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我们15个》一间厕所的观察报告

影视台词 > 影评 > :《我们15个》一间厕所的观察报告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我们15个》一间厕所的观察报告的正文:

一档真人秀节目,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趋近真实的生活本身呢?
或许我们能从腾讯视频的《我们15个》得到答案。
2015年11月27日,《我们15个》的录制地平顶迎来了一个略显隆重的仪式——在经历了漫长的规划与拉锯之后,平顶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厕所终于落成,这意味着作为一个大型生活观察实验的所在地,平顶的卫生状况终于随着其资源条件的改善而取得了重大进展。
居民们为此甚至特地举行了一次剪彩,以纪念这里程碑式的大事件。
一个面积不超过15平方米的“方便”处,建造的过程却处处显出了不方便,这无疑为观看节目、关注世情、观察人性的旁观者们提供了一种具有洞察力而又相当有趣的社会发展视角,它不仅指示着一个缩微社会结构样本下的文明进程,也鲜明而入微的曝露出群体性的软肋与缺失,而这种群体性,在在都是当今国民性的投映。
157天的如厕工程,叫我“五月花号”!
排泄无小事。厕所这个所谓文明的窗口,总是比别的项目建设更能管窥平顶的发展状态。
《我们15个》的居民,无一例外地在平顶经历了人类卫生习惯的一次回溯。
古时厕所曰圂,“圂,厕也。从囗,象豕在囗中也。会意。”人豕与共的厕所,不但早就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而且沿袭至近代,乃至于今。
平顶虽无猪圈,却有牛棚。于是我们看到,在初期一穷二白的平顶,第一代排泄之所,就建在牛棚之侧,一个不深不浅的坑,两块木板,半拉帘布,气味不佳,常用常掏,有的居民甚至在最开始强忍四五天不进行大解,就因为一时难以完成从洗手间到圂的系统切换。
按说有这样强烈的需求动机,厕所的修建与改造就应该是第一个提上议事日程的建设项目。
然而实际情况是,从第14天韦泽华提议改造现有厕所开始,到第57天,改造工程还停留在化粪池方案的讨论上。期间在牛棚圂居之外,大家使用池塘边的一处露天场地作为主要排泄所在。直到居民们意识到排泄物对平顶水源和环境的污染已成重大隐患,厕所的修建才又重新进入所有人的视野。即便如此,新厕所的搭建工作也是在第73天的时候才得以开始。
那个时候,信心满满的平顶居民们绝对想不到,他们还将需要多一倍的时间,才能最终收获一个具备基本冲水、排水、化粪功能的“卫生间”。
是的,举平顶之力,先后烂尾三次,耗费157天五个多月的时间,最终尘埃落定的厕所是这样的。


