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冬眠》观后感:住在坟里的人

影视台词 > 影评 > :《冬眠》观后感:住在坟里的人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冬眠》观后感:住在坟里的人的正文:

关掉所有灯光,调好音响声音,关掉手机,然后几乎用一种膜拜的情绪开始观看这部电影。于我而言,《冬眠》是一部用文字和符号汇成的一部电影,太抽象,如同剥了骨的驱壳,无需肉体只凭灵魂的坚硬边站立在世人面前。显然我的双眼还无法看透其中本质,看到的只有这具无骨之肉,肤浅至极。
「住在坟里的人」
坟墓是一个依靠死人和守墓人而存在的事物,死了的尸体是孤独的,守着尸体的守墓人更加孤独。
《冬眠》全片几乎都在围绕“孤独”这个名词转动,而整个小亚细亚村落几乎就是一个覆盖在并冰雪下的墓葬群。主人公艾登年老又虚伪,伪装成善良的公知试图埋葬自我,却一直是个悲哀而孤独的守墓人。他拥有学识,却没有自信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演员,终日写书、刊登文章从而成为别人眼中的仁善者,内心却孤独不得志。艾登的人物纵深感并不强,无非是人前的伪善者形象和人后的守墓人身份。除却艾登之后,其余主要人物则像是埋葬在墓中的冰冷尸体,无所事事的妹妹、自怨自艾的妻子、丧妻的农场主、为生计奔波的租户、随传随到的司机等等。每个人的内心都处于冬眠中,释放着最少的热量,孤独而索然。
一群住在坟里的人每日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生活的彼岸,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伪装着自己。然而一旦充满热情的活人闯入这片冰冷地域时,墓地中的某种平衡也就随之被打破,小青年骑行者热情地寻找着生命的真谛,用旅行、危险来寻找自我存在感。艾登向往这种寻找的过程,他渴望与小青年对话,摆低自己的身份,期望在这个过程中找回作为“活人”的自我,却每每失败。艾登想要离开墓群,在临走前又退却,如他所言:彼处没有他熟悉的一切,最后他还是适应生活在坟墓中,做一个虚伪能掌控全场的管理者,最后说出:我的王国诚然很小,但至少我还是王。
人心都会冬眠,孤独但存在着。
「形而上与存在主义」
《冬眠》充斥这一大段一大段玄而又玄的对白,又多次出现土耳其戏剧史这个字眼,任务也设置成知识分子、社会精英。有人说《冬眠》的对话表演形式是致敬伯格曼,这样的说法不免简单粗暴。与舞台剧相比,我更愿意把《冬眠》形容成一部文学作品,高深而莫测,几段对话都极度形而上,对话间充斥着善与恶、富与贫、人生价值和自我实现,也讲述了土耳其的阶级立场和小亚细亚地域的宗教氛围,中间有牵扯到爱情、尊严、道德,这也是我一开始就说明的,这是一部无骨的电影,依赖形而上的灵魂支撑,然而不具相当文学素养的我们从一开始就难以理解其中的本质。其实整部影片都充斥着塔科夫斯基似得镜头语言,静的景与动的人之间的人物关系,诗意的长镜头,文学性的人物对话以及悠扬的音乐才构造出如此一部恢弘的“大片”。
影片中有四段形而上的对话很值得人回味,艾登与妹妹之间的争执、艾登与妻子之间的冲突、妻子与租户的对峙以及艾登与老师之间的争论。前二者着重于个人情绪表达,艾登与妻子、妹妹争论关于善与恶的存在关系,是艾登对于自我认知的一个辩解。他不懂如何从善如流,妻子可以没有心理负担地进行所谓的善事,艾登已然考虑的太多,他把善当成了伪装自己的一部分,最终变成一场作秀,在妹妹尼卡刻薄指出这种伪善后恼羞成怒。其后妻子与租户斯梅尔之间的对话则充满了惊险,整个画面凛冽有好像随时有一座火山将要爆发。最后高潮地那段对白让人心潮澎湃,你想着终于有个人要释放出一点热情,果不其然,老师说:莎士比亚说过,良心无非是懦夫们使用的一个名词,他们害怕强力者借它来作为搪塞,铜筋铁骨是我们的良心,刀枪是我们的法令。”不得不说,这一段中的老师莱文特和前面的租户是影片中最强有力的两个人,热情又充满反抗情绪,不是沉闷的尸体,就像火热的火山,但是爱登用一段话熄灭了火焰,让影调再次回归苍凉:我们疲于奔命,作出好似大有可为的假象,每天早上我都有绝妙的想法,整天却都在无所事事。艾登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击倒了莎士比亚的名句,这句话几乎就是艾登的自我描述。
形而上的对话的力量自然产生于人群的自我寻找,这就是存在主义。枯坐在坟前的艾登在寻找自我,证明不了自我价值的妻子也在寻找自我存在,在我看来《冬眠》这个片子就是锡兰在寻找自我过程中创作的一部很具存在主义的片子。
「白马和野兔」
关于这两个事物我始终想不清其中代表的深层意义。马是艾登从马夫那里买来的,兔子则是在一次打猎中得到。放生马这个情节很具象征意义,发生在艾登与妻子争吵之后,艾登终于下定决心要离开旅馆离开墓地,他放生马的这个行为也很容易理解成他想解放自我,看似放生白马,其实是放生了他自己。野兔是发生在酒醉争执之后,艾登在打猎中杀死了这只兔子,冰冷的雪堆中野兔释放完了自己生命的热量,在看这个画面时心情其实很澎湃,我觉得艾登可能在最后杀死了自己最后那点向往自由的心,他所有的热量都如同野兔死亡前一样释放完了,他终于只能在冷冰冰的坟墓中永远冬眠。想到影片最后艾登对妻子的表白,他将自己比作随从比做奴隶,这是艾登最后对自己的剖析,他成了这篇坟地永远的奴隶?
就我自己而言,对于这两样事物理解不能,上述所说也总感觉是过度解读。
关于摄影,影片简直是一场摄影迷的盛宴。锡兰固执地使每个镜头都做到最精致,最喜欢的几个镜头都发生在雪地里,苍白寂寞,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就在冰与雪中展露无遗。
关于声音,之前老师帮助分析过锡兰《三只猴子》的声音运用,只觉得锡兰真的是一个控制狂,震惊于声音的精细,甚至让我觉得观片过程中发出一丝声音都是对影片声音的一种亵渎。
这是一部带有文学性标签的电影,其中也很能看出《冬眠》这部片子受到许多东欧影片、文学的影响,许多镜头几度让我看到塔科夫斯基的影子,主演也像透了安哲《永恒和一日》里的亚历山大。
补充:在群里和路大师们畅聊了许久,最后把关键点设在了如何看待一部逾三个小时的电影。

