与意志,一手缔造肖申克监狱的监狱长自杀而终结生命,瑞德默默地经历了这一切更像是一置身之外的旁白者。
优秀的电影在于荡涤人心,引人深思,由浅入深而娓娓道来,启发观影者思考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人生命题。此为《肖申克的救赎》。
作者Weezy

《肖申克的救赎》与它折射出的理念维度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肖申克的救赎》与它折射出的理念维度来自微语录网,更多《肖,维度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