居民为之起名“歪歪爽”,其实若叫“五月花号”,似乎还更应景些,更对得上这缓慢的筹建过程。
如果按照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划分,这样的厕所,大概相当于公元前3世纪印度哈拉帕人(Harappan)的程度,并且,在管道排污方面,《我们15个》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尚且远远不及两千多年前的古人。
“15个”动手能力不强,这大概是我们对于此事的直观感受。
自然也不免有一些些国民性的联想——15个居民,所投射的何尝不是普罗大众的我们?若建厕所是个检验标准,则他们不强,屏幕前指点江山的我们似乎也未见得就有胆气敢说自己有一蹴而就的能力。
相比印象中十项全能的欧美人以及手工艺强悍的日本人,国人的手动制造能力确实存在普遍的差距。究其“不佳”的原因,除了教育体制的差异,亦有文化层面的缘故,譬如传统文化讲究述而不作,手工艺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普遍偏低;也有经济发展层面的因素,譬如我国人口基数极大又多为集中式居住,行业分工精细,因为人工的廉价,每个人只需要做好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就足够了,批量处理比单个处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而美日等国民动手能力强的背后,其实也有人工高昂,即所谓High skill high pay的经济原因的驱动和逼使。
批评是最容易的事
围绕平顶厕所的修建,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耗费最多时间的,不在工程的实施,而在针对工程的讨论与争辩。
从该不该改造到如何改造,从谁来负责改造到怎样进行分工,从钢筋水泥还是青砖墁地到实用还是美观……一间厕所引发的论战,涉及面之多,频次之高,仅限于平顶对管理模式和经济体制的探讨。
这好像也是一种印证,形而上的法则与形而下的器用,对于社会化的人来说,是同等重要的。
厕所建成时已经离开的居民老吴,是口水战的代表人物。作为一个富有经验的中年农业能手,他其实不乏专业意见,然而当牢骚多过了建议,吐槽取代了实干,和执行建设工作的年轻团队之间,分歧就在所难免。也难怪他会在发飙中抱怨,“不会整也不问,告诉他们还不听”了。
老吴的表现和际遇很能说明问题:一件事进行的过程中,为什么人们宁可当指手画脚的批评家,也不愿齐心协力的进行合作?
这或许和中国人所理解的集体主义有关。
中国的集体主义实际是一种等级秩序,它需要杰出的领袖,辅佐的臣僚,秩序的帮手,以及被裹挟的底层力量。个人总是先依附于一个组织,然后一群人在这个组织下进行“合作”,谁领导谁、谁听谁的,才是我们最常见也最熟悉的组织模式,不管是否承认,我们不可避免的习惯权威下的遵守和执行,故而各退一步、互相理解的合作模式反而难于达成。
所以,当人们身处像《我们15个》这样没有从内部完成地位排行的社会结构时,整个团队的气氛就常常是:你又不比我有权势,你也不代表大多数人,凭什么我要“听你的”?基于这样的思路,各自为政导致的散沙局面也就顺理成章了。
厕所工程的延宕,不是因为沟通的障碍与人际的代沟,而是因为我们缺乏真正的合作精神与思维。
每个人都有理由和苦衷?
平顶缓慢迟滞的厕所工程,似乎还同时投射出了另一种群体症候——集体拖延症。
这种拖延,和厕所文明史中所呈现出的人类表现倒也相映成趣。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里,在排泄这个问题上,人类的表现并非那么令人满意。
例如,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居然直接将夜壶倒向窗外;在西方思想璀璨、群星闪耀的启蒙时代,欧洲的城市还是污秽连天,大街小巷堆满了无法处理的粪便;伦敦桥最初是公共厕所,污物直接落入下面的泰晤士河……随着人类在智力和社会化方面不断向前推进,卫生制度才逐渐取得了缓慢而细微的进展,而卫生习惯的演变和厕所的进化实际很大程度都源自国家对各种流行病作出的集体反应,譬如19世纪中叶盛行于欧洲的霍乱,方极大地推动了马桶事业的发展。
排泄之于人类生活如此重要,然而人类对厕所的改进却如此拖拉。
从这个角度衡量,《我们15个》这项生活观察实验,确实展示出了文明社会生成和推进的真实脉络。
我们为何拖拉?
“不敢正视各方面,又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这是鲁迅在《论睁了眼看》里给出的剖析。
不得不说,时间过了九十年,这议论还是扎得针针见血。
造成拖拉的一种原因是明日复明日。“我更想明天做这件事”,或者“有压力我才能做好”,这是拖拉的人给自己的谎言。好像时间压力会让我们更有创造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只是拖延者挥霍时间的借口。
另一种原因是对失败的恐惧。为了回避可能的失败,我们甚至害怕成功,我们更希望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
疗救拖延症是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自我调节与自制训练,而治本的第一步,让我们从不再宽容别人以及自己拖拉的借口开始。
有人说,《我们15个》这帮人用157天盖了个厕所,盖的不是厕所是人心。
说的很是。
让我们回到厕所的最初,回到“圂”这个字——豕之象拟示原欲,本能之象,加一囗,则为原欲之所。如果说“囗”为文明之表,“豕”为人性之本,那么,平顶的厕所建造史,其实也是人们从生存走向生活的文明进程。
作者艾洁

《我们15个》一间厕所的观察报告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我们15个》一间厕所的观察报告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我,报告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