路:往往面对这样一部情感不够浓烈,剧情不够刺激甚至有些絮叨的电影时,大部分的观众其实无形中已经被拒之门外了。冬眠的定位很简单,中产阶级精英群体,不能奢求一个十级的新人号打一个九十级的boss,这是很不公平的事情。锡兰的定位很简单,受众本身就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准才能真正充分理解其中某些台词的意味,大部分人熬这样一部电影真的也只能从表面上挖些粗之又粗的道理。至于怎样观看超过三小时的长电影,我觉得这关乎于每个人对于电影的喜爱程度,我觉得看电影的人群一般分三种,一种是熬电影,这类电影于这类人就是煎熬,中间走神不断,对电影故事走向情感走向完全模糊。第二种是看电影,这类人往往会强迫自己认真看每一帧画面,这批人是很尊敬导演的一批人,他们觉得对于一部可能是好电影的电影浪费几秒钟都是不尊重。第三种则是真的爱电影,这类人需要一定的观影水平,他们会很容易就代入导演所给的影片情绪中,这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很快地找到那个按钮,甚至能猜测出影片的走向。所以想要读懂、看懂一部这样的电影,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你只能先充满崇敬感,满怀尊敬,然后尽量丰富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观影水平。
作者落款小师叔

《冬眠》观后感:住在坟里的人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冬眠》观后感:住在坟里的人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冬,的